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昵称32901809 2019-10-09

正值暑假,家里有孩子的家长们

现在你们的日常是不是

被辅导孩子暑假作业的恐惧所统治呢?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其实

辅导作业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磨难

轻则孩子出现心理阴影

重则危及父母的健康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但是

各位家长请一定要善待您的孩子

因为等孩子开学了

自有老师的“抄书”惩罚来折磨这些娃娃

毕竟

“抄书”才是每个人学生时代的

痛!苦!源!泉!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然而

让现代人闻风丧胆的“抄书”

在古代其实是一种职业

历史上,众多的典籍、著作

一开始都是用“抄”的方式流传下来的

甚至

在印刷术得到普及的宋、明、清时期

“抄书”仍是古人传播知识的方式之一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古人“抄书”史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古人抄书的活动始于秦、汉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提出了以儒家礼制思想作为治国策略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他用“天人合一”、“三纲五常”等观点,为帝王的统治提供理论依据

“儒家经典”由此成为当时社会的的主流思想,在汉代统治者的推崇下儒学得以兴盛:

“宰相需用读书人,有汉武开其端,元、成及光武、明、章继其轨”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

汉武帝特设【博士官】,培养了大批经生,这些经生们学习的《易经》、《书经》、《诗经》、《礼》、《乐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在以学习为目的的抄书活动得到传播。

同时,官府为了统一百姓的思想,需要传播一些指定的“圣人之言”,【官府抄书】活动得以开展。官府组织的抄书,按照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校订的皇家藏书,可以分为六类: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这些书籍虽然以儒家经典为主,但是仍涵盖文化(儒、道、阴阳、墨、法、纵横…)、科技、数学、天文、五行、医学、宗教…等几十个大类,兼收并蓄,包容性极强。

汉代的抄书活动仅限于贵族和官吏,因为当时的书写介质以简犊、嫌帛为主,价格昂贵,普通人无力支撑,一直到东汉时纸的出现,私人抄书、藏书才流行起来。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组织的抄书活动主要有编纂史书、类书,抄写宗教典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官方主持编纂的史书多达数十部,涵盖了本朝、前朝的各种史料。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不仅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开创了我国大型资料性书籍“类书”的编纂先河:《皇览》、《寿光书苑》、《华林遍略》、《四部要略》、《修文殿御览》、《众经要抄》、《义林》、《金藏论》、《无上秘要》等文学、佛教、道教类书卷叠浩繁。

这一时期,个人的抄书活动也更加活跃,玄、佛、道教等新思想的传播,让儒家经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文化的发展趋势复杂化,儒家与三教之间相互融合、渗透,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此时,文学界发生巨变,士族、知识分子阶级为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出现了如曹植、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知名的作家,诗赋、散文、志怪小说等中古文学极为兴盛,文化发展呈现出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景象。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三百多年的割据分裂,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农业、医药、科技、天文、历法等全面发展,抄书的内容进一步增多。

官方抄书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修撰前朝史书、宗教典籍等。不过,隋朝对于“谶纬”之书是严令禁绝的:

“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

——《隋书·经籍志》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此外,隋朝确立了科举取士制度,设立进士科,极大地刺激了知识分子的读书热情,个人的抄写活动异常活跃,儒家典籍得以广泛传播。

事实上,隋朝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但是雕版印刷制版速度慢,技术难度较高,所以大量的书籍仍然以手抄的方式进行复制。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唐朝,科举制进一步成熟,朝廷为了满足读书人的学习需要,由官方组织的书籍编纂活动在隋朝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初学记》、《北堂书抄》、《群书治药》等“教辅用书”。

唐朝文学的蓬勃发展,让个人抄书活动也空前的活跃。王勃、骆宾王、王维、孟浩然、杜甫、李白、柳宗元、白居易、李贺…等两千多位有名有姓的唐朝诗人的诗文、作品被他们的“粉丝”抄录、传颂。我们现在还能欣赏到这些作品,真的要感谢当时那些“抄书人”呢。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宋朝及其后的元、明、清时期,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改变了书籍的复制方式,大部分的书籍开始采用印刷进行复制。但是,手抄这种最方便快捷的复制方式仍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宋代官方抄书最大的成就是对前朝史书的编纂,“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新唐书》都是由宋朝统治者主持修撰的。

宋代还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糅合了“儒、释、道”三种思想的新儒学,让中华民族的思维水准达到了空前的境界。由朱熹等人构建的理学思想,把儒家经典中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整合在一起,成为支持其理学思想的经典系统,并成为了士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被读书人抄写学习。

宋朝的文学界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现了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知名文词大家,他们的作品被知识分子们抄写、传播,是当时手抄本的主要内容之一。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明朝,科举考试把“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的核心内容,撰写“八股文”是士人学子求取功名的必由之路。由官方编纂的“科考辅助教材”成为印刷和抄写的热门书籍。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明清时期,出现了多部由官府组织修撰的,非常经典的史书、类书,其中最有名的就要属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修撰历时五年,共有11095册,近3.7亿字;《四库全书》的修撰历时十五年,共二十五万册,近8亿字,全部为手写本。如果没有抄书人的抄写,今天是很难再看到这些经典著作的。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此时,另一种新颖的文学作品异军突起,这就是“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这些被现代人熟知的文学著作,在一开始问世时,都是通过手抄的方式流传的,直到这些作品有了广泛的读者后,才会有出版公司——在当时叫做“书坊”去刊印。另外,一些被主流思想所排斥和封锁的戏曲、小说,也只能通过手抄的方式传播、收藏。

前人抄书,后人乘凉

古代最早的“抄书人”是君主身边的史官: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沈燕行,昭法式也。左史纪言,右史纪事”

——《汉书·艺文志》

这些史官负责起草、誊录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编辑国家典籍等事务,隶属于“太史寮”、“少府”等管理图集藏书的机构。后来,随着职官制度的进一步细化,负责抄写的“书手”成为了这一行业最低层的从业者。

在“纸”这种廉价的书写媒介发明后,抄书不再是官府和贵族、士人阶级的专属爱好,大量的读书人怀着对知识的热爱,甘愿做一名默默无闻的知识“搬运工”,凭着文人的一双弱腕,让历史上宝贵的经典著作得以流传,向这些抄书人致敬!

国人抄书史,统治整个学生时代的“抄书”恐惧,竟延续了两千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