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本亮:推动有效公益刻不容缓(2)

 乐康居 2019-10-09

作者:徐本亮  上海卓越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

为了提高有效性,我们的所有项目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开发项目;以目标为导向制定计划。我们现在有很多项目,在设计的时候机构没有进行很好的前期调查研究,项目的需求是他们主观想象的,而不是服务对象真正需要的。甚至还有的项目,要等到批准后,拿到钱之后,才去做调研,这就违背了先调查需求,后设计项目的基本原则。我觉得,现在不少做公益项目,做社会服务的人缺乏市场的概念,客户的概念,营销的概念。

实际上,我认为做公益与做商业道理是一样的。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是客户决定了你应该提供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做项目,就是做营销,我们首先应该了解需求,然后再去满足需求。

所以,要提高公益项目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严肃认真地满足客户需求。这不是说我们知道什么东西适合他们,而是要知道什么是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如何把这些东西送到客户手中。 现在有些公益项目虽然拿到了钱,但有的招不到服务对象;有的做不下去;有的没有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项目不符合服务对象的需求,对他们没有价值。

所以,从有效性的角度来讲,做社会组织,做公益项目一定要以需求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现在社会组织做项目中,存在项目雷同化的现象。比如说为老服务,大家都去敬老院,给老人洗脸、洗脚、聊天,有的时候特别是学雷锋的时候,一天会去好几拨。另一个现象就是大家都去做一些容易做的项目,能够拿到钱的项目,不愿意去做真正有需求,但做出成果是要花力气、下功夫的项目。

现在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力度,就是希望社会组织能够从需求出发,通过实施公益项目真正使服务对象受益,有效解决社会问题。否则,项目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不能使服务对象受益和改变,仅仅只是搞搞活动,单纯追求服务人次,绝对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现在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把活动当项目,把产出当成果的问题。

在我每年看到的400-500份得到资金资助的项目计划书中至少50%是没有成果的,有些地方甚至高达70-80%。所以,为了保证公益项目的有效性,加强公益项目的有效前置评估刻不容缓。

做公益是需要资源的,而且资源非常有限。因为有限,我们更要注重成果,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到能够产生成果的地方。如果不注重成果,就有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例如:现在很多地方的就业培训,人保局自己是不做的,是由社会的培训机构来做,这种方式是挺好的。但问题是现在人保局购买的是考试合格的人数,学员考试合格,就给培训机构埋单。

这样造成不少失业人员每年他都参加培训(政策规定失业人员每年可以参加一次免费培训),证书拿了不少,但最后还是没有就业。其实,政府开展再就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但是由于在埋单的时候购买的仅仅是产出(考试合格人数),而不是成果(再就业的人数),所以尽管政府每年为再就业培训投入巨资,但是效果不尽人意。

现在我们有些志愿服务是“被志愿”,效果并不好。比如,现在很多城市组织志愿者在马路口维持交通,但仍然很多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结果,志愿服务搞了,志愿者补贴发了,交通状况并没有改善。因此志愿服务也要讲究有效性。否则就是浪费资源,也会影响公民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to be continue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