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课外文言文满分就这么简单:原创命题真题演练强化特训(2018版)(二)

 romini 2019-10-09

中考课外文言文满分就这么简单:原创命题真题演练强化特训(2018版)(下)一〇四

天聪三年,太宗以明国屡背盟誓,亲统大兵征之。 入洪山口,克遵化城,遂由蓟州进规燕京,驻营城北土城关之东,复移驻南海子,距关厢仅二里。诸贝勒①请攻城,太宗谕曰:“朕仰承天眷,攻城必克,所虑者倘失我一二良将,即得百城亦不足喜。”遂止弗攻。圣人智勇天锡②,犹审几遵养如此,唐之太宗,宋之太祖,瞠乎后矣。

——《郎潜纪闻》

【注】 ①贝勒:满语。满族贵族的称号,地位相当于后来的亲王。②锡:通“赐”。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请( )(2)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太宗以明国屡背盟誓,亲统大兵征之。

________________

3.清太宗所虑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清太宗停止攻城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命题人:杨金金)

【参考译文】

天聪三年,因为明国多次违背盟誓,清太宗亲自率领大军征伐。进入洪山口,攻克遵化城,就从蓟州进逼燕京,驻扎在城北土城关的东面,又移驻到南海子,距离关厢只有二里路。各位贝勒请求攻城,太宗明白地说:“我上承苍天的顾念,攻城一定会顺利,所担心的是如果损失了我一二位好将领,即使获得一百座城池也不值得高兴。”于是停止进军,也不攻城。圣人的智慧、勇敢是苍天赏赐的,就像这样审视危险,顺势保护属下,唐太宗、宋太祖,于是睁大眼睛在后面看着。一〇五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史记》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为( )(2)见(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含义。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

________________

3. “平原君乃置酒”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鲁仲连让人敬佩的品质是。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辞让,最终还是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设宴招待他。喝到酒酣耳热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笑着说:“杰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鲁仲连是不忍心那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走了,终身不再相见。一〇六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①。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②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韩非子》

【注】 ①睫:眼毛。②庄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伐( )(2)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的含义。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________________

3. “楚庄王欲伐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庄子劝谏的方法给我们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劝阻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因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昏乱,兵力疲弱。”庄子说道:“我见识不多但为这件事担忧。一个人的智慧就好比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大王你的军队自从战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楚国大盗庄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大王国家的政治混乱军队疲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看不到自己的弱点。”一〇七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明史·张溥传》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汤( )(2)名(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是者六七始已。________________

3.溥“名高一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溥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张溥小时候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书烧掉;再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斋”……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文章时,他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在当时名声很大。一〇八

孟轲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轲促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①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轲不复諠矣。

——《韩诗外传》

【注】 ①喧(xuān):通“谖”,忘记。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少( )(2)止(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顷,复诵。其母知其喧也。________________

3.孟母断织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孟母教子的角度,本文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她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了。”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一〇九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其金而去。吏捕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取金之时,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列子》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见( )(2)去(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清旦衣冠而之市。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明齐人攫金原因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 “齐人攫金”从反面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从前,齐国有一个人整天梦想得到许多金子发大财。有一天,他一大清早就起床,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四处游荡,一心想着如何能得到一些金子。他发现有一家金店,就一步跨进门去,二话不说揣起金器回头便走。店主见他抢了金子,大叫捉贼。这时,正好路过几个巡吏就把他抓住了。巡吏审问他:“当着这么多人,你竟敢去偷别人金子,这是什么原因?”那人这时似乎才省悟过来,战战兢兢地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有什么人,只看见金子而已。”一一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初潭集》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少( )(2)易(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徒相教,不求资也。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明邴原哭泣原因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

4.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给我们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经过书塾,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这么可怜,那就去读书吧!”邴原说:“我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学习,学习异常努力。才一个冬天的时间,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张齐贤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齐贤自帘下熟视不问。后齐贤为相,门下皆得班行,而此奴竟不沾禄。因乘间泣请曰:“某事相公最久,乃独相遗何也?”齐贤悯然曰:“尔忆盗吾银器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为相宜激浊扬清,敢以盗荐?念事吾久,与钱三百千,汝去别择所安。盖既发汝平日,汝宜自愧而不可留也。”奴震骇,拜泣而去。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为( )(2)间(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您单独给我留下了什么?

B.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您为什么唯独遗忘了我呢?

C.某人侍候您时间最长,您单独给他留下了什么?

D.某人侍候您时间最长,您为什么唯独遗忘了他呢?

3.齐贤“与钱三百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4.从本文看,不符合张齐贤这个人物形象的一项是( )。

A.激浊扬清

B.廉洁奉公

C.宽以待人

D.知人之明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一次,张齐贤举行家宴,一个仆人偷了几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得清清楚楚却没有过问。后来,齐贤做了宰相,门下的人很多按不同地位封了官,而那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流着泪向齐贤请求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但您封官唯独遗忘了我,为什么呢?”齐贤同情地说:“你还记得偷我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三十年了没有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应该斥恶扬善,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看在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现在给你三十万钱,你另外选择一个地方安家吧。再说,我已经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应该自己感到羞愧,无法再留下了。” 仆人震惊又害怕,哭泣着拜别而去。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①。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②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③,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 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厚德录》

【注】 ①如礼:按规定礼节。②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③驯谨:顺从而谨慎。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得( )(2)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________________

3. “孝基怪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从富人子角度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张孝基是许昌人,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为妻。富人只有一个儿子,不成器,被骂着逐出了家门。后富人生病死了,把家产全部交付给张孝基。张孝基按礼数为岳父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张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溉菜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溉菜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张孝基便叫他去灌溉菜园。富人的儿子能自食其力了,张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你让我灌溉菜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何况让我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张孝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张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于是将富人留下的财产还给了其儿子。一一三

世人画韩退之,小面而美髯,著纱帽,此乃江南韩熙载耳。尚有当时所画,题志甚明。熙载谥文靖,江南人谓之“韩文公”,因此遂谬以为退之。退之肥而寡髯。元丰中,,郡县所画,皆是熙载,后世不复可辨,退之遂为熙载矣。

——《韩愈全集》

【注】 ①文宣王庙:祭祀孔子的庙。

1. “题志甚明”中的加点词“明”的意思是( )。

A.明白、清楚

B.明亮、光明

C.照明、照亮

D.贤明、明智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退之从享文宣王庙。________________

3. “遂谬以为退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我们从文段中吸取的教训是。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世人画的韩愈,面部小而且有漂亮的胡子,戴着纱帽,其实这是江南的韩熙载罢了。还有当时的画可以作证,画上的题记说得很清楚。韩熙载的谥号是文靖,江南人称他为韩文公,因此大家就误以为是韩愈。韩愈胖而且胡须很少。元丰年间,用韩愈陪祭文宣王庙,郡县画的韩愈像,都是韩熙载。后世不能再辨认,韩愈就成了韩熙载了。一一四

王安国①性亮直,嫉恶太甚。王荆公初为参知政事,闲日因阅读晏元献公小词而笑曰:“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平甫曰:“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时吕惠卿为馆职,亦在坐,遽曰:“为政必先放郑声②,况自为之乎?”平甫正色曰:“放郑声,不若远佞人也。”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宋史》

【注】 ①王安国:宋朝人,字平甫。②放郑声:排斥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臣。”郑声指春秋时郑国的音乐,被当时人认为不正派的音乐。

1.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与“为宰相而作小词”中的“作”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

B.有作其芒

C.一鼓作气

D.其中往来种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王安国“嫉恶太甚”的话语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你是否赞成“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的做法?并写出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王安国性格直率,疾恶如仇。开始职务为参知政事,闲暇的时候因为阅读晏元献公的词而笑着说:“做宰相怎能做这种小志气的词?”平甫回答:“晏元献公也只是偶尔因为得意之事而这样,在工作上哪能如此。”当时吕惠卿作为馆职也坐在一旁,正经说道:“为政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言辞,何况是自己作词。”平甫正色道:“发表不正经言词,还不如小人。”吕惠卿认为这是在讽刺自己,从此更加疏远王安国了。一一五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宋史》

【注】 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余( )(2)益( )

2.对画线句“又以问著,对如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又让侍从拿着新写的书来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

B.(太宗)又让侍从拿着新写的字去考问王著,王著对答如流。

C.(太宗)又让侍从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像起初一样。

D.(太宗)又亲自拿着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让太宗坐在对面重写。

3.文中表明太宗学书成就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

4.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王著“每以为未善”地对待皇帝的原因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让皇帝持之以恒用心练习

B.严格要求,精益求精

C.为了让皇帝不自满(骄傲)

D.皇帝书法水平一般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宋太宗统治的时候,有个名叫王著的人学习王羲之书法,深得其中的要领,被太宗任命为翰林。太宗在临朝听政之余,喜欢练习书法,曾经数次让内侍拿着自己的作品让王著品评,但每次王著都说不够好,于是太宗更加用心地去练习。太宗再一次让侍从拿着他新写的字去问王著,王著的回答依然和起初一样。有人询问王著的用意,王著说:“皇上的书法本来就很好了,但如果马上说书法写得好,恐怕皇上不再会像原来一样用心了。”这之后太宗的书法精妙绝伦,超过了很多以前的著名书法家,世人说这都得益于王著的勉励。一一六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齐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者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熔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据《意林》改写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兵( )(2)兵(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既而齐君悔之,遣使追。

________________

3.追者认为“子奇必能治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少年治县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去追赶。追赶的人返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齐君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做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被治理得井井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一一七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郑板桥集》

1.文中加点的“少长”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shāozhǎng

B. shàozháng

C. shǎozhǎng

D. shàocháng

2.选出与“人咸易之”中的“易”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天下事有难易乎

D.予颇易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

________________

4.郑板桥“善诵”给我们的两点启发:一是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没有其他的老师。他小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能够自己刻苦读书,自己发愤激励,从浅显到深奥,从低级到高端,从近期到长远,直至达到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的才情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人们都说郑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其实并非他善于记忆,而是他善于背诵罢了。郑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吃饭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不听客人言语,且忘记了他们说的话,他都在记忆书中内容并且默默地背诵。如此,书能不被记住吗?一一八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郑板桥集》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师( )(2)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少长,貌寝陋,人咸易之。________________

3.板桥“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语句回答)

4.下列不是板桥“善诵”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读书要抓紧时间

B.读书要善于记诵

C.读书要聚精会神

D.读书要有名师指点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见122页。一一九

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袁安①闻之,疑其不实,阴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②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据《后汉书》改写

【注】 ①袁安:人名,是朝中大官。②雉:野鸡。

1.选出对两个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其人随恭行阡陌 止其旁

A.行走,停留

B.实行,制止

C.行列,停留

D.行走,阻止

2.对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马上从“反面”来状告袁安平白无故诬陷你

B.我要拨乱反正,你治理一方平安的政绩不会白费的

C.我马上返回,把情况告诉袁安

D.我马上返回,用你的方法来管好治安

3.童认为“不得捕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 “鲁恭治中牟”的方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德治县(用德感化)

B.施行仁政,不滥用刑罚

C.重视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D.派人暗中监视官员的作为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不是真的,便让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此下属走进中牟县,在视察过程中,来到一棵桑树下休息。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此下属问那个小孩:“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鸡雏的时候,抓了它,小鸡们就没法活了。”此下属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在这里久留只会打扰您,我会将在此地看到的向袁安汇报的”。一二〇

林琴南早年贫甚,授徒奉母,时苦不给。一日,有卖菜佣①弛担息其门首,出见,与语。菜佣自言家止一母,负贩所得,以供甘侪外,无他求。林叹曰:“若然,我侪②之友也。”菜佣谢弗敢当,林曰:“若无然,我侪操业不同,能孝母一也,我今友汝矣。”

——《清稗类钞》

【注】 ①佣:受雇出卖劳动力的人。②侪:同辈,同类的人。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见( )(2)求(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授徒奉母,时苦不给。________________

3.菜佣“负贩所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林琴南和菜佣共有的品质是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林琴南早年家里很穷,他教学生得的收入供养母亲,有时还苦于生活不能维持。一天,有个受雇卖菜的人在他门前歇下担子休息,林琴南出门见到他,和他交谈起来。那卖菜人说自己家里只有一个母亲,卖菜得到的钱除了赡养母亲外,别无他求。林琴南道:“这样,你就是和我一样的朋友了。”卖菜人称谢说不敢当。林琴南说:“你不要这样,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同,但能够孝敬母亲这一点是一样的,我现在就把你视作我的朋友了。”一二一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扪虱新语》

【注】 ①陈晋之:人名。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惟( )(2)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 “癖”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只有熟读牢记

B.读书要持之以恒

C.读书贵在积累

D.读书要多读多背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记牢,这样就可以进步。陈晋之一天只读120个字,后来就没有不读的书了,就算每日读得再少,一年积累下来也会有很多。现在的人谁不读书?每天都诵读几千字。开始很高兴,但是很快地读完,又很快地忘记。一年连120个字都记不住,何况一天呢!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现在看着自己肚子里没什么真才实学,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一二二

洛阳有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①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②,磬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磬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磬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国史异纂》

【注】 ①术士:有法术的人。②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为( )(2)具(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求术士百方禁之。________________

3. “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事情要弄清真实原委

B.不要搞封建迷信活动

C.要用科学规律来解决问题D.解铃还须系铃人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洛阳有个和尚,屋里有个铜磬,日夜会发出声音。和尚认为是妖怪作崇,吓得生病了。寻求有法术的人使用了上百种方法来禁止铜磬鸣响,始终不能使它停止。曹绍夔与和尚很友好,来看望他的病况,老和尚就把事情原委告诉了他。正好那个时候前殿的斋钟响了,铜磬也跟着自鸣起来。曹绍夔笑着对和尚说:“明天你请我喝酒,我帮你捉妖。”和尚不相信他,但仍希望他的方法有效,于是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款待他。曹公毫不客气,把好酒好菜吃光。酒足饭饱之后,从袖中抽出一把锉刀,锉了几下,铜磬果然不再自鸣了。和尚问其道理,曹绍夔说:“此铜磬和前殿斋钟的音调相同,发生了共鸣。”和尚很高兴,他的病也随之好了。一二三

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濯足,以大醉,去,遗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公①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公迎谓曰:“求尔金耶?”为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②为谢,却不受。

——《世说新语》

【注】 ①公:这里指王华。②铤:熔铸成条块等固定形状的金属。

1.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语。

(1)见( )(2)取(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人果然吹着号子来到(这里)。

B.那人果然大声叫喊着来到(这里)。

C.其中一人果然吹着号子来到(这里)。

D.其中一人果然大声叫喊着来到(这里)。

3.王华把提囊扔到水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体现了王华的________________品质。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王华六岁时,和一群小孩子在水边玩耍,看见一个过客来洗脚,因为醉得很厉害,走的时候遗落了所拿着的包裹。取来一看,里面有几十两金子。王华心想他醒酒后一定会回来,又怕东西被别人拿走,就把它丢进水中,坐在边上守着。过了一会儿,那人果然叫喊着来了,王华迎上去对他说:“找你的金子吗?”并为他指点位置。那人高兴了,用一锭金子当作谢礼,王华推辞了没有接受。一二四

有螺蚌相遇岛间。

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①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②,亦足仰德。”

螺曰:“然。云何珠玑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

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子内何?摩顶放踵③,委曲④而已。”

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苏轼全集》

【注】 ①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②卑朴:低下朴陋。③摩顶放踵:从头到脚。④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形( )(2)足(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启予口,见予心。

________________

3.螺“大惭”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命题人:曾宪一)

【参考译文】

有一个田螺和一个河蚌相遇了。

河蚌对田螺说:“你的身形,像秀美的山峦,像孤飞的云彩,纵使你地位低下,也足以让人景仰你的品德。”

田螺说:“你说得对,但是珠玑一般的宝贝,为什么老天不给我,反而给了你呢?”

河蚌说:“老天授予内心美好的人,而不授予外形好看的人。打开我的嘴,就能看到我的心。你虽然形体美丽,你内在又怎么样呢?从头到脚,只是弯弯曲曲罢了。”

田螺十分惭愧,掩面钻进了水里。2008—2017 上海中考题课外文言文部分

2008年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 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幸至丞相府归我( )

(2)乃诣丞相府归马( )

2.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3.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2分)

4.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表现了“马主”的品质。(4分)

【参考译文】

卓茂曾经坐着马车出门,有一个人说那马是他的。卓茂询问他说:“你的马丢了多长时间了?”那人说:“有一个多月了。”卓茂这匹马已经买了好几年了,心里明白不是这人丢的那匹马,但还是把马解下来给了那个人,自己却拉着车离开。将要离开时,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您的那匹马,希望您能到丞相府来还给我。”之后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的地方找到了自己丢的马。于是拜访丞相府,把马匹归还给丞相。2009年

福安居盛家园,畜二母鸡,黄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棚而栖,各养数雏。晨夕带雏出入,二雌同行,宛如人之洽比其邻者。一日,黄者被人窃去,失母之雏,悲鸣不已。白者频来顾视之,若代为悯恻。然自后得食相呼,归栖逐队,盖亡形于黄白,而皆视为己子矣。

鸡虽微禽,而于五德①之外,竟复具一德。盛君之友因呼之为“慈鸡”。

【注】 ①五德:指仁、义、礼、智、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而皆视为己子矣( )

(2)竟复具一德(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白者频来顾视之。________________

3.表现“二母鸡”和睦相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文中的“一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3分)

【参考译文】

福安(人名)住在盛家的庄园里,养了两只母鸡,黄色和白色各一只,在桑麻树的掩盖遮阴下,两只鸡分别在两个棚里栖息,各养有几只鸡雏。早上傍晚带着小鸡出入院子时,两只母鸡一起走,就像与邻居相处融洽的人一样。有一天,黄色的母鸡被人偷走,失去母亲的鸡雏悲叫不止。白色母鸡常来看望它们,好像在替代黄色母鸡怜悯小鸡们。从那以后,白色母鸡得到食物时就会呼唤黄色母鸡的小鸡们一起吃,回去休息时小鸡们也跟着白色母鸡一起走。白色母鸡似乎忘记了小鸡表面上是黄色的还是白色的,把它们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样。

鸡虽然是卑微的家禽,但在五德之外又具有另外一种品德。盛公子的朋友因此称白色母鸡为“慈鸡”。2010年

顾亭林①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 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 ①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居家恒服布衣( )(2)实勉我也(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B.(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

C.(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D.(他就)抄录了两次,脸上没有一点遗憾的表情。

3.有人劝说顾亭林彻底消灭家中的老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 “鼠啮我稿,实勉我也”表现了顾亭林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五易其稿”则表现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3分)

【参考译文】

顾亭林在家时常穿着粗布衣服,周身没有半点丝绸。当时他写《音学五书》时,《诗本音》第二卷屡次被老鼠咬坏,他就多次抄录,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表情。有人劝他修整房屋除去老鼠这类东西,顾亭林说:“老鼠咬我的稿子,其实是勉励我呢,要不然放得好好的文章,怎么能五次修改它呢?”2011年

韩魏公知北都①,有中外亲②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③而得,真绝宝也。”特设一卓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注】 ①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北都的行政长官。②中外亲:表兄弟。③坏冢:荒墓。④卓:同“桌”。

1.解释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云( )(2)得( )

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3. “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本文表现了韩魏公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参考译文】

韩琦担任并州知州时,有中表兄弟献上一只玉盏,说是耕田的人从旧坟墓中得到的。那玉盏没有一丁点瑕疵,真正是绝世宝物。韩魏公打开好酒,请来水运粮食的显官,特地设置一桌酒宴,在桌上铺上绣衣,然后把那玉盏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进酒,遍劝来客。过了片刻,有吏将不小心碰倒桌子,玉盏给摔碎了。在座的客人无不惊愕,那个吏将赶紧伏在地上等候发落。韩魏公神色不动,笑着对客人说:“东西要破自有它的时候。”又对吏将说:“玉盏是你不小心打碎的,并非故意,你有什么罪呢?”2012年

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者。参军③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太祖喜曰:“此言甚善。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乃赐之币。

【注】 ①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②浣濯;洗涤。③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此言甚善( )(2)而虑我不能行于后(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随从另外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B.随从交替拿着衣服前进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C.随从另外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准备洗涤的。

D.随从交替拿着衣服进献给他换,这些衣服都是经过洗涤的。

3.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用原文词语回答)(2分)

4.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赞扬太祖躬行节俭

B.表明对太祖的忠心

C.希望太祖始终节俭

D.暗示太祖给予奖赏

【参考译文】

明太祖朱元璋在东阁办公,天气很热,汗水湿透衣服,侍从给他换衣服,换下的衣服都送给了洗衣者(洗过之后再继续穿)。参军宋思颜看见后说:“主公亲自厉行节俭,实在可以垂范于子孙。老臣担心您只是今天这么做,以后可能不会这么做,但愿您能够坚持下去。”太祖听后非常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别人可能会说,有的人只想到眼前的事,而不能考虑长远;有的人只考虑已经发生的事,而不能考虑将来。今天思颜看见我现在能这么做,而顾虑我之后不能继续,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效忠于我的。”于是赏赐金币给宋思颜。2013年

闻周襄文公有一册历①,自记日行事,纤悉不遗。每日阴晴风雨,亦必详记。如云某日午前晴,午后阴,某日东风,某日西风,某日昼夜雨。人初不知其故。

一日,民有告粮船失风②者。公诘其失船为何日?午前午后?东风西风?其人不能知而妄对,公一一语其实。其人惊服,诈遂不得行。 于是知公之风雨必记,盖亦公事,非漫③书也。

【注】 ①周襄文公:文中指周忱,明朝官员。册历:记事簿。②失风:行船遇恶风失事。③漫:随便。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人初不知其故( )(2)公诘其失船为何日(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B.那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C.其中一人震惊佩服,行骗于是没有成功。

D.其中一人震惊佩服,于是就不再去行骗了。

3.从文中看出“民”有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希望官员做事认真,一心为公

B.称赞周忱留心公事,做事细密

C.赞赏周忱学识超群,慧眼独具

D.讽刺“民”自作聪明,贪图钱财

【参考译文】

听说周忱有一本本子,从记日子到行为处事,没有丝毫遗漏。每天的阴、晴、风、雨,也一定详细地记录。例如某天中午之前是晴天,中午之后是阴天,某天刮东风,某天刮西风,某天的白天和晚上下雨。人们刚开始不知道他的原因。

一天,有人告诉周忱装粮食的船被风吹走找不到了。周忱责问他丢失船时是哪天?中午前还是中午后?刮东风还是刮西风?那人不知道而胡乱回答,周忱一一告诉他实情。那人吃惊且佩服,欺诈于是不能成功。在这时知道了周忱的风、雨的记录,原来也是公事,不是随便写写的。2014年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

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②,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注】 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②纸鸢:风筝。

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子何以知之?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3分)

秦王将猎——________________——韩生劝止——________________——韩生释疑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3分)

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C.要勤于观察思考

D.遇事要集思广益

【参考译文】

从前秦王喜好打猎因此扰民,有一次他下令在北郊打猎。国王打猎的前一天,百姓都离开打猎的地方回避他。

有个叫韩生的人阻止他们说:“国王的爱子病了三天了,国王担心他,必定不会出猎。”

事实果然是这样。有人问他说:“我在王宫里担任值宿警卫,尚且不知道国王的爱子病了。您凭什么知道他病了呢?”

韩生说:“我听说国王的爱子喜欢放风筝,我登上高处望见王宫之上,三天不见风筝了,所以知道。”2015年

陆象山①少年时,观棋,如是者累日,棋工曰:“官人日日来看,必是高手,愿求教一局。”象山曰:“未也。”三日后却来,乃买棋局一副,归而悬之室中。卧而仰视之者两日,忽悟曰:“此《河图③》数也。”遂往与棋工对,棋工连负二局。乃起谢曰:“某是临安第一手棋,凡来着者,皆饶一先。今官人之棋,反饶得某一先,天下无敌手矣。” 象山笑而去。

【注】 ①陆象山:南宋哲学家。②肆:店铺。③河图:介绍占卜等内容的书。④某:我。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常坐临安市肆观棋。

2.对陆象山棋艺进步的原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3分)

A.常找高手过招

B.观摩他人下棋

C.善于知识迁移

D.善于思考领悟

E.坚信天下无敌

3.结尾“象山笑而去”,请写出“笑”的含义。(4分)

【参考译文】

陆象山少年时,经常坐在临安集市上看人下棋,像这样一看就是好多天。棋工说:“你天天来看棋,一定是高手,希望你能教我一局。”陆象山说:“我不是高手,三天后我再来。”于是买了副棋,回家后就挂在那里,躺着仰看了两天,忽然明白了说:“这是河图之术。”于是去和棋工对弈,棋工连输三盘,就起身致谢道:“我是临安下棋的第一名,凡是来下棋的我都让先。现在你的棋反先让我一着,你打遍天下都无敌手了。”2016年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②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雪涛小说》)

【注】 ①邮馆:驿站,旅馆。②砉(huā)然:象声词。③阍(hūn):守门的人。④良: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胜惊错( )(2)鼠何名老虫( )

2. “余惊错欲走”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2分)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参考译文】

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客栈里,把蜡烛吹灭准备睡觉,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闹腾。”我是楚地人,(一向称老虎为老虫,听说是“老虫”,)很是害怕,说:“城中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野兽,是老鼠。”我问他: “老鼠为什么叫老虫?”童子说这是吴地的风俗,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这么传下来的。唉!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走,真是可笑。然而今日天下冒虎名以欺世的也真不少。2017年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其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

(选自吕坤《呻吟录》)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留以为梁( )(2)乃尽湿之(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第一件: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童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家童说:“可以做栋。”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家童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有一天小童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我说:“炭太少了。”小童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岂只是火呢!”2016—2017 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选编(47篇)

(2016年广东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9分)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

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小已也

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3.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顾炎武先生从少年到老年,手中时刻不放下书本,出门在外就用一头骡子、两匹马驮载书籍随身携带。遇到边关堡垒,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如果这些情况与以前所听到的不一致,他就翻书核实,详细地订正,必定要没有疑问才作罢。骑在马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的注疏。遇到老朋友,就好像不认识一样。有时跌入悬崖深谷,也不后悔。他对学问精心勤奋到如此程度,难怪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其他人无法与他相比了。二

(2016年兰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9分)

郢人有遗①燕相国书②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③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 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1.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2.对郢人“过书'举烛’”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夜晚灯光昏暗

B.一边说一边写

C.曲解了原意

D.有意讨好燕王

3.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楚国的都城有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了一封信,他是在夜里写的,写信时光线不够亮,便吩咐手持蜡烛的人说:“举烛。”说着,随手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两个字。其实,“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旨意。燕国的相国收到他的信后很高兴,解释说:“举烛的意思,是崇尚光明啊!崇尚光明,这就要选拔贤德的人来加以任用。”燕国的相国便对自己的国君说了这个意思,国君听了十分高兴地照着去办,国家因此得到了治理。国家固然是治理好了,但是“举烛”毕竟不是信中的旨意。如今的学者也多有类似的情况。三

(2016年桂林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题。(10分)

言志①

颜渊、季路侍②。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选自《论语》)

【注】 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作侍。③盍:何不。④裘:轻暖的皮袄。⑤憾:遗憾。⑥伐:夸耀。⑦施:表白。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愿闻子之志

C.策之不以其道

D.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_______________

4. “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怀念我。”四

(2016年龙东地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8分)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选自《贞观政要》)

【注】 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时时而间进( )

(2)故夙夜孜孜(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分)

_______________

(2)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2分)

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谈论的都是治国问题,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参考译文】

【乙】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清清静静,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叶繁茂。帝王能做到清净,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五

(2016年黄冈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1~5题。(15分)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 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4分)

(1)略无阙处( )

(2)属引凄异( )

(3)二人对酌( )

(4)越钱塘,绝长江( )

2.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或王命急宣/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_______________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分)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1分)

【参考译文】

【乙】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座城里,关系很好。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家乡,只有他一个人在家。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了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一起出发,他们越过钱塘江,横渡长江,走到了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他们已经到了半山腰。六

(2016年黄石市)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①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②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③',以就懿④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选自《后汉书·列女传》)

【注】 ①趋:快步走向。②捐:抛弃。③亡:通“无”,不足。④懿:美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见往事耳(了解)

B.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

C.当“日知其所亡”(每天)

D.遂七年不返(才)

2.乙文段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B.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C.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D.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段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B.乙文段中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又回去修完了他的学业。

C.甲乙两文段中,孙权、羊子之妻都劝学有法,并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D.甲文段孙权指出“学”的必要性;乙文段羊子之妻指出“学”要不断积累,持之以恒。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2分)

_______________

(2)何异断斯织乎?(2分)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乙】

一年后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无法成功织出布匹,迟延荒废时光。你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并且七年没有回来。七

(2016年荆门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3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 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嘲笑,讽刺。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

(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乙】

南阳人杨二相公精通拳术,每次到演武场向徒弟们传授枪棒技艺的时候,观看的人很多。有一天,有个卖蒜的老头在一边观看,他不住地咳嗽,斜着眼睛看,显示出对杨二相公的拳术不屑一顾。杨二相公很生气,把老头叫到跟前,用拳头打一垛砖墙,砖陷入地下约一尺。他很傲气地对老头说:“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老头说:“你这本事只能打墙,不能打人。”杨二相公怒叱道:“你这老奴才能让我打吗?打死你别怨我!”老头笑着说:“我都是快要死的年龄了,如果能以一死来成就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遗憾的。”老人自己把自己绑到树上,解开衣服露出肚子。杨二相公因此在十步外摆出架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见杨二相公跪在地上,对老人磕头道:“晚生我知罪了。”他想把拳头拔出来,但已经夹入老人的肚子拔不出来。他哀求了好久,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他的拳头,只见杨二相公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八

(2016年长沙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陈禾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②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等表里为奸③,搢绅④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⑤,则非其职矣。”首抗疏⑥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⑦得与?”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⑧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 ①增戍:增加防守兵力。②格:搁置。③表里为奸:内外呼应做坏事。④搢绅:同“缙绅”,士大夫的代称。⑤迁给舍:指陈禾将改任给事中的职位。⑥抗疏:上书直言。⑦宦寺:宦官。⑧曹:辈,等。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武备宽弛,东南尤甚/弛担持刀(《狼》)

B.或指为生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C.人服其先见/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此国家安危之本也/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A.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C.宋何罪之有(《公输》)

D.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每小题3分)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

_______________

(2)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

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陈禾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陈禾的进谏方式与我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请阐述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考中元符三年进士。天下长久太平,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陈禾请求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有人指责这是无端生事,搁置起来不予批复。后来盗贼闹事,人们才佩服他的预见能力。

当时童贯的权势越加扩张,他和黄经臣等人一起内外呼应做坏事,士大夫因畏惧而不敢正视。陈禾说:“这是国家安危的根本啊!我所处职位有进言的责任,这时候不进言劝谏,一旦调任给事中,进谏就不是我的本职了。”首先上书直言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依仗恩宠玩弄权势,在朝廷同列中夸耀自己。常常说诏令都出自他的手中,说皇上将任用某人,举行某事,不久诏书下达,都跟他所说的相同。那发号施令,是国家的重大事情,降免昏庸官吏和提拔贤明之士,是天子的大权,怎么能让宦官参与其中?”

陈禾上奏还没结束,皇上就恼怒地拂衣而起。陈禾拉住皇上的衣服,请求皇上让自己说完。衣袖被撕落,皇上说:“撕破我的衣服啦。”陈禾说:“陛下不惜被撕破衣服,我难道敢吝惜头颅来报答陛下吗?这些人今天得到富贵的好处,陛下将来会遭受危亡的祸患。”陈禾的言辞更加激烈,皇上改变脸色说:“你能像这样尽心进言,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内侍请皇上换衣服,皇上回绝他说:“留着破衣以表彰正直的大臣。”九

(2016年湖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4分)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①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②焉。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③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④,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 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灌水之阳,有溪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故更之为愚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皆山水之奇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大舟不可入也/潭中鱼可百许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_______________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

遂 负 土 累 石 塞 其 隘 为 愚 池

4. “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

5.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作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作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所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十

(2016年淮安市)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1~5题。(20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①,溪上大声漎②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③。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④宛首而顾其侣。援⑤石而登,俯视溶云⑥,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⑦”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⑧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⑨,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⑩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薑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

【注】 ①霁:天放晴。②漎(cóng):流水声。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文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大 石 出 潭 中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 )

(2)乃记之而去( )

(3)被而名之( )

(4)要客九人饮于是(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

(3)翼乎临于溪右。

_______________

4.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感受。(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

【乙】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山鸟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是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所以后人就用'垂云沜’来命名。”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荫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峭壁上的字)刻在上边,泉水叫作“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左世容,字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有点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薑坞先生(姚范)也去了,我(姚鼐)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十一

(2016年南京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10分)

养生

[宋] 苏轼

【甲】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①。有尊客,盛馔则三之②,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乙】吾闻战国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传③。其药四味而已: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④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⑤,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为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节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 ①一爵一肉:喝一爵酒,吃一种肉食。爵,古代的酒器。②盛馔则三之: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③奉传:恭敬地传播。④刍豢(huàn):代指美味的肉食。⑤佚(yì):安逸,舒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安分以养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B.吾闻战国中有一方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C.夫已饥而食 虽有嘉肴,弗食(《虽有嘉肴》)

D.晚食为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

_______________

(2)若此可谓善处穷者矣,然而于道则未也。

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段中作者所提出的养生之道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甲】

东坡居士(我)从今以后,每顿不超过一爵酒,一种肉食。家里有尊贵的客人,丰盛的饮食就增至三倍,可以减少一些,但不能增加。有请我赴宴的朋友,提前把这个标准告诉他,主人不听从却超过这个标准的,我就劝止他。一是安守本分来颐养福运,二是让胃宽松来蓄养道气,三是节省开支来聚养家财。

【乙】

我听说战国时代有一处方,我用的有效果,所以恭敬地呈给您。这个药方只有四味:一是平安无事当作显贵,二是早早休息当作富裕,三是缓步徐行当作车马,四是推迟用餐当作美味。已经饿了再吃,蔬菜的美味超过珍馐,吃饱之后,即使再美味的肉食摆满眼前,也希望早一点撤去。像这样可以称得上是善于处置贫困了,但对于养生之道就不仅如此了。缓步徐行让自己安逸舒服,推迟用餐享受饭菜的美味,难道还要把安步与晚食当作车马和美味吗?车马和美味如在胸中,因此才会有这样的看法。十二

(2016年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7分)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①。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注】 ①仕:做官。②辟:征召。③主簿:官职名。

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_______________

(2)凝之悉散之亲属。

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父亲刘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凝之倾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在荒郊野外盖房子,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不吃。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德行。州里人尊敬他,多次推举他为西曹主簿,他都没有答应。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陪嫁的东西很丰厚,凝之将它们全部分散给了亲友。妻子也能不贪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过着勤俭贫苦的生活。十三

(2016年江西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2分)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④口中,啮⑤破即吐之。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你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

蓝田慨然曰:“不如我。”

【注】 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啮(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或许。杜、许,不译为具体的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瞋( )(2)数( )(3)阙(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_______________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王蓝田,肆意攻击谩骂。王蓝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王蓝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该让给杜、许。”王蓝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不能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

王蓝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十四

(2016年宁波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八》)

【注】 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泛 观 前 世 子 姓 不 克 孝 兄 弟 不 克 友 莫 不 由 左 右 乱 之。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 “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分)

_______________

(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3分)

_______________

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

王曰:“善。”乃下令…… 大悦,即诏……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乙】

孙伏伽说:“我听说'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养成的习惯却相差很远。’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有选择地任用。只要不讲仁义的无赖,以及喜欢驰骋射猎、沉迷声色歌舞之人,只可以用来愉悦耳目,跑跑腿,打打杂,至于让他们来补充官缺,是绝对不行的。我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人作乱的。愿陛下妙选贤才,作为皇太子的僚友。”

高祖很高兴,立即下诏说:“周、隋两朝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我道德修养不够,不能让自己的性格符合天意,然而希望得到众人的辅佐,以改正弥补自己的过失,然而朝中的大臣们,很少有直言进谏的。孙伏伽真诚慷慨直言,语言发自内心,情意恳切,指责我的过失,一点都不回避。提拔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赏赐三百匹帛。”十五

(2016年德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9分)

[插图]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与先主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既而辽以问羽( )(2)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_______________

3.下列与“羽尝为流矢所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百里奚举于市

D.帝感其诚

4.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菩萨、道称天尊。根据选文内容,概括说明关羽被尊奉神化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逃命到涿郡。与刘备同床共寝,亲如兄弟。但在人多的场合,终日侍立在刘备左右,跟随刘备应酬交接,不避艰险。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曹操活捉关羽而回,任命关羽为偏将军,待他非常客气。袁绍派遣大将军颜良到白马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曹操让张辽和关羽做先锋迎击颜良。关羽远远望见了颜良的旗帜和车盖,便策马驰入千军万马之中刺杀颜良,割下颜良首级回到营中,袁绍的众多将领没有人能够抵挡他,于是解了白马之围。曹操当即上表奏请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当初,曹操佩服关羽的为人,而观察他的心情神态并无久留之意,就对张辽说:“你凭私人感情去试着问问他。”不久张辽询问关羽,关羽感叹说:“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谊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张辽将关羽的话汇报给曹操,曹操认为他是义士。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骨头里面了,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十六

(2016年东营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8分)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选自苏轼《黠鼠赋》)

【注】 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其一犬坐于前 犬:________________

(2)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________________

(3)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________________

(4)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_______________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乙】

苏子在晚上坐着,有一只鼠正在咬东西。他拍床制止老鼠咬东西,声音已经停止了,又发出老鼠咬物的声音。他让童子用烛火照床下,发现一个空的袋子。鼠咬物的声音从袋子里发出。童子说:“啊!这只老鼠被关闭在里面因而不能够离开。”童子打开袋子看里面,寂静得好像什么都没有,拿起蜡烛寻找,袋子里有一只死老鼠。……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即使是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苏子感叹说:“这只老鼠真狡猾,让人惊异!老鼠被关闭在袋子里,袋子很结实,老鼠不能够咬破。因此在咬不穿的情况下装作咬袋子,用声音招引人;在没有死的时候却装死,用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我听说生物中没有比人智慧的了。人能驯服神龙刺杀蛟龙、捉取乌龟狩猎麒麟,役使万物,统治它们,最后被一只老鼠所役使。陷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我吃惊于老鼠从极静到极动的变化中,这里面人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好像有人对我说:“……你自己不专心,又受了外界事物的干扰、左右,所以一只老鼠发出叫声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帮它改变困境。人能够在打破价值千金的碧玉时不动声色,而在打破一口锅时失声尖叫;人能够与猛虎搏斗,可见到蜜蜂和蝎子时不免变色:这是不专心的结果。这是你早说过的话,忘记了吗?”……十七

(2016年临沂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5题。(15分)

【甲】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选自《口技》)

【乙】

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

(选自《观巴黎油画记》)

【注】 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2)不能名其一处也( )

(3)无不毕肖(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 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 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

D. 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3分)

_______________

(2)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

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2分)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乙】

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看到所塑造的蜡人,全都仿照活人的样子,那形体神态、头发肤色、高矮胖瘦,没有不完全相像的。从达官贵族到工艺家和各行各业的人,凡是有名气的,大都在馆里留下蜡像。有的站着,有的躺着,有的坐着,有的弯着腰,有的笑,有的哭,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博戏,猛然一看,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我再三赞叹制作蜡人技术的奇妙。十八

(2016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14分)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①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即遣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

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②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

政绩优异,远近称之。

(选自《旧唐书》,有改动)

【注】 ①牸牛:母牛。②庵:小草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

(2)具言所以( )

(3)妻家不知其故( )

(4)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

2.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_______________

(2)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_______________

(3)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_______________

3.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请分条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张允济,青州北海县人。隋朝大业年间任武阳县县令,致力于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怀念他。

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在他妻子的娘家生活了八九年,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开住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元武县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张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那人泪流不止,详细地把事情的始末都讲了出来。张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了。”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元武县主管官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

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位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圆形草房在那里守葱,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麻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允济,他便把葱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

曾有个夜里赶路的行人,把衣衫掉到了路上,走了十几里才发觉。有人对他说:“我们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正如这人所说,果然找到了衣衫。

张允济的政绩卓著,远近之人都称赞他。十九

(2016年淄博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0分)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选自《贞观政要》)

【注】 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③苏秦:战国时纵横家。④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

(1)苏秦刺股( )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2.下面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燧动而焰发 有地隐然而高

D.博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2分)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_______________

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起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二十

(2016年杭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①。

长洲尤翁开钱典②。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③语,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选自《智囊·知微》)

【注】 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尝舟行过市桥(乘船)

B.因好语遣之(打发)

C.某将衣质钱(抵押)

D.反出詈语(返回)

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B.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C.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D.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1)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2分)

_______________

(2)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3分)

_______________

4.夏翁、尤翁各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其言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曾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粪倒入他的船,溅到夏翁的衣服。此人还是旧相识,童仆很生气,想打他。夏翁说:“这是出于不知道罢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会冒犯我呢!”因而用好话把他打发走。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务账册查索,原来这个人欠了三十两钱无法偿还,想借此求死。夏翁因此撕毁契券,干脆不要他还。

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司典者(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此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而且出口骂人,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剽悍不驯的样子,尤翁慢慢地告诉邻居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何必争吵?”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这里。”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去。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已经服毒还没有发作,打算自杀讹诈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头。既然不成,又转移到别人家的。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二一

(2017年天津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7分)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①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②,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 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2分)

(1)故能得人心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 兵: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

_______________

3. “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3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绍兴六帅,都果段、坚毅、忠诚、勇敢,效仿古代名将。岳公鹏举唯独最后一个出世,而当时的名声,几乎超过其他人。他死的时候,武昌的部队驻扎有十万零九百人,都是一个人可以抵挡百人。我曾询问他的士兵,他们认为岳飞能把勤奋之人与懒惰之人分清,功劳过失分别对待,所以能得人心。从前曾见他率兵征讨赣的固石洞,行军路过的地区,丝毫没有打扰乡里,到现在老人说起他的名字,总是会感慨流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