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篇)党家村,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南山梵境 2019-10-09

到韩城出差,有幸欣赏了党家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同时也接受到了其传统“家训”文化的洗礼。


党家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地区韩城市东北部,距离韩城市区九公里,比邻河岸边,是国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筑村寨,被称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景区大门设在村北面的高塬,站在那里,可以一览村落全景。整座村子避风朝阳、依山傍水,可以看得出来,先辈们对于村子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

村子处于土塬之间的沟谷,高塬在村落北侧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村落南侧相对平缓,又使得日照不至于受到遮挡。再加上村畔河水长流,形成了天造地设的最佳居住之地。

村中有二十多条纵横交错的巷道,现存一百二十多幢明清时期四合院民居以及文星阁、祠堂、节孝碑、看家楼、古井等。

党家村以党姓命名,但村民主要有党、贾两大姓。元代至顺二年,党姓始祖党恕轩来到这里,以种田谋生。明永乐年间,其孙党真中举后拟定了村落建设规划。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创立'合兴发'商号。

家史记载,村中当时“日进镖银千两”。明弘治八年,党家的外甥贾璋迁居党家村,党、贾两姓联合财力更盛,四合院民居建筑在明末清初进入全盛期。清咸丰元年,为防御匪盗,又集银一万八千两筑土寨泌阳堡。从此,形成了上寨下村,村寨合一。

从元初至今,党、贾两大家族在这里绵延生息了近700年,保存了众多的元、明、清三代古建筑。国内外古民居建筑专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其为“民居瑰宝”。 

党家村的四合院大都为砖木结构,上厅为首,左右厢房为臂,门房为足,中间的院落都比较狭窄。

厅房最高,但不住人,是祭祀祖先和宴请宾客的地方。厅房两侧都有砖雕的门庭家训,老祖先把自己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法”刻在墙上以教导后世子孙。我很喜欢党家村的家训,在文章的最后作了专门的介绍。


四合院左右两边的厢房是儿女的居室,东边比西边高,原因是中国的地形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俗话说“东高不算高,西高压弯腰”。 把东厢房建得高一些,起垫补作用,把好的风水留在自家不外流。另外也讲究“兄东弟西”,即兄长要给弟、妹起到表率作用。

门房居然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我当时觉得很奇怪,长辈应该享受最好的房间。长辈之所以住门房,一是方便照看门户,接待来宾;二是对子女的行为起规范监督作用。

整个四合院按照风水设计,厨房放在进门东边的第一个房间,卫生间在西南角,讲究东起西落。下水道的设计也比较合理、科学。


党家村四合院的院门分墙门和走马门楼两类,墙门窄小朴素,走马门楼高大气派。

院门开在门房偏左或偏右的一间,中门极少,一般家里出有功名之人才可以开中门。

门外有照墙,党家村的照墙大多为无字照墙,壁框内均为青色方砖,白灰砌缝,寓意为清白方正。少数照墙雕有砖雕或刻字,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

这幅砖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松树长寿,寓意延年益寿;喜鹊意指“喜报三元,喜得连科”;猴子背着印章,去掏马蜂窝,寓意封侯挂印;向上攀爬的猴子寓意步步高升;鹿与禄谐音,寓意俸禄。

慈禧赐福,左边形似抬头的仙鹤,为衣字,右上为低头的仙鹤,为多字,右下为田字,何为福?多衣多田,健康长寿。

党家村的一百二十多座四合院被分为了三个等级,比较著名的有:翰林故居院、分银院、一颗印院、双旗杆院等。

四合院醒目的门楣题字言必称圣贤,语必出六经,文笔高雅的儒家传统人文思想,作为信仰的依托和家风的昭示,敬醒当代,教化后人,显映着主人的地位和信仰。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也炫耀着主人的审美情趣和财富。

一般的人家也会挂个横匾,写上诸如“耕读第”或者“诗书第”一类的文字。古代的中国人一直都是把种田和读书当成是这世间最崇高的两件事。

党家村的门墩石也是有灵气的,如果它的颜色变深,预示着阴天,颜色如常,就是晴天。


上马石一般为一个,置于门前一侧,供人踩踏翻身上马。党家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拴马桩、拴马环。

党家村的巷道设计非常独特,都是“丁”字路,没有“十”字路口,古人讲究门不对门,门不对巷,巷不冲巷,都是讲究的风水。即使是小门对巷,也要在对面墙壁上嵌上“泰山勇士石敢当”来辟邪。

村子里的巷道纵横交错,无论大小,均以条石墁道,路面中间低两侧高,中间排水两边走人,同时也可保护墙基不受水浸。这种设计使得巷道里从不积水,也无淤泥,几百年来未遭水灾。

村子的每个巷头都设有防盗哨门,哨门都修建的坚固高大,配备厚木门板。夜幕降临时,关闭哨门,整个村子也就封闭了起来,如同一个警备森严的古堡。

党家村有党、贾两家合族祠堂各一座,党家祠堂位于村子上巷中心,坐北朝南;贾家祠堂位于上巷西部,坐西向东。原因是贾家比党家迟来近两百年,另外因为贾家是外甥,所以贾家祖祠坐西朝东。

祠堂不同于四合院,为中间三开间大门。党家祖祠门前正上方挂着一块“钦点翰林”的牌匾,那是光绪皇帝赐给党家第十六代孙,进士党蒙的。

门前左右竖着两根旗杆斗子,那是代表有功名人家的一种荣耀和标志。斗子外围的图案是中国钱币,内方外圆,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对内要严于律己,对外要圆通宽容。方形的斗子是告诉我们教育子女需方方正正做人。

祠堂里记载了党家的家族史,党家始祖党恕轩只是个逃荒至此的穷苦人,然而却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在这片黄土地上,开创了一个延续七百年的辉煌家族。

党家祠堂门外左侧一直放置着一张长条凳,千疮百孔,沟壑纵横。长条凳从明末之时起就放置于此,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凳子是用整棵槐树而成,大家称其为长寿凳。

坐凳子是有规矩的,党家村只有年过花甲的老人才可以坐在这张凳子上。年轻人,不但不敢坐,从旁经过,也都规规矩矩地向老人们打招呼,以示对老人的敬重。

村子里众多的四合院中,有一方形塔楼鹤立鸡群,这就是党家村的“看家楼”。

塔楼高十几米,分三层,四面皆有瞭望孔,登高瞭望可观村寨全貌,以护全村平安。

党家村的老井,早先有近十口,现多已荒废,保护完好的也只剩四口,寨上一口,村中三口。每口井上都架有井台,井台上有搅水用的榆木轱辘,井口均被厚重的石盘遮盖。党家村从建村之时也便有了井,这些老井少则也有五六百年,却从未干涸。

村子中最醒目的建筑是一座砖塔,那就是文星阁。这座文星阁实际上是一座文笔塔,塔为六角六层楼阁式砖塔,始建于清代雍正三年,光绪年间重建。塔的朝向不是传统的南向,而是偏向西北面朝村落中心。面向村子的前三面开有窗户,后三面没有,寓意是把好的风水挡住不让外流。

砖塔一层门额题有“文星阁”三字,门外对联是“配地配天洋洋圣道超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塔内分别供奉孔子和众弟子高贤以及文昌帝君。

文星阁上六根铁绳从顶下牵起六角飞檐,飞檐末端各垂一只大铁铃,风争铃摆,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据村中的老人说,只要塔铃连响两天,百分之九十是要下雨了。

节孝碑楼是村里纯青砖雕装饰艺术的代表,楼顶是四面透风的两层小阁楼,檐下结构为仿木砖雕,雕功非常精细。

碑楼上方刻“巾帼芳型”四字,碑中题字“旌表敕赠徵仕郎党伟烈之妻牛儒人节孝碑”。意思是说,皇帝下令表彰徽仕郎的夫人牛氏。为什么表彰她?相传党家村人党伟烈与他的妻子牛孺人新婚不久后,便上京赶考,不幸的是他惹上了风寒,病死于客栈。而他的妻子当时只有十六岁,一直没有改嫁,在家孝顺公婆,和睦邻里,直到六十八岁去世。正是牛孺人的行为感动了党家村人,人们上报朝廷,光绪皇帝便下令建这座碑以示表彰。


前面说过,党家村村落在塬下沟谷中,村北是高塬。清咸丰元年,因时局混乱,为御兵匪祸害,村中富户集资购地,在北塬台顶上修建了一座寨子,那就是“泌阳堡” 。

泌阳堡四周有城墙,城墙上有固定的炮台和可移动的大炮七十二门。寨堡和沟下村落就分别称作了“上寨”、“下村”。村、寨之间只有一条必经之道,并修建有有坚固的堡门,城门暗道十分坚固,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整个寨堡防守严密坚固,给村民们带来了严实的保护。

党家村现存“惜字炉”三处,一在东坡下,一在村中大巷,一在村西哨门旁。古语云:读书当因敬字而惜字。写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或做他用,一律送至惜字炉焚化,以彰显“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党家村所有的建筑除了门楣艺术之外,家训也是另一特色文化,这些家训被刻在青砖之上,镶在照壁、门楼、窗台等各种醒目位置。不管是主人还是客人,长辈还是晚辈,进出之间或转身之际都能耳濡目染,不知不觉间受到教化熏陶。

门庭家训是中国家庭文化教育的浓缩,而党家村的门庭家训数量较多,内容丰富,保存完善,当属少见。

这些家训,集书法、雕刻、建筑于一体,让整个村落都浸润在了传统文化和伦理教化的氛围之中。鲜明的建筑特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交相辉映、珠联璧合。使得家不仅仅是居住之地,还是育人之所。

家训的字体也十分讲究,往往以楷书或者行楷为主,体现出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凸显出家训对后人“守正”和“规矩”意识的教化,将传统道德与做人准则表达得淋漓尽致。

居家有道惟能忍;

处世无奇但率真。

居家过日子遵循的规矩,最重要的是能忍能让;

社会上与人交往没什么奇招,需要的只是直率和诚恳。

无益之书勿读,无益之话勿说;

无益之事勿为,无益之人勿亲。

这条取自村中南巷“光裕第”院落,比较容易懂。泌阳堡中一家的壁刻家训与此基本相同,唯末句是“无益之人勿友”。

行事要谨慎、谦恭、节俭,择交友;

存心要公平、孝悌、忠厚,择邻居。

做事情要谨慎小心、谦虚恭敬、节约俭朴,要有选择地结交朋友;

心中念头要公平、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诚厚道,定居须选择好邻家。

薄味养气,去怒养性;

处抑养生,守清养道。

粗茶淡饭能陶冶人的气质,抑制暴躁能涵养人的性情;

身处困境能磨练人的品德,坚守节操能保住人的道义。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处人第一法,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安稳平和是处理事情的第一方法,谦恭退让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方法,海涵宽容是与人相处的第一方法,闲逸洒脱是怡养身心的第一方法。

党家村的家训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查阅。

穿行在历经沧桑的条石巷道上,沐浴在典雅浓郁的文化气息中。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在凝固住一段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合着时代的节拍,充满着时代的朝气。不禁感慨党家村何以能够历经数百年后,却仍然保存得如此完整?回望砖墙上的那些字迹斑驳的家训,却似乎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