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阿杰是主宰神 2019-10-09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本文由孕育岛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当了妈的家长都会有这样的苦恼,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根本无法取得良性沟通。

缺乏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日常最多的行为就是哭。且哭声背后还分为很多种类型,经常被弄得焦头烂额。

实际上,宝宝哭的确不仅仅是饿了或是排泄,只有了解他们的“哭声文化”,家长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今天就来说说宝宝的各种哭声都代表着何种含义,希望有助于新手爸妈的带娃生涯。

在孩子学会说话之前,哭是和这个世界沟通最快的方式,不同的哭声也表达了小家伙不同的诉求。

适用于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宝宝,但比较难的一点是,发现哭声的细微差别。

这需要家长通过仔细观察以及花费大量时间熟悉,准确翻译宝宝的哭声,不亚于学习一门语言的难度。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01宝宝哭声的分类:

宝宝的哭声需求,大概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之后再往下细分。

一. 生理需求

1)饥饿

这时的宝宝哭声多数比较有节奏感,一会高一会低。

作为宝妈,可以体会出宝宝有一种“索要、需求”的感觉在里面,且多半会伴随吮吸手指的动作。

这种情况下,宝宝基本就是感觉饿了,需要喂奶。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2)口渴

相比饥饿,口渴的哭泣表现明显更加急躁,表情也比较焦急,常会伴随着舔嘴唇的动作,这说明宝宝感觉嘴唇比较干。

小岛建议:如果小于6月,可以适当给宝宝喂一些比较稀的奶水,大于6个月的宝宝才可以适当喂水。

3)排泄

这时的哭声一般比较小,声音也低,多数伴随着蹬腿的情况。如果是大便,有的宝宝还会出现涨红了脸的样子。

4)燥热

宝宝会大声啼哭、面色潮红,同时手舞足蹈,身上尤其是脖颈处,还会有明显的汗水。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小岛建议:此时可以适当给宝宝减衣服,防止“捂热症”的产生,但肚子要做好保暖,不能暴露在外。

5)寒冷

多为低声哭泣,严重时声音会有颤抖状况,同时身体不自觉地蜷缩,手脚会有冰凉的触感。

这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家长根据实际情况添衣服即可。

6)疼痛

这时的哭泣,一般是长哭一口气甚至叫喊,之后停息一会继续大声哭泣,多见于受到外伤或出现肠胃绞痛、胀气等症状。

尤其在傍晚时分,如果孩子突然出现类似哭声,家长就要注意孩子是不是犯了肠胃问题。

7)犯困

孩子犯困时如果不能及时入睡,也会通过哭闹来表达。

一般来说,这种哭闹会表现得比较刻意,给家长的感觉像是为了哭而哭。

与此同时,通常还伴随着脾气暴躁,或者偶尔揉眼睛、搓鼻子等动作。

以上就是常规状态下的生理需求哭闹。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哭闹,比如孩子得了病症,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会偶尔通过哭闹来表现。

▼病理性原因:

1)鹅口疮

孩子吃奶时突然毫无征兆地大声哭闹,吃奶后莫名其妙好了。这种现象多半是口腔出了问题,最有可能的就是鹅口疮,宝妈可以多注意一下。

2)佝偻病

得这种病的孩子多半夜晚睡不好,常常惊醒,动作幅度大,盗汗并且表现烦躁,严重的还会伴随没节奏的夜啼。

3)尿布疹

当孩子屁屁及私部附近出现皮肤发红的情况,宝妈就要注意了。

如果孩子排便时伴随着哭闹,就要怀疑“尿布疹”的可能性,需要赶紧采取治疗措施。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4)释放精力:

这种情况会让大多数父母发懵,有时宝宝会无缘无故得哭,声音很大,也有节奏,但多半不会掉泪,也就是常说的“干嚎”。

相比哭泣,这更像是一种“吼叫”,这时孩子多半也没有其他任何异样。

这种情况下宝妈无需担心,多半是宝宝在释放精力,更像是一种运动,对健康没有影响不说,还会帮助宝宝锻炼肺活量。

二.心理需求

所谓心理需求,就是宝宝的一种情绪表达。可以通过哭声更好地掌握宝宝的心理状态,这样带娃可以有的放矢,会更轻松。

1)想获得关注

这种哭泣一般来说算不上哭泣,是一种明显的“假哭”。声音不高,持续有节奏,更像我们常说的“吭叽”。

一旦看到了想要找的人或物,声音就会明显变小直至消失。

另外,从宝宝的表情和动作上,家长也能很轻松地做出判断。

2)生气/愤怒

其实宝宝生气和愤怒还是有区别的,但这两种情绪多半会混合在一起出现。

不过,这时的哭泣就因人而异了。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有的宝宝是敞开了哇哇大哭,期间还会有挥拳、打人的动作,有的则是扯着嗓子哭,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蹬腿,严重的甚至撒泼打滚。

虽说常常让家长很无奈,但真的可爱到极点了!

3)怕生

这种最好判断,表现为一见生人就躲,生人一碰就哭。

多半出现在8个月左右大的宝宝身上,如果不算太严重,家长没必要强制更改,反而是孩子安全意识高的一种表现。

如果事态较严重,可以尝试多带宝宝出门,多接触陌生人,以此慢慢改善。

4)害怕

这种情况多半是有原因,孩子因为怕黑或被吓到了,就会突然哭起来。声音一般会很大,甚至十分刺耳,有的还会伴随一阵一阵的吼叫。

5)伤心/情绪低落

这时孩子会持续地低声啜泣,声音大不,但会有眼泪。

有时会停止一会儿,接着再次哭泣,出现这种情况多半是两种原因,孩子身体难受但不是特别疼,再者就是处在陌生的环境。

这是胆小的孩子出于本能的一种尚未达到害怕程度的表现,就是如此低声、断断续续的啜泣,比如孩子被送幼儿园的第一天,就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02面对宝宝的哭泣,宝妈需要注意这两点:

①多数时候,孩子的哭闹可能包含着多种诉求,情况并不单一。这需要平时的经验来帮忙,多观察孩子,一点点查明哭泣的缘由。

②随着年龄增大,孩子的哭声也会发生变化,无论是声音还是节奏。简单来说,年龄越大的孩子哭起来越不好判断原因,年龄小相对来说比较好判断。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原来宝宝的哭声文化这么复杂,蕴含的意义太多。

其实,宝妈完全没必要担心,每天照顾宝宝很容易学会。

平时只要多注意观察,很快就能摸清门道,快速出判断宝宝的状态。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03最后唠叨一下宝宝哭泣的小常识

1)不能强行打断

很多宝妈都会陷入这样的理解误区,认为宝宝哭闹是不好的,甚至会让孩子憋回去或用一些手段强行制止。

这都是不可取的,宝宝的适时哭泣是表达的正常手段。就好比你说话说一半没表达清楚,就被别人打断,自然会感觉到不舒服。

2)对宝宝身心健康有利

其次,宝宝哭泣对健康来说很有好处,可以锻炼肺活量,促进身体发育,及时释放压力等,另外也能得到家长更多的关注。

宝宝哭不仅是饿、排泄,了解“哭声文化”,才能科学对待娃的需求

不同的宝宝身处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的哭泣情况,代表的含义也有所差异,这需要宝妈自己多摸索。

除了上述的知识之外,要与自家娃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进行准确判断。

3)出现明显不正常哭泣状态要咨询医生

①哭得有气无力,整个人无精打采。

②毫无征兆、无缘无故地大哭,甚至越哭越凶,无法哄好

③呻吟类的哭泣、呜咽,身体大幅度颤抖

④哭闹止不住,身体大幅晃动,出现恶心、呕吐等不正常症状

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多半说明孩子有可能突发疾病,及时就医才最为稳妥。

不过这些都只是一种粗略的表现判断,在孩子出现哭泣的情况时,可以帮助宝妈掌握大致的方向从而做出应对。

宝宝真正的哭泣多半复杂,需要宝妈常年的观察以及和宝宝的默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