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叮嘱自己的儿子:“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 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莫大的影响。 什么样的人才最值得深交呢? 俗话说,信人别信嘴,交人要交心。 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别光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 1 说到做到,可信 人这辈子,会遇见很多人,有的人信誓旦旦地作出各种承诺,可事到临头,影子都没见到。 轻如鸿毛的话语,有些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却重如泰山。 说到做到,答应别人的事,尽全力做到,是守信用的表现,是再多的金钱也换不回来的人格魅力。 古人向来把言行一致看作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 春秋时期,吴国季札出使晋国时,经过徐国,便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君十分喜欢季札的剑,但没有说出来。 季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下决心,待自己出使完归来,一定要将此剑赠送给徐君。 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当季札再次回到徐国时,徐君已因意外而离世。 季札怀着悲痛的心情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随从很好奇:“这可是吴国的宝物,人都没了,为什么还要挂在这?” 季札说:“我当初已经在心里答应要把剑赠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他离世了就违背自己的诺言,欺骗自己的内心呢?” 或许在别人看来,这只是惺惺作态,但季札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说到,便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做到。 这是道义,更是良心;是不辜负徐君的好眼光和欣赏之情,更是对得起自己的原则和人品。 一个言而有信的人,没有过多的算计和心机,有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许下的承诺,会拼尽全力去兑现,答应的事,也决不含糊。 说到做到的人,既有顶天立地的底气,也有肝胆相照的义气。 跟说到做到的人交朋友,能感受到人性里面真诚的那一面,是人生之大幸。 2 做到才说,可交 做到才说的人,不轻易许诺,却把朋友之事时刻记在心上。 诺不轻许,是怕自己做不到会令朋友失望,想直接通过自己的行动,更好地帮助和鼓励朋友。 有两个书生刘生和林生,是很好的朋友,经常一起饮酒作诗,后来两人相约到京城实现人生抱负。 到了京城后,刘生找到了自己的远房亲戚,并因此被引荐给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文人,他的文章和诗词也因此被更多的人熟知,渐渐小有名气。 而出身贫寒的林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生平步青云。 一开始,林生也曾暗示刘生帮他,但刘生却支支吾吾,没有答应。 后来,刘生流转于各种于才子文人的社交场合,两人渐渐疏远。 有一天,刘生兴冲冲地跑来找林生,邀请他参加一个诗会。 看到林生有点冷漠的表情,刘生解释道: “之前没有答应你,是担心自己做不到,毕竟当时我也刚来,人生地不熟的。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我能邀请到京城里的才子们,让他们都云集于此。今天我便可以让大家都认识你,见识到你的才华!” 果然,刘生在诗会上大力夸赞林生的才华,林生因此声名大噪。 做到才说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都会惦念着朋友,真心希望朋友过得好。 也许他们不会在你志得意满之时说多好听的话,也不会给你许下多么豪言壮志的承诺,但是不管发生什么,都会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心中的情义。 和做到才说的朋友在一起,就像两棵比肩而邻的树,他会与你同沐阳光,共经风雨。 3 做到不说,可敬 尽心尽力帮了朋友,却不说,甚至还要顶着无情无义的帽子,真有人这么“傻”吗? 《资治通鉴》的故事中就有这样一个人: 东晋元帝时期,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王敦有个弟弟叫王导。 王导害怕受牵连,带着一家老小在殿前表明忠心,无奈晋元帝迟迟不肯接见。 就在王导心慌意乱之时,周伯仁出现了。王导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再三诚恳地请求周伯仁向皇帝求情。 谁知周伯仁面无表情、不看不理,径直地走了过去。 但在皇帝面前,周伯仁为王导说尽好话,回到家后,还连夜写了奏折,再次上呈。 周伯仁表面的冷漠让王导感到无比寒心,甚至怀恨在心。 后来,哥哥王敦攻进京城,在铲除异己前询问王导,“周伯仁是敌是友”,王导一声不吭,周伯仁最终被杀。 隔不久,王导无意中看到了周伯仁的奏疏,才恍然大悟。 原来周伯仁向外表现的是无情,但实际上是在尽力相帮,可惜他知道得太晚了,只能万分懊悔地感叹一句: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其实也很感受到王导的懊悔之情。 毕竟, 不是所有人,都会在你感到无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不是所有人,都会在你低落的时候给与鼓励; 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不求回报地对你好。 做到却默默不说的人,用表面上的冷面孔,掩盖着自己的热心肠。 也许是本身性格如此,不善言辞; 也许是相信,真正的友谊无需多加说明; 也许是为了让你去经历、去成长,变成更强大的人。 |
|
来自: 慈64px40cg76do > 《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