张自启 张自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生于1943年,四川江油青莲人,自1960年至今从艺50余年,现居成都。 中国文联、中国美协97画坛百杰;十一届亚运会中国第二届体育美展银奖获得者;中国第三届体育美展铜奖获得者,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收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艺术家;中国文化学会世界银奖艺术家:四川省文艺界德艺双馨艺术家;2010年中国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画家;艺术成就荣获中国艺术研究会、中国艺术家报社评选的“国家艺术大师”称号,作品入编中国文联国际出版社发行的《国家艺术大师》大型画集。 艺术成就入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12 -2017中国美术选集》大型画集。 2017年入选美国集邮集团中国艺术基金会“一带一路”文化名片一中国艺术名家世界邮票人物。作品被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家相关邮票、邮品出版发行。 情系乡山画意浓 中国山水画历来主张可居、可遊、可观。这是强调中国山水画的人文情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中国山水画从萌芽、发展和兴盛的核心意识。 纵观历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大凡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记忆永存的优秀山水画作品,无不留下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印迹 张自启作品《碧潭涌翠》 从开创仅以一幅画即名垂千古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到李昭道的“明王幸蜀图”,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王蒙的“青卞隠居图”,乃至吴镇、马远、唐寅、沈周和龚贤的山水画作品,人类活动总是画面中的焦点。 以王希孟之鴻篇巨制“千里江山图”为例,虽山峰起伏、江河浩淼,但渔村野市却隐于其间,其中不乏描绘了众多的人物活动。此画釆用传统青绿渲染,精工细作,在蓝绿色调中寻求微妙变化,历时半年终于绘成,时年仅十八岁。 张自启作品《初雪》 《千里江山图》画卷全面继承随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为后世留下表现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以及捕魚,游赏,行旅,呼渡等颇具人文情怀的山水画卷,开启了人与自然同存的创作先河。这是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由衷而质朴的无可质疑的认知表达。即便后来的文人为逃避市世喧嚣以隐世为目的的“林泉之志”,也未摆脱人与自然的相处,只是情绪更为低调,以“小桥流水人家”、“枯籐老树昏鸦”为心境的寄托。 张自启作品《春风十里有人家》 如果追根朔源,人与自然的互为依存关系可认为是人类对大自然最原始的依恋。时至当下,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但人们对自然环境也同样有更高的需求,这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张自启作品《春水旁渡》 山水画的人文情怀恰恰是人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精神要求。中国山水画家应以更多具有人文情怀的山水画作品滿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如果一件山水画作品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那怕是那么一丁点儿的兴趣,那只能证明作品的失败。那么,“兴趣”、“共鸣”是什么?简单的说是人们熟悉的、親切的以及能引起联想的“意境”。画家的任务就是将生活素材经过艺术提炼、加工演变为能诱导观众通过其作品产生无限暇想,由此而滿足内心审美的精神需求。 张自启作品《春晚烟岚》 如果画家一味強调主观癔想、以假、大、空、乱造势,或只追求个人笔墨情趣而忽略作品的人文情怀,难以让观者产生共鸣和联想,这是让人遗憾的。试看陈子庄先生的作品,笔墨洗炼,信笔勾勒,淺丘低谷皆可入画,或农家茅屋数间散落树丛,或鸡嗚犬吠相互呼应,或渔歌晚唱摇桨归舟,生活气息跃然纸上,虽为咫尺小幅,却能让学界及民众获得内心深处对山水传递人文情怀的満足。 张自启作品《翠岭流韵》 情系乡山应是每位画者挥之不去的思念,我亦无例外,无论崇山峻岭,淺丘低谷,还是杂树小径,谿水流泉都让我充満表现的欲望。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五枝十枝花。 只要充満对故土的热情,无论长河九天的浩淼,亦或花落谿谷的感兴,画意将无处不在。 张自启 2019.9.28 作品欣赏 张自启作品《叠泉暮烟》 张自启作品《古镇黎明》 张自启作品《流泉风凉》 张自启作品《暮入寒溪満碧煙》 张自启作品《青山雨后》 张自启作品《山居雨霁》 张自启作品《蜀乡秋晚》 张自启作品《谿林晚箫》 张自启作品《幽谷飞瀑》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