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37篇文章) 严党的倒台,是多种原因夹杂在一起导致的结果,并不是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导致。 虽然严嵩在被圈禁在家时,明确地跟严世蕃讲过:
最终大明朝还是离开了严嵩,但是在倒严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作用不得不提,他就是鄢懋卿。为什么他巡盐归来,成功地完成嘉靖帝的任务,却成为了压倒严党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37期:大明王朝:聪明反被聪明误,鄢懋卿为何仅上交嘉靖帝一百万两银? 一、 鄢懋卿这个人,名字起得比较有意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骄奢淫逸的人。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用我们民间的话讲,确实是他家祖坟冒青烟了。 在《大明王朝1566》中,他跟罗龙文也是严世蕃的铁杆小跟班,在海瑞有关严党的供词被嘉靖帝烧掉之后。严嵩作为利益交换,举荐鄢懋卿去巡盐,以补国库空虚,并成功收缴500多万两银子。 而嘉靖帝真正发怒,要彻底打掉严党的导火索,就在于鄢懋卿对于这500多万两银子的分配问题。 按照剧中说法,他是私账上交嘉靖帝100万两,明账上交国库230万两,但是还有一条船去了江西严嵩老家,一条船去了鄢懋卿的老家,还有一条船驶往了京城。 嘉靖帝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勃然大怒:
随后,越想越气,又冲吕芳说道:
由此,嘉靖帝决定收网,在收网之前,让严党们再过最后一个好年…… 那么我们不禁有了疑问,严嵩为代表的严党明明知道嘉靖帝已经对自己不满,为什么还要作死欺瞒皇上呢? 二、 杨角风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严党之所以到现在这个处境,就是被罗龙文和鄢懋卿害得! 实际上,郑泌昌和何茂才之死,也是拜罗龙文和鄢懋卿所赐,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得把时间往前推,当初严世蕃为什么要派高翰文去浙江? 说白了,就是不希望自己的人吃相太难看,即使最后还是吃了,那么就让高翰文去顶罪。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什么? 就是改稻为桑能顺利推行,实际上,郑泌昌和何茂才有这个实力推行改稻为桑,也能顺利完成任务。这个细节在高翰文阻拦低价买田时,郑泌昌就对何茂才讲过:
而何茂才是怎么回答的呢:
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严党贪钱,改稻为桑这件事完全是可以搞成的。实际上该剧一开始制定这个国策时,并不是不可行的,之所以胡宗宪反对,就是因为他对人性的把握相当到位。 而之所以郑泌昌和何茂才没有搞成,就是因为这一句话:
这句话的关键就在于,严党的其他人也在等着分钱,再结合郑泌昌发飙的原因是看了罗龙文的信,由此可见,朝里等着分钱的必然是罗龙文和鄢懋卿! 三、 为什么小阁老严世蕃没有给写信呢? 原因就在于他派高翰文来,并不是傻乎乎地来捣乱的,而是明确一个态度,那就是提醒大家:
那么这次鄢懋卿巡盐得来500多万两银子,为什么只给嘉靖帝上交100万两呢? 首先,鄢懋卿进京,跟严嵩报账,也只报了330万两,外加20万两买的戏班子,也不过350万两。他并没有跟严嵩讲有两条船去了严嵩老家和自己老家,实际上,直到该剧结束,也没有讲他们到底运走了多少钱。 仅有的证据还是吕芳汇报嘉靖帝的,第一个证据是朱七的话:
朱七,大家都知道,是隐藏最深的倒严派,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后面还会专门一期来讲。所以,他这句话,有故意的成分在里面,也有可能是添油加醋。 第二条证据就是来自南直隶那边人的消息:
这些内容,严嵩知道吗? 应该不知道,至少剧中没提,不然的话,以他对当前朝局的敏感度,不会纵容鄢懋卿这么做的! 四、 那么鄢懋卿为什么要作死呢? 原因有三: 一是计算分成的方法不同: 按照当初嘉靖帝说的话,他能容忍的极限是一两银子,十钱归他,六钱归严党。 他的算法是这样的,500多万两银子,扣除上交国库的230万两,剩下的300万两才参与分成。那么他分了100万两,严党分了200万两,这样一算,自己能支配的仅占1/3。 如果按照总数500多万两来算,自己能支配的仅占1/5,这是嘉靖帝所不能忍受的。 而鄢懋卿等人的算法则不同,整个大明朝都是你朱家的,给了你们330万两,我们才留下200万两,是符合嘉靖帝讲的十钱归皇上,六钱归严党。 所以,上交嘉靖帝100万两,严党并不认为少,甚至严世蕃一度兴奋地喊:
二是严党对时局把握不到位: 严党的死对头是清流派,力量对比也是与清流派对比,虽然严世蕃出了阁,可是张居正和高拱也出了啊,一换二,不亏。 虽然在浙江丢失了两元虎将,郑泌昌和何茂才,但是也算是及时切割,避免了更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因“通倭”反咬住了齐大柱,以此牵扯到海瑞和裕王,也算是对他们有所掣肘。 更重要的是,他们仍认为大明朝离不开严嵩,先不讲严党势力之庞大,单就巡盐来讲,他们认为是大获全胜:
五、 严嵩还算是理智,劝严世蕃:
而严世蕃已经得意忘形,根本不管什么裕王,一定要干掉海瑞! 三是鄢懋卿必须有所保留: 有些人可能不理解,明明自己已经很有钱了,干嘛非要贪200万两呢,直接给嘉靖帝200万两,自己留100万两,不就没事啦? 其实不然,嘉靖帝自己也跟吕芳算过账,前年巡盐只收了170万两银子,去年更是缩水到140万两。当然,按照当时大明朝的税收政策,有一部分盐税是被南直隶收走了,但也有一部分是被各级官员克扣了。 鄢懋卿能收上来500多万两,已经是极限了,一方面是补了往年的亏空,另一方面严党也自觉的交了一些出来。 假如今年给了嘉靖帝200万两,那么明年呢?后年呢? 显然,严党要想维系这么大的势力,不给各级官员分红是不可能的,一旦分红,分的就是嘉靖帝的红。一次就把他的胃口撑大了,以后怎么办?毕竟此时的严党并没有意识到危机已至,还盘算着细水长流呢。 而且嘉靖帝确实也起了疑心,算完账就质问吕芳:
330万两尚且让嘉靖帝抓狂,再来个500多万两实账,他还不得崩溃了? 实际上,对嘉靖帝来讲,倒严不倒严无所谓,他根本不在乎,他在乎的就是能不能搞来钱? 后面严党是倒了,徐阶当上了首辅,照样是国库空虚,打仗没钱,官员发不出饷银。前面严世蕃到处挪钱给嘉靖帝修道观,后面徐阶的儿子照样到处挪钱给嘉靖帝修道馆。严党搞改稻为桑,徐阶搞松江棉布,死了一个沈一石,又蹦出一个高翰文。之前海瑞这样的清官,忠言无法通天,之后海瑞这样的清官,忠言照样无法通天…… 所以,倒严这件事,屁用没有,朝廷还是那个朝廷,皇帝还是那个皇帝,一点都没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