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cerch074Vol.130我国于公元前3000年前便已铸造出了青铜器,并且在商周时期发展到了顶峰。

其独特的造型、特殊的纹饰,成为中国商周青铜器的标志。纹饰是当时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认识,需要人的思维、感官、视觉与想象结合才能创造出来。

1 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有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动物纹饰以及云雷纹、连珠纹、直棱纹等几何形纹饰,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颇有渊源。

神话色彩赋予了青铜纹饰更加丰富的题材,体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商周青铜器的共性是青铜器器壁较薄,并且材质中含有大量铅元素。

商周青铜器上很少刻录文字,多为纹饰,纹饰造型较为复杂,以平雕为主。兽面纹的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的“周鼎著兽面,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兽面纹主要是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和耳。兽面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兽面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其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从商周早期的青铜器上能够看出,大兽面纹构图形式一般较为对称,中间会存在一种符号纹饰,一般出现在容器主要位置,比如腹部或者大平面部位;而小兽面纹则多以浮雕形式为主,在器物的手顶部以及肩部会有一个小的兽面。这里要另外提到的一点是,饕餮纹是宋代学者对兽面纹的误称,“饕餮纹”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近现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很多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不能把这种纹饰称为“饕餮纹”,只能称之为“兽面纹”。理由是《吕氏春秋》所说的“饕餮”是“有首无身”,后来还有人认为“饕餮纹”的具体特征是“其形状有眉、有目、有鼻、有上颚而无下唇”,但商周青铜器上的此类纹饰有多种形象,有的有首有身,有的有首无身,有的有口,有的无口,显然与《吕氏春秋》等所说的“饕餮”不符。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有时作兽面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龙纹以及夔龙纹属于青铜器中的重要纹饰,古代夔龙形象为一足生物,与夔牛相似,所以人们把独角独足生物判定为夔龙。在宝鸡、房山等地所发掘的西周遗址中,青铜器大多以兽面纹为主,云雷纹以及夔龙纹起辅助作用。凤鸟纹也是商周两代共有的青铜器纹饰,尤其发展衍变中出现的变异具有断代的意义。凤鸟纹通常指头有华冠,有的有角,尾羽纷披,常用于主要的装饰面的鸟状图案。商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长尾的鸟纹和小鸟纹,多用于装饰带或作辅助性纹饰。青铜器的起步到终止共延绵1600多年,青铜器上的纹饰类型是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形象纹饰以及云雷纹、连珠纹、直棱纹等几何形纹饰,前中期以平雕为主,后期浮雕雕刻的方式也开始出现。2 商周青铜器制造方式古代社会科学技术水平较差,青铜器在制造初期被设计成对称状,表现出当时社会的艺术美感,但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纹饰一直是较难攻克的难题。中国早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两种铸造方式:范铸法和失蜡法。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并雕刻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阴干后烧浅谈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及其内涵杨朝君(庆阳市西峰区博物馆,甘肃 庆阳 745000)摘 要:商周时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顶峰时期,器物精美,造型丰富。这一时期较为典型的纹饰有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连珠纹、云雷纹、直棱纹等,每一种不同的纹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纹饰;图腾作者简介:杨朝君(1978—),男,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青铜器。

万方数据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TO CULTURAL RELICS075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4 (上)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器成品。商周时期制作陶范的泥料都由含砂黏土或用黏土和砂配制而成,经挖取、破碎、筛选、混和、陈腐、揉制和存性等多道工序,使泥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复印性,能范铸出极细的花纹。失蜡法是指用蜂蜡做成铸件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这两种方式铸造出来的青铜器,多有差异,纹样多变。青铜器质地较硬,不易造型,所以需要利用浇铸方式进行铸造,由于铸造难度较大,商晚期之前的青铜器还不能用于日常生活,所以青铜器一般是贵族享用的器物。在我国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纹饰较为精美,并且造型不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国家一级文物后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后母戊鼎在造型上主要以几何方形为主,鼎侧无纹饰存在,在边框上刻有兽面纹、夔龙纹、云雷纹,以浮雕手法刻录。后母戊大方鼎将兽面纹作为主要题材,其形象是大眼、象鼻、水牛角、牛耳,图形呈对称。鼎四个几何面上存有短楞,方便脱模。边框横向刻有夔龙纹,基底为云雷纹,夔龙纹造型为CD型。鼎肚部位是一只巨大的夔牛、饕餮的组合兽,牛角表现得苍劲有力,从中可以发现商周青铜器已经存在传承的意味。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兽纹不仅代表神秘的事物,也伴随庄重的意识,表现出受祭祀人的身份显赫。

3 商周青铜器上不同动物纹饰的具体内涵

3.1 牛与鹿纹样内涵我国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河南安阳发掘了商代王室大墓,在其中发现了牛鼎与鹿鼎。

在商朝晚期,牛与鹿这两种动物较为常见,也是甲骨文中记载的猎杀对象,据记载古代牛与鹿生活在山川大泽中,所以逐渐被人们雕刻在器物上,成为一种刻画题材。这两种动物能够被当作纹饰刻录,也从侧面体现统治者或者王室对生活富足的一种诠释。牛一般用来耕地,也可理解为表现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

3.2 虎纹饰内涵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曾展出一个大型虎樽,属于一种盛酒的容器,这个容器的腹部位置有一个巨大的虎头,身体一分为二,呈对称形,虎口下方为一人形,虎樽肩部刻有龙形。龙属于神话中的生物,与水有关,所以水器上经常刻画龙纹,并且从花纹可以判定出此件器物的年代是西周时期。西周刚建立时,武王励精图治,所以告诫下属不能饮酒,这个虎樽中也呈现出同样的色彩。此物的设计思路与传统的设计思路有明显区别,在龙纹头上刻有细长符号,可以看作是龙的舌头在舔食某种东西。在虎口下方有一赤裸人,人的口中散发着气。

虎纹饰一般为权利的象征,这类器物只有王侯将相级别人物才可使用,寓意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3.3 龙纹饰内涵龙纹属于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我国古代神话中的龙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惠利万物的瑞兽。

古籍中曾有记载,龙生于水,五色成神,变化多端。龙的形象在青铜器上屡见不鲜,比如河南安阳出产的商代晚期青铜器,绝大多数刻有夔龙纹。

在青铜器上装饰龙纹可以体现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也可表现出统治者对神秘事物的敬畏,希望神秘事物能够护佑自己的统治,保护自己的国土,使境内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龙在原始社会属于神灵,人们将其作为图腾供奉,当时人们在自然界中处于弱势地位,人们将龙作为祖先,通过对龙的信仰希望得到庇佑。

4 结语商周时代是青铜器发展的巅峰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变化,并且构图方式、图案也在不断改变。不同纹饰所代表的含义不同,只有正确理解青铜器中纹饰含义,才能更好地分析我国古代文化,并明确其与青铜器结合的意义。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