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律诗中的意境、寄情和欣赏

 瑯琊居士 2019-10-09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诗的意境,就是指诗通过形象的描绘所开拓出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出来的情调。我们用心读一首诗,就要留心探寻:一、诗的意境是由哪些诗句拓开;二、由哪些诗句继一步深化;三、哪些诗句写实来铺开场面,又由哪些诗句在有感于画面的前提下抒情说理。

如苏东坡的一首《过惶恐滩》: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此诗开头两句以一个场面阔大的静镜头拓开画面,第三、四句则是写情。把抑郁的情绪和诗人所在的惶恐滩紧密联系起来,显得浑然一体。而第五、六句又用动境头来进一步深化意境。说是动镜头,可以从诗句中的“送”、“添”、“浮”、“减”四个字中理解出来。诗的结尾则是诗人在万里贬谪的途中发牢骚:我屡遭贬谪,东西南北的路径也走得熟极了,简直可以給官家当水手车夫了,自然是怨遭贬的次数太多,意在言外。
    许多古典诗文评论,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作品要取得不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必须寓有深意,不把话说尽,让读者能有思索和回味的余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隐秀”的主张:隐是指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秀是指挺拔突出,妙语联珠。他认为,好的诗文总是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也即是要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象秘密的音响从旁传来,潜伏的文采暗中闪耀一样。其特点是“深文隐蔚,馀味曲包’,深刻的文辞含蓄而多采,言外的余味曲折地包孕在里面。
    钟嵘也指出,优秀的咏怀之作,可以陶冶人们的性灵,发人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诗品》)。感情抒发的方式,尽管听得见,看得到,历历如在目前,但感情的抒发,内容精深博大,通向广阔的外在世界。大作家苏东坡,十分强调好的诗文都应该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犹如滚滚长江流水,一泻千里,气势磅礡。
    沈德潜则认为,精采的诗篇,往往通过“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弦外音,味外味,使人深远”,“深情幽怨,音旨微茫”(《说诗啐语》)。这更从创作的视角点明含蓄的诗文如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经得起人们反复吟诵、品味。此外,还有一些古代的诗文评论者提出作品应该有“寄托”的观点。薛雪说,“诗重清真,尤要有寄托。无寄托,便是假清真。有寄托者,必有气魄。”(《一瓢诗话》)
    刘熙载曾对此作出了进一步发挥:“词之妙,莫妙于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艺概·词曲概》)所谓寄托也者,显然是指作品要有深情厚意,要有意蕴,要有人生见解,而这种深情厚意、意蕴和人生见解,不是像标签那样硬贴上去的,而是“寄托”在整篇作品艺术描绘的肌体组织里边,犹如盐之溶解于水,看不见,摸不着,却品尝得到。对这种寓意的深层次的“寄托”(即渗透),皎然用八个字作了有力的概括:“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诗议》)。思想和意蕴,融贯于各种景象的艺术描绘之中,表现形态则并没有固定的格式。

再举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首句点明吴处士离长安回福建之事。次句写他离去有年,点明如今已是仲秋了。接着是两个千古名句,勾画了眼前秋色:“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五、六句则追溯从前和吴处士聚会之事及景况。结尾又写盼他来而他没有来,还在东海一隅。一首诗经几度曲折,通篇无一“忆”字,而回忆和想念之情却步步加深。能体味这些,便可以悟到此诗的意境了。

律诗的意境是这样,那么如何欣赏它呢?

第一、反复咏诵。古人读诗,是亮开嗓子,拉着抑扬顿挫的声调,有如唱歌一样,到了兴酣情足的时候前仰后俯,晃脑摇头。这样显然有些迂腐,但有两个好处:一是高声诵读易于记忆;二是这样全神贯注地朗读容易使自己进入诗境,使情感受到陶冶。今人读诗当然不必如此,但要有一些古代音韵知识,起码要掌握较标准的普通话,用普通话来表情诵读,反复诵咏。特别是格律优美的律诗,含情而读才能品出其中波澜起伏的声律的美。

第二、推敲篇章结构。读诗不能像看小说一样一看而过,需要仔细推敲其章法。一般的律诗有较明显的起承转合(个别的一气呵成的律诗例外)。首联(诗的第一、二句)为起。常见的律诗有三种起篇的方法:一是阔大雄浑,大气包举全篇;二是陡峭奇绝,如九天坠巨石于前;三是平淡清远,阔占地步。颌联(诗的第三、四句)为承。这一联的关键在于承接平和自然,接住首联气脉。此联所述景事要能和首联所述有联系,不可节外生枝,造成脉断气绝。古人律诗对这一点是很讲究的。颈联(第五、六句)为转。这一联在全诗的意境中出现转折,掀起第二个高峰,再起波澜。这两句诗本身的意境和前两句比较既是别开生面,又有内在的联系。诗的尾联为结,不论是本位收住还是放开一步的结尾,都要注意结尾有远神,换一句话说,是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推敲章法的基础之上,琢磨全篇诗的意境和揣摩诗人的立意所在,要说明的是什么。

第三、研究句法的技巧和字法。律诗(特别是七律)的句法技巧,突出地表现在中间两联对仗上。对仗不仅仅是两句平仄相反和对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相同或相近。只了解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要看对仗句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段,为什么用这种修辞手法。比如说倒装句,诗人往往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把它从后面的位置上提到句首。如此等等。还有字法,一句诗中,常见某一个字用得妙而使全句增色。如“岂有文章惊海内”的“惊”字炼得极妙,若用“传”字就俗了。好的名句“历历莺歌溜的圆”,“燕语明如剪”,“小星闹如沸”,“隔岸奇花色欲燃”,“风来花底鸟声香”,“月凉梦破鸡声白”,“鸟抛软语丸丸落”,“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等都是。这类通感描写的用字并非故作新奇,一方面,它有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作依据;另一方面,它能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功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把各种感觉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奥妙揭示出来。

第四、统观全诗,看全诗是否有极强的画面感,是否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若是全诗中弦外有音,别有深远的意境,使人会于意象之表,才真是好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