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2019-09-28 □苏州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继馨 著名画家尢玉淇先生,既是中国画全能高手,又能中西绘画合璧,还擅诗词文章,是无一不精的行家。他生前自称为“三笔老人”,即以粉笔教书、钢笔撰文、彩笔作画,晚年笔耕不辍,以“三笔”为乐。 勤奋是学术拼博的命脉,再加修养与机遇,其间需要传统文化修养和学识,才能修炼成“发出于文思,形之于艺术”的创作理念,才能追求“文质兼备,技道两进”的境界。在学术上应有圆融会通的通识观,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究时世之赜,并以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实践,才能达到以学养书、以写养才,在创新变革上取得明显成效,否则,内涵会减弱和枯竭,失却时代特征和个性。对今天书画和教学者来说,艺术必须接受时代的挑战,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尢老深悟此理,故其所作,凭借自然秉性而行,书为心画,诗为心志,深化书画之内涵及时代和个性。 尢老不论书画、教学、诗文,皆从心灵中喷出语言,有文有情,这是尢老的学识涵养所至。尢老曾说“丹青误我,我误丹青”,我认为应是“丹青成我,我成丹青”,这才是尢老的本色。而所谓“误”字,实是尢老自谦。故识者曾评说,晚年的尢老是“经霜弥茂、才思泉涌、妙笔生花”的长者。 尢玉淇与颜文樑纪念馆 □高福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有幸结识了尢老。尢老为人热心,说话幽默,热爱文化,热爱苏州,是苏州美专毕业的老前辈。尢老家就住在临顿路一处闹中取静的枕河人家,我曾多次登门探访这位文化老人。那时我才30多岁,喜欢听陆文夫、凌虚、瓦翁和尢老等讲苏州文化及书画,费之雄先生称尢老为“老百晓”。 事也凑巧,1995年底我调任苏州市文化局。刚到任不久,尢老与颜文樑纪念馆筹建办公室负责人王勉等来文化局找我。听尢老介绍,苏州美专老校长颜文樑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在上海家中,凭着印象记忆,画了许多以苏州和沧浪亭为题材的油画作品,如《枫桥夜泊》《石湖串月》《月夜泛舟》《沧浪亭》《沧浪夏夜》等,他嘱咐晚辈在他身后要将画作捐献给家乡苏州。我听了甚为感动。 难以忘怀的是,1996年8月,耄耋之年的尢老拖着一条伤腿,陪同我、王勉、姚苏等赴上海颜家,与颜文樑儿子颜振康夫妇及其女儿颜清诚等,商谈具体捐赠事宜。记得那一天特别闷热,客厅并不大,八九个人围坐在一张长桌边,那时尚未流行空调,热情的主人搬出好几台电风扇,尢老因年纪大怕风吹,就离电扇远些。我看到尢老汗流浃背,很不忍心。大家最终达成协议,包括颜文樑先生在留学巴黎时获奖的《厨房》在内的47件艺术珍品入藏颜文樑纪念馆。 “丹青不知老将至”,是颜文樑生前为尢老题的词。从尢老笔记中可见,颜文樑纪念馆筹建“1985年就启动,12个春夏秋冬”,尢老“从68岁做到了80岁”;他曾“数十次去沪颜文樑家”,“五次去南京朱士杰处”,“为广泛联系老美专校友,发了500多封信”。苏州美专另一位创始人朱士杰也慷慨捐赠40幅油画,其他捐赠者如江苏国画院画家黄养辉、浙江美术学院院长莫朴、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杨之光、上海画家李咏森、湖北画家钱延康等,还有的老校友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宗津、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费以复和苏州国画院院长张辛稼,虽本人已经去世,但他们的亲属也无偿捐赠作品。如今这些作品都成为颜文樑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一些海内外校友还捐款3万元,后来款项用于颜文樑先生铜像的建造,尢老亲自为铜像撰写了铭文。 1997年1月18日和5月28日,颜文樑纪念馆和吴作人艺术馆先后隆重开馆,两位大师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永远陈列于馆内供后人瞻仰,这是当年苏州美术界的两件盛事。 此爱绵绵 □尢嫣人 父亲才思敏捷,风趣幽默,身体康健,一直以来,亲朋好友总以为父亲能超百岁,儿女们也为他百年上寿做喜庆的准备。然而人生无常,2013年6月,父亲明明好好的,突然发热、咳嗽,送医院吸痰,住院仅3天,说走就走了,享年96岁。 我清楚地记得,住院当晚12时过后,父亲紧紧地握住我的手,是那么温暖、那么有力,示意我回家,还轻轻地、清晰地呼我一声“好女儿”。这一声“好女儿”至今还在我的耳边,也是我的一个存念了。从此,父亲再也不曾开口过。 父亲待人热心,热爱教育,热爱书画艺术,热爱写作,更爱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苏州。多少年来,清明时节,父亲与妈妈总会捧着鲜花,一起去老师颜文樑先生墓前鞠躬献花。为了筹建颜文樑纪念馆之事,父亲历经了12个春秋,瘸着一条腿四处奔走。他不顾当时已80高龄,数次往返于苏沪之间,多次与颜文樑先生子女商谈捐赠图画之事,最后确定颜家为苏州捐赠47幅佳作,又多次赴南京征得朱士杰先生的油画40幅。他又写了500余封信,动员海内外校友捐画、捐款,为筹备颜文樑先生纪念馆出钱出力。在开馆之时,父亲深情地说:“多年来我为老师的纪念馆四处奔波,终于有了结果,让老师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永远陈列于苏州,供后人学习瞻仰。这是我晚年做 的一件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事。” 有一次,为了一篇文章的真实性,当时88岁高龄的父亲在大热天去图书馆查阅资料,中午顺道到我家时已是汗流浃背。当时我很心疼他的身体,父亲却认真地说:“阿囡啊,我已耄耋之年,时间对我来说已是不多了,但总想多写一些有关苏州的逸闻轶事。” 有一年,颜文樑先生来苏近半月,父亲叫我整天陪着颜老写生。我知道父亲是有意让我进行艺术的启蒙,引导我走入艺术的殿堂。这使我后来在刺绣、丝织等领域屡次获奖,也让我时刻感怀父亲的深意。 父亲94岁、母亲90岁时,退而不休的我出了一本画册,父亲特别高兴,到处送人,夸我不容易。当时,父亲把老朋友魏嘉瓒先生的一封信给我看,上面写道:“千金画作,第一次看到,有如此功力,令我惊喜。精湛之作,居然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似乎有点不公道……” 父亲把一生倾注于自己醉心的文学、美术和教育事业,自喻“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在父亲人生最后的30年中,他文思泉涌,笔耕不止,一心一意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享受改革开放的阳光,享受时代的春风。真谓“福慧”双修,不虚此生了。 在他百岁纪念展之际,那一声充满父爱的“好女儿”,又在我耳边萦绕。 人物简介 尢玉淇(1918-2013),著名书画家、作家、教育家,别署霜庐老人、雨漪、尤其等,江苏省苏州市北桥镇人,曾为江苏省教学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会会员、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会员、《苏州美专校友会》全国总会名誉理事长、苏州市文联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颜文樑纪念馆顾问等。 尢玉淇一生唯与教书之粉笔、绘画之画笔、撰文之钢笔为伴,人称“三笔生涯”。其绘画作品常在海内外展出,并被个人及单位收藏。报纸、杂志、电视均有其相关介绍,电视专题有《吴中人物——尢玉淇》《三笔生涯》《谈美》《谈撰文作画》等十余个之多。他出版画集有《尢玉淇之画》三册及《尢玉淇作品集》《绘画入门》,出版文集有《留春集》《烟梦集》《三生花草梦苏州》《蕉肥竹瘦轩小扎》《霜庐小品集》《爱晚楼散记》等。 展览信息 三生花草梦苏州——尢玉淇百年诞辰书画作品展 主办:苏州美术馆 颜文樑纪念馆 开幕式暨捐赠仪式时间:2019年9月28日14:00 展期:2019年9月28日—12月28日 展馆:颜文樑纪念馆1号、2号展厅 地址:沧浪亭后4号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逢周一闭馆,节假日正常开放 |
|
来自: 苏迷 > 《苏州美专、颜文梁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