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威拍的不算电影?斯科塞斯的偏见得罪了几亿粉丝

 七侠荡寇志 2019-10-09

闵思嘉

世界上最赚钱的系列电影,漫威,居然被马丁·斯科塞斯评价说:「那根本不是电影。」

这话引发的争议可不小,毕竟那么多人爱着漫威。

斯科塞斯的原话是这样的,他说:「我不看它们(漫威电影),我尝试过了你知道吗,但那根本不是电影,说实话,我能想到的最接近它们的东西是主题公园,它们制作精良,演员们在那些特定情况下做到最佳,而不是演员们努力去向别人传达情感和心灵体验的电影。」

微博上马上有这样的段子出来——

漫威电影中最受欢迎之一的《银河护卫队1、2》的导演詹姆斯·古恩听到这个话很伤心,因为他自己就是斯科塞斯的忠实粉丝,这等于就是听到自己的偶像批评自己的电影啊。

古恩说,斯科塞斯是他最爱的五个还在世的电影人之一,当年有人还没看斯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就批评这部电影让他觉得很生气,而如今,「我很伤心,他在用同样的方式评判我的电影。」

《银河护卫队2》

「局长」塞缪尔·杰克逊的回应很中肯:「电影就是电影,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斯科塞斯)拍的电影。我恰好喜欢,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很多意大利裔美国人都不喜欢他把他们拍成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作为电影史上声望最高的导演之一,斯科塞斯对漫威摆出这样鲜明的态度,是个很值得好好探讨一番的问题,这背后所隐藏的矛盾,与其说是「漫威到底是不是电影?」,倒不如说应该是「他为什么批评漫威?」

这个问题,要从斯科塞斯和漫威这两个层面来看。

《复仇者联盟4》

为什么批评漫威?

先来说斯科塞斯,他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导演之一,作为新好莱坞四杰的他,当年也是好莱坞的反叛者和革新者,他甚至可以说是四杰中,乃至当时的同辈好莱坞导演中最具有社会性的一位。

这和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他的父母是西西里岛的移民,在小意大利区的成长经历,和家人一起看的那些电影,使得他深受欧洲电影尤其是意大利电影的影响,不同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和乔治·卢卡斯的那种商业化叙事,关注小意大利区人群的斯科塞斯拍出的黑帮片基本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的反面。

《穷街陋巷》

他的电影中既有种西部片中约翰·福特式的英雄史诗的悲怆,又充满了希区柯克式黑色电影的绝望,在当时的一众导演都依靠商业炸弹声名鹊起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里那些永远走不出命运漩涡的人物,是斯科塞斯从底层观看好莱坞的证明,也让他成为了同辈人里的异类,从经典好莱坞式的叙事神话中跳脱出来,影响了诸如科恩兄弟、昆汀、诺兰等一众后来导演。

《出租车司机》

这样的一位当年的「反叛者」,如今却用「不是电影」这么严重的措辞批评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或许很多人会觉得颇有点当年打破好莱坞规则的新好莱坞四杰变成老古董的意思,但事实上,他首先是在固守严肃的创作立场。

这在某种程度上和斯科塞斯的电影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他自己本身就是个疯狂的迷影者,同时也是胶片电影的坚定捍卫者,他在第一次见到黑泽明的时候就在饭桌上噼里啪啦地给对方说早期彩色电影已经开始掉色,需要保护的问题。那种热情,让黑泽明对他产生的第一印象是——梵高。

那种疯狂的,不顾一切地捍卫着自己心中神圣艺术的人。

《出租车司机》

后来黑泽明甚至还找斯科塞斯在自己的《梦》里,饰演了梦境里的梵高一角,不过这是题外话了。

但熟悉斯科塞斯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些年来,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保护着胶片电影,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你也就很好理解他为什么会对漫威电影发出这样的评价。

最近他和昆汀的一次对谈其实就可以作为他电影观念的参照,在里面他也提到了自己童年的观影经历,他几岁的时候就和家人一起看了《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样的电影,也是在那时候,他意识到,「There was another kind of cinema,but it wasn't the movies.」

《偷自行车的人》

换句话说,在斯科塞斯的观念里,Cinema和Movie的概念是严格区分开的,前者是严肃的电影创作,后者则更加倾向于娱乐化商品,也就是他说的漫威那样的主题乐园式电影,从本质上来说,是个电影观念的分野。

这是一个严肃电影的维护者和创作者,对电影本体以及自己电影美学理念的维护。

《愤怒的公牛》

主题乐园就不好吗?

比较有意思的是,斯科塞斯在形容漫威电影到底是什么的时候,用了「主题乐园」这个词。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相反地,它刚好代表了好莱坞顶级大片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直接称之为「主题乐园式电影」。

简单地总结,这类电影的特点是会为主人公们设定一条特别明确的行动情节线,随着这样的强情节线,主人公们的行动逻辑和路线被确定,创作者要做的就是不断在这个过程中加入悬念和阻碍,而观众们跟着主人公们解决问题,最终到达终点的过程,就像是游览了一个事先设定好路线的主题乐园一样。

准确地说,其实从电影诞生之初开始,大致就有两种倾向在影响着电影的发展,这两种倾向并不完全独立,多数时候是彼此交融并相互影响的,早期的无声电影中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划分:一种是把电影当做叙事艺术,是严肃创作,也就是斯科塞斯说的Cinema;一种则带有主题乐园式的基因,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娱乐观众,也即他说的Movie

《宾虚》

这种「主题乐园式电影」在不同的时期会体现为不同的样貌,比如在古典好莱坞时期,它们主要呈现为史诗大片的形式,像呈现角斗士生涯的《宾虚》,再像是带着观众游览南北战争风情画的《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

到了新好莱坞时期,斯皮尔伯格和卢卡斯的电影刚好就是这类电影的集大成者,《大白鲨》中的捕鲨情节,《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追击逃生都是充分调动观众情绪的主题乐园式情节设置。

《大白鲨》

《星球大战》系列更是一直延续至今的主题乐园式神话,直接把观众们的游览地开拓到了外太空。而且在漫威宇宙诞生之前,《星球大战》一直是最挣钱的系列电影,这也再次证明了「主题乐园式电影」的巨大力量。

「主题乐园式电影」还有一个顶级成功的案例,没错,就是迪士尼。我们都知道王子和公主一定会在一起,也知道辛巴终于可以夺回王位,恶毒的继母们终会被杀死,这些都是迪士尼为观看这些动画的我们设定的「游览路线」。

而在打造了那么多公主王子和小动物们的童话之后,它也直接把自己的这些故事集成为了真实的主题乐园,把电影中的冒险和游览变成了现实中的重访梦幻。

《星球大战》

当今许多成功的商业电影都是这样的「主题乐园式电影」,而它们通常都是一拍N部,像是《007》系列,又或者是《饥饿游戏》系列。电影技术的发展,则一步步把这种主题乐园式体验推向极致,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近几年来大热的VR电影,甚至李安在尝试的120帧/4K/3D,都是这种发展倾向。

漫威宇宙,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它们充满了精心的设计和精妙的计算,只为一个终极目的——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在那几个小时之类,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乐园的奇观当中去。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漫威是「主题乐园式电影」,而不是叙事艺术意义上的「电影」,没毛病。

你完全可以认为斯科塞斯是在贬低漫威电影,这是因为他更喜欢作为叙事艺术的电影。

但你也可以认为他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因为叙事艺术电影和主题乐园式电影的划分,在这百年之间一直存在。

但这当然不是说,漫威电影中就不存在叙事艺术的成分了。

《复仇者联盟

超英片有它的问题

至今我都还记得《复仇者联盟3》结束时候影院里响起的那些低低的啜泣声,相信每个因为小蜘蛛的那句「我感觉很难受」、钢铁侠的那句「我是钢铁侠」而感动哭泣过的观众都会同意,漫威的确做出了世界上最好的那种「主题乐园」。

作为当今世界最挣钱的电影系列,漫威以绝对的席卷姿态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它寻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法门,通过这些超级英雄们的故事缔造了新的神话。

「神话」这个词,是对漫威电影的肯定,但同时也直接指出了它的问题。

《复仇者联盟3》

那就是雷同化。

几乎所有的漫威电影都会使用大同小异的英雄诞生式神话原型,那是古典的叙事艺术之一,只要看看每个单独英雄系列的第一部你就能迅速地发现这种雷同性。

《钢铁侠1》

早些年的初代英雄《钢铁侠1》《美国队长1》,最近的《惊奇队长》,都是典型的英雄蒙昧—觉醒—不愿面对自己英雄身份—最终承担起作为英雄责任的成长叙事。

甚至不仅仅是漫威,这套叙事体系也被广泛应用到整个超英片的叙事结构里,DC的《神奇女侠》《海王》,甚至就连被绝大多数影迷们看作是深度超英片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也都嵌入了这样的成长叙事原型。

《神奇女侠》

这是由超英片这种电影的类型决定的,以人物传记为主的模式决定了它必须在第一部里向观众介绍这个人物,而描述他们的成长是介绍的第一步,也是让观众最能迅速代入的方式。

换句话说,其实所有的超级英雄电影都存在着差不多的基础设定。

他们艰难的成长经历,他们要么死妈要么死爸,他们天赋神力,他们必须对抗来自外部和来自内部的黑暗面。

《海王》

绝大多数的这些故事都被套在一个经典的,或者说有点老套的传统神话叙事套路里,只不过这些英雄们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性格,被放置在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能力,而让你感觉不同。

怎么说呢,这其实有点像洗发水厂商生产不同包装和味道的洗发水售卖给消费者,商家赋予它们不同的外表和功效,但其实最终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所以,从这种「雷同化」的角度来说,斯科塞斯对漫威电影的批评无可指摘,我们可以它把理解为,这并不是在说漫威超英片在属性上不是电影,而是从更深层的叙事艺术创作层面上来说,它们是缺乏创造力的电影。

《美国队长》

这是新类型片的时代

当我们在说到类型片的时候,指向的是斯科塞斯之前的经典好莱坞时期的那些电影,而新好莱坞之所以被称为变革一代,也是因为经典好莱坞在时代的变动之下陷入了「类型片死亡」的僵局,这些新导演的出现带来了新的时期,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激活了沉寂的市场。

但有一点我们要注意的是,即便是这个时期的好莱坞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商业神话,也诞生了一大批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但绝大多数的电影要么类型混合,要么细分出亚类型,却没能再建立起像经典好莱坞时期西部片、歌舞片、黑帮片、侦探片、家庭情节剧那样具有广泛影响力且现象级的类型片范式。

《超人》

在2008年之前,没有人会想到超级英雄片能有这么大的席卷性力量,第一部《超人》拍在1978年,那不过就是一部普通的商业片,只是主角是超级英雄而已。托比·马奎尔的《蜘蛛侠》三部曲基本也只被视为普通的漫改电影。

超级英雄这个词,还没有在我们心中形成如今的定义。

《蜘蛛侠》

而漫威宇宙的到来,改写了游戏规则。

从2008年的开山之作《钢铁侠》开始,漫威用它们一个又一个超级英雄的故事,形成了自己巨型的「主题乐园」,也形成了彼此牵连的神话矩阵,并收割了各种各样的观众。虽然这里面有些电影的评分并不高,但23部电影225亿全球总票房的成绩,绝对是任何电影都无法企及的神话。

漫威把超级英雄片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它让超级英雄片所带来的那种海啸般的吞噬力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此前那些经典好莱坞时期最流行类型片的影响力的总和。

夸张点说,它甚至带来了类型片的新阶段。

经典时期的好莱坞类型片,各自的典型化特征通常是不太共存的,或者只有小幅度的交融,这使得它们拥有各自的特异性,但同时也只框定某一类的观众。

《美国队长》

而漫威超英片把这些类型片单独的影响力聚合了起来,同时在一部或者几部影片的矩阵中实现,所以你能在漫威的很多影片里看到那些我们熟悉的类型片的影子,比如《银河护卫队》系列里的歌舞和喜剧段子;比如《钢铁侠》系列显著的男性成长史诗倾向;再比如《蚁人》中带有家庭情节剧影子的对核心家庭的强调。

不过这还并不是漫威宇宙成功的关键,甚至于说,漫威的成功正好在于它抛弃了这些类型化的框架。

《蚁人》

漫威电影的成功关键在于,它沿用了迪士尼时代起对个人传记和主题乐园式叙事的重视,把个人英雄的成长史缀连成宇宙,也升级成了电影史上最宏大的主题乐园。

在这个乐园里,我们(至少暂时是)把「解决灭霸」作为一条最重要的游览线路,在这条主线路之外,又有各种各样不同性格的平民英雄成长史编织起满足不同喜好观众个人口味的私人游览线路。

我们在其中流连忘返的同时,也参与进了这个当今最大的主题乐园、同时也是美国电影神话的制造、维持与运作。

虽然在我们的惯常认知里,会觉得DC的超英片比漫威的更有深度,但斯科塞斯说的「漫威不是电影」显然在语境上指向了更为大范围的超级英雄片。

这确实已经是一个不同的年代了,在《黑豹》都已经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小丑》都能拿下威尼斯金狮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超级英雄片。

它或许是有太过雷同、原型不断套用、流水线标准化生产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确在制造出了新时代通用神话的同时,也在不断试图挖掘自己的深度,《黑豹》对莎翁式古典戏剧的套用,《小丑》对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和《喜剧之王》的致敬都是证明。而《蝙蝠侠:黑暗骑士》和《守望者》这类影片,其深度也早就超过我们通常以为的那些超级英雄电影。

我们的审美倾向和电影批评标准是由我们的文化经验和生活体验混合构成的。要让它成为我们的判定参照,不要让它成为我们的偏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