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辈子没这么爽过!(上)

 jiezhukuaile 2019-10-09

黄庭坚

时代:北宋

籍贯:江西修水人

关键人物:王安石、范寥、苏轼

非正常死亡方式:淋雨而死

非正常死亡原因:卷入新旧党争

本文出自纳兰秋《读史读到伤心处》才子篇之黄庭坚

童年并不远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líng lù)。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欢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这是黄庭坚的一阕《念奴娇》,其中“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一句最打动人。老子平生,大概经历了不少沧桑;江南江北,也许吃尽了愁苦滋味;但那临风的一曲笛声,就足以安慰这颗饱经忧患、离别的心了。这时候,恰巧有一个叫做孙彦立的善吹笛子的人在场,那悠扬顿挫的笛声响起,黄庭坚眼中噙着泪水,陷入到痛苦的回忆中。

黄庭坚这辈子尽在委屈中度过,幸亏他善于自我调节,要不然早憋屈死了。

黄庭坚的家世并不显赫,他的父亲黄庶虽中过进士,但仕途不顺,只做过边远地方的小官,而且最终死在任上,没有给黄庭坚留下可观的财产。

黄庭坚跟母亲相依为命,他有一个藏书非常丰富的舅舅,非常喜欢他,舅舅的藏书,小黄庭坚可以任意的挑选阅读。因此,黄庭坚的幼年在物质方面虽称不上富裕,但在精神方面,绝对有自豪的理由。

小黄庭坚是个很孝顺的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他看见母亲为了生计日夜操劳,就决心长大后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小黄庭坚还有特异功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记忆力超强,能够做到过目不忘。他的舅舅时常考核他看书的效果,他发现小黄庭坚每天读完书以后都能将当天所习的篇章一字不差的诵记下来。舅舅很惊讶,认为小黄庭坚读书有一日千里之功,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

当小黄庭坚长大七岁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似乎就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非常深刻,好像是一个老人在经历了宦海沉浮、壮志消磨以后,才能说的看透世事的那种话。

这一天他跟小伙伴到山坡放牛。他家是没有牛可放的,虽说家世不怎么显赫,但还不至于沦落到赤贫阶层。但他的很多小伙伴都是贫苦人家的孩子,读不起书,上不起学,只能为家里放牛维持生计。

小黄庭坚非常理解小伙伴的处境,经常把舅舅的藏书带出来,和这些无力上学的伙伴一起读,在他的带领下,穷娃们也能吟咏不少的古今佳作。

小黄庭坚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到河边放牛。那里有潺潺的溪流,鲜嫩的青草,数不清的大树相互交接形成了一道幽静清凉的屏障。

林子里有小鸟鸣啭,溪流里有小鱼嬉闹,牛背上有牧童吹笛,黄庭坚一生最喜爱笛声,大概和他童年的经历有关。他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清风徐来,水波荡漾,读一篇杜甫的诗,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童年的黄庭坚在细流声旁、扶疏影下、翠锦屏中、水牛背上、短笛声里、俗世之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诗意的栖居。他多么希望这样的日子能够永远属于自己啊。可惜人总要长大,那种令人终生向往的诗意的栖居只能存在于回忆当中。

在年幼的黄庭坚看来,牧童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惬意的职业。周围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牧童可以躺在软软的青草上放逐自己的灵魂,还可以伴着鸟儿的歌唱演奏短笛,一切世俗的东西都不染心胸,心灵的纯洁一如没有尘埃的美玉,还如清澈的溪水。

小黄庭坚写了一首《牧童诗》,由衷地向牧童致以最羡慕的眼神:骑牛远远过村前,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说来也奇怪,难道是小黄庭坚读的书太多了吗?以至于他尚未涉世就已经洞察了世事的艰辛、人生的苦涩?要不然怎么会写出这样洒脱的文字?一个七岁孩童的稚嫩的双眼,竟然看透了尘世的名缰利锁的羁绊,淡泊名利的志向挥洒字里行间,竟然毫无矫情做作之态,这对于小小的黄庭坚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中国有句俗语讲,三岁见大,七岁看老。小时候的言谈举止就可以看出这个人将来的人生境遇,这个细想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现在不是有不少的科学实验证实,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的养成跟童年的经历密切相关。

小黄庭坚这首《牧童诗》或许对黄庭坚的将来有着一定的预示,试分析之:名利是人生的两大追求,贤愚概莫能外,但是人们只知道追逐名利,却不知道名利害人至深,在古人看来名利不是好东西,而是名缰利锁。

看不透的,一辈子都只能背着这个沉重的枷锁生活,直到无力负担抑郁而终。看透名利的,也不把准能得到一个美好的结局,因为一旦勘破名利关,其为人就不会混同于流俗,更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样下去就会渐渐不被世俗所容,命运也因之崎岖坎坷,不如意的很。

我们这样分析绝对不是牵强附会,更不是说黄庭坚一生必将艰辛难行,而是说黄庭坚具有潜在的倾向。这个倾向在这首《牧童诗》里表露无遗。

黄庭坚愉快而充实的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成人后他跟随舅舅到淮南游学,认识了当时的大诗人孙觉,这个人很了不起,对杜甫相当有研究,在他的影响下,黄庭坚也对这位唐代的大文豪、大诗人杜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此,黄庭坚成了杜甫的铁杆粉丝,谈诗必谈杜子美,论文必称杜少陵。为此,孙觉还把自己的爱女兰溪许配给了黄庭坚。黄庭坚没有想到对于杜诗的喜爱竟然给自己带来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不仅如此,若干年后,黄庭坚别开天地另创了一家江西诗派,他们奉杜甫为鼻祖,对杜甫顶礼膜拜。杜甫的诗沉郁苍劲忧国忧民,杜甫其人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一代诗史,黄庭坚推崇杜甫,可见黄庭坚自认为和杜甫在性格和命运上大有相投相似的地方。

十年磨剑,为的是有朝一日能够一试霜刃;数载寒窗,为的是终有一天会独占鳌头。黄庭坚到了参加省试的年龄,他来到省城准备施展才华一举成名。

那时的黄庭坚年少气盛,考试之前遍交朋友,同学们都认为黄庭坚必然高中,如果他都中不了,别人就更不敢奢望了。考试后,这种感觉在考生心理越来越强烈,以至于结果尚未公布,纷纷传说黄庭坚高中了解元。

同学们为了表示庆贺,在黄庭坚住的客店摆了一桌丰盛酒席。酒席宴上,黄庭坚酒量比他中解元的消息更令人震惊,其他同学已经喝得烂醉如泥了,他依然谈笑风生。他好像从未到过考场一样,对考试结果一点都不关注,也许他的自信心太强烈了,大有舍我其谁的气概。

可是转瞬之间,黄庭坚就迎来了他告别少年时代以后的第一个沉重打击。正当他们豪饮的时候,有人跑过来说,你们这群人中有三个人中了,大家一阵欢腾,可是这个人接下来的消息令大家惊诧不已,他说考前人气指数最高的黄庭坚落榜了。

话一落地,同学们就感到非常尴尬,这是个坏消息,不应该出现在为黄庭坚庆贺的宴会上,于是他们全都低头不语。只有黄庭坚谈笑自若,照样喝酒,照样吃肉,酒足饭饱之后,拉起同学们的衣袖,一起风风火火的跑到榜前,观看榜上的名次排位。自始至终,黄庭坚表现出一贯的姿态,没有让想看笑话的人有机可乘。

看下一次吧,明年这个榜单上的第一名就会是我的名字!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

第一次考试的落榜是黄庭坚考场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失利,自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经历类似的遭遇。他经过几次顺利的考试,如愿以偿的进入仕途。他开始了一段新的生命体验,在新的人生旅途中,他何去何从,一切都是个未知数。

他最开始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县的主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委秘书,后来有了一次小小的升迁,也不过是小小的县尉之职。对于考场上得胜归来的黄庭坚来说,现在的状态距离那种辅佐君王、致君尧舜的理想实在是相差太远了。

因此刚入仕的黄庭坚有些郁闷。自己的一生不会就这样消磨吧?自己满腹的才华不会就这样闲置吧?黄庭坚对波诡云谲的宦海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他这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之路应该怎么走,也不知道自己能在宦海波涛里飘摇几时。

这是一种悲剧的情调。黄庭坚的这种感觉是天生的,因为他初入仕途还没有经历过惨痛巨变和沉痛打击。他的这份自省使他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危机意识,即使外部不会强加给他什么,他的内心也会惴惴不安,他清楚的知道脚下的路是没有尽头且充满泥泞的。

做县尉没多久,黄庭坚被任命为北京(那时候的北京是现在的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在北方边境度过了漫长的七年。这七年对黄庭坚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尽管他做的是一个闲散的教书郎,但边地的贴近民生疾苦和逼近军事战场的环境,给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阅历,使他的诗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的精神和境界得到了凝练和提升。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切好的艺术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黄庭坚在边地的七年生活,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无起色的日子,也可能是他曾经不想面对的日子,但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日子,最值得回忆和书写的日子。

他接触到了淳朴的边地百姓,他目睹了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他曾沉醉于遍地的黄花,也曾刻骨铭心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所有这些都使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况中,都要自我珍惜,生命是上天绝无仅有的一次赠与。

从边地回来后,黄庭坚觉得以前很看重的东西,现在似乎不是很重要了。生活需要有一种淡然处之的态度,若是因为汲汲于名利而失掉那份从容就大不应该。心灵应该翱翔于自由广阔的天空,而不是逼仄阴暗的角落。

感谢命运之神给予黄庭坚这样的生活态度,要不然真不知道在余下的岁月里,他会不会被随之而来的打击和煎熬所征服。生命中总是出现意外,让人无法躲避,如果你觉得你真的很委屈,请把苦水自己咽下,因为没人听你陈述,外来的困境还要靠内在的动力去化解,要不然你就会被命运打倒。

真正的胜利者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回到京都的黄庭坚写了两首古风送给全能才子苏轼。苏轼对黄庭坚的名声早有耳闻,一看他的诗文,更觉得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自古英雄相惜。

真正的英雄会由衷地发出对另一位英雄的赞叹,而伪英雄则在发出赞叹之余,拔出那柄叫做嫉妒的匕首狠狠刺向你。唐代大诗人宋之问不是为了一首诗的著作权问题,把自己的亲外甥给弄死了吗?人心险恶,文人相妒的心更险恶。

幸好这样的事情没有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上演。苏轼很赏识黄庭坚,认为他的诗“超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能得到苏轼的这种评语,黄庭坚果然是非常了不起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