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了。 不管你是创业者、新中产阶级还是互联网创业者,都或许会有下面2个痛点。 1.信息过载。 每天的微信消息就没停过。碎片时间,还要看推文、刷抖音、了解行业资讯。一波又一波的信息流冲击,大脑接收了信息,却无法内化到自己的信息体系当中。 2.没有自己的信息(知识)管理体系。 信息流经过大脑,手上的事情却不能停,没时间思考,没时间记录,于是有用的信息也随着流出去,遗落在自己的手机某个角落了,自己却以为“我已经了解这条信息了”,但实际上脑子却是混混沌沌的。信息(知识)呈现碎片化,完全不成体系。 有痛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解决方案。 于是Evernote出现了, 这里说的是Evernote的中国版——印象笔记。 2002年,当斯捷潘·帕奇科夫(Stepan Pachikov)创造出Evernote的时候,Evernote是一个承载他记忆事物的工具——之所以使用大象的Logo,是因为传说中大象不会忘记。 经过十几年间的快速发展,Evernote的使命在于成为人类的第二大脑,帮助人类连接一切媒介并方便地提取信息。 印象笔记提供给用户的核心价值其实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连接一切,另一个是用户参与后的快速检索。 先说前者。 连接一切,应该很好理解。微信,豆瓣,知乎,微博,得到,喜马拉雅,以及一些重要新闻APP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分享到印象笔记完成记录。而这些,还不是普通的备忘录能够完成的。 我个人常用微信直接分享到印象笔记保存 再说后者。 通过前者的行为,将你所见所思所想的全部信息(支持各种格式,支持Markdown笔记),记录在印象笔记中。即可在你所需时,直接检索对应的你所需信息。 在需要时,直接检索之前保存的信息 但在这之前,我建议你先通过xmind画出个人信息体系的思维导图,再将其建立在你印象笔记的列表中。 这是我个人的体系,仍需不断优化与升级,仅供读者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