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家里有孩子的家长们 现在你们的日常是不是 被辅导孩子暑假作业的恐惧所统治呢? 其实 辅导作业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磨难 轻则孩子出现心理阴影 重则危及父母的健康 但是 各位家长请一定要善待您的孩子 因为等孩子开学了 自有老师的“抄书”惩罚来折磨这些娃娃 毕竟 “抄书”才是每个人学生时代的 痛!苦!源!泉! 然而 让现代人闻风丧胆的“抄书” 在古代其实是一种职业 历史上,众多的典籍、著作 一开始都是用“抄”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甚至 在印刷术得到普及的宋、明、清时期 “抄书”仍是古人传播知识的方式之一 古人“抄书”史古人抄书的活动始于秦、汉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提出了以儒家礼制思想作为治国策略 他用“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观点,为帝王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儒家经典”由此成为当时社会的的主流思想,在汉代统治者的推崇下儒学得以兴盛:
汉武帝特设【博士官】,培养了大批经生,这些经生们学习的《易经》、《书经》、《诗经》、《礼》、《乐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在以学习为目的的抄书活动得到传播。 同时,官府为了统一百姓的思想,需要传播一些指定的“圣人之言”,【官府抄书】活动得以开展。官府组织的抄书,按照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订的皇家藏书,可以分为六类: 这些书籍虽然以儒家经典为主,但是仍涵盖文化(儒、道、阴阳、墨、法、纵横…)、科技、数学、天文、五行、医学、宗教…等几十个大类,兼收并蓄,包容性极强。 汉代的抄书活动仅限于贵族和官吏,因为当时的书写介质以简犊、嫌帛为主,价格昂贵,普通人无力支撑,一直到东汉时纸的出现,私人抄书、藏书才流行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组织的抄书活动主要有编纂史书、类书,抄写宗教典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官方主持编纂的史书多达数十部,涵盖了本朝、前朝的各种史料。 不仅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开创了我国大型资料性书籍“类书”的编纂先河:《皇览》、《寿光书苑》、《华林遍略》、《四部要略》、《修文殿御览》、《众经要抄》、《义林》、《金藏论》、《无上秘要》等文学、佛教、道教类书卷叠浩繁。 这一时期,个人的抄书活动也更加活跃,玄、佛、道教等新思想的传播,让儒家经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化的发展趋势复杂化,儒家与三教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此时,文学界发生巨变,士族、知识分子阶级为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出现了如曹植、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知名的作家,诗赋、散文、志怪小说等中古文学极为兴盛,文化发展呈现出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景象。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三百多年的割据分裂,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农业、医药、科技、天文、历法等全面发展,抄书的内容进一步增多。 官方抄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修撰前朝史书、宗教典籍等。不过,隋朝对于“谶纬”之书是严令禁绝的:
此外,隋朝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设立进士科,极大地刺激了知识分子的读书热情,个人的抄写活动异常活跃,儒家典籍得以广泛传播。 事实上,隋朝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制版速度慢,技术难度较高,所以大量的书籍仍然以手抄的方式进行复制。 唐朝,科举制进一步成熟,朝廷为了满足读书人的学习需要,由官方组织的书籍编纂活动在隋朝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初学记》、《北堂书抄》、《群书治药》等“教辅用书”。 唐朝文学的蓬勃发展,让个人抄书活动也空前的活跃。王勃、骆宾王、王维、孟浩然、杜甫、李白、柳宗元、白居易、李贺…等两千多位有名有姓的唐朝诗人的诗文、作品被他们的“粉丝”抄录、传颂。我们现在还能欣赏到这些作品,真的要感谢当时那些“抄书人”呢。 宋朝及其后的元、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改变了书籍的复制方式,大部分的书籍开始采用印刷进行复制。但是,手抄这种最方便快捷的复制方式仍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 宋代官方抄书最大的成就是对前朝史书的编纂,“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书》都是由宋朝统治者主持修撰的。 宋代还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糅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新儒学,让中华民族的思维水准达到了空前的境界。由朱熹等人构建的理学思想,把儒家经典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整合在一起,成为支持其理学思想的经典系统,并成为了士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被读书人抄写学习。 宋朝的文学界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知名文词大家,他们的作品被知识分子们抄写、传播,是当时手抄本的主要内容之一。 明朝,科举考试把“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核心内容,撰写“八股文”是士人学子求取功名的必由之路。由官方编纂的“科考辅助教材”成为印刷和抄写的热门书籍。 明清时期,出现了多部由官府组织修撰的,非常经典的史书、类书,其中最有名的就要属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修撰历时五年,共有11095册,近3.7亿字;《四库全书》的修撰历时十五年,共二十五万册,近8亿字,全部为手写本。如果没有抄书人的抄写,今天是很难再看到这些经典著作的。 此时,另一种新颖的文学作品异军突起,这就是“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这些被现代人熟知的文学著作,在一开始问世时,都是通过手抄的方式流传的,直到这些作品有了广泛的读者后,才会有出版公司——在当时叫做“书坊”去刊印。另外,一些被主流思想所排斥和封锁的戏曲、小说,也只能通过手抄的方式传播、收藏。 前人抄书,后人乘凉古代最早的“抄书人”是君主身边的史官:
这些史官负责起草、誊录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编辑国家典籍等事务,隶属于“太史寮”、“少府”等管理图集藏书的机构。后来,随着职官制度的进一步细化,负责抄写的“书手”成为了这一行业最低层的从业者。 在“纸”这种廉价的书写媒介发明后,抄书不再是官府和贵族、士人阶级的专属爱好,大量的读书人怀着对知识的热爱,甘愿做一名默默无闻的知识“搬运工”,凭着文人的一双弱腕,让历史上宝贵的经典著作得以流传,向这些抄书人致敬!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