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宋朝史籍和明清古碑刍议钟提龄生父(八)

 老钟w6dii5bxca 2019-10-09

八、理生提龄最早证据

《太平湖钟氏源流传》(下称《源流传》)碑记原立于钟提龄之子文亮公祠,经数百年沧桑岁月,祠堂也几经变更,已经完全风化,面目全非,根本无法复原了。所幸几百年后,钟提龄4世孙应和后裔带着旧《钟氏族谱》回兴宁岗背寻根问祖(《钟氏族谱·提龄系第一卷》钟达权)。其谱载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冬十月,提龄9世孙天奇倡首、世珍订证、逢龙修纂、天祐重刻《源流传》,重现了碑记。《源流传》载:“……宋末年间,因避难或江南、直隶……惟朝公与三子,长曰二十五郎,次曰二十八郎,三曰三十郞,移居汀州府白虎村,此为移汀州之始祖也……乃男二十五郎、二十八郎、三十郎挈家移落南岭穽萩(原文上穴下秋)……长公、三公其螽斯瓜瓞,笔不胜载。而二公子孙(孙疑为衍字)钟四十郎,名正懋,登宋朝进士,授广东广州府刺史。因谏争一事,遂罢其职。婆李氏,生五子:长曰提龄、次曰遐龄、三曰祯龄、四曰祥龄、五曰瑞龄……吾始祖提龄始入兴宁,卜居城北五里外,地名龙归洞、太平湖,版籍二图,此又钟氏之发迹者也。盖在盛世之际,国朝初兴先后耳,迄今二百余年。地宅丘冢,犹初原址也。此又吾钟氏源流。”(广西藤县《钟氏族谱》,我也收存有单行《源流传》图十四、十五)。

图十四、《太平湖钟氏源流传》照片之一

图十五图、《太平湖钟氏源流传》照片之二

近年所见到的几篇所谓宋代、明代的、与钟提龄世系有关的“通天谱”序,纪年当朝用庙号、清代地名变明代地名等漏洞百出,清代留痕确凿可鉴,令人啼笑皆非,不足为信。此《源流传》不完整地记载、列举钟朝之前的若干钟氏先祖序列,显系两百多年来的口耳相传,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与史实相悖之处,而这正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反映。尽管如此,其基本脉络大致可循,这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首倡的断代太平湖钟提龄源流,应是真实可信的。一是“宋末年间避难”与蒙古人横扫南宋、流民四起、民不聊生的历史相符,时间节点上正好与《临汀志》、《宋史》对接,广东是南宋最后沦陷地区,逃避战乱至兴宁岗背镇等地也是合理的。二是提龄“盖在盛世之际,国朝初兴先后耳”明确说明他是元明交际人,作传人为明朝人,称当朝为国朝,纪年格式都是中规中矩的,也与提龄之子文亮在明代设置的河南布政使司任职相吻合(《河南通志》卷三十一·职官、《开封府志》职官中未查到其名,应该是低官阶职员)。明代汉人重新修谱也符合南宋至大元的历史和谱牒史,至于修谱时间就看各宗族的兴衰情况了。三是作《源流传》时间距离提龄时期二百余年,至明万历四十五年第九代修谱,符合人类繁衍规律,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本谱《族谱流传名录》也列出兴宁后裔天奇、世珍、逢龙、天祐作《源流传》的名字和时间。四是提龄的曾祖为钟朝,其祖、父以数字为名,不敢臆断是否另有其名号,这个数字名倒是与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和勋臣常十万(遇春)、汤和等所能追溯的几代先人之名雷同,不知是否是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说的:“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提龄之父四十郎,名正懋,正懋即钟理,谱无异辞,充分证明了理生提龄。

《源流传》后的《钟氏族谱次序列后》记载更较清楚:“一世祖提龄生元末交代之际,与弟满堂公即瑞龄公俱入长乐县学,国初(明洪武二年(1369年)割籍兴宁县,过北厢五十里、离城四十五里,地名龙归洞太平湖,创业建基址,正统始祖也,葬东厢马脐塘侧,祖婆罗氏……”这也与兴宁市岗背镇、大坪镇尚有四位八十多岁的18代人健在的事实相吻合,这一客观事实必须受到尊重!他们世居祖籍,代代相传,世系不会存在偏差,说明提龄出生在元明交际是合理的,同时也间接证明了其父钟理应出生在元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