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美图】百年旧屋 | 灶魂·母亲

 如风诗社 2020-09-05

READ

灶魂·母亲

自母亲走后,母亲用过的灶屋就没再飘起过炊烟。炊烟也有灵性呢,没人续柴了,所以炊烟的魂也就散了。没有元神支撑的灶台,渐而变丑变老,最后沦为无人问津的灶土,小小的庭院也随之破败下来,萧索而荒凉。
这小院,是我们在村头的闲地上给父母修建的,他们原来的老宅基地被三弟所占,建造了新的楼房。

这灶台,却是母亲亲手垒成。

当时,父母搬进新的小院后,我们建议,不必再单独地支锅垒灶,一家几天,轮流着吃饭就可以了。劳碌一辈子,也该清闲下来了。

可母亲拒绝了我们的好意,说是他们自己还能动,不习惯过没有锅灶烟吹的日子,所以非常执拗地坚持自己支锅垒灶,过独立的生活。

垒就垒吧,我们不再坚持。在我的想象里,垒个土灶应该是不需要多少技术的简单的活儿。没有想到,

在母亲那儿却有着太多的讲究,这讲究深深地感动了我。


就说垒灶所用的泥吧,不是随随便便弄点土,掺上点水搅合一下就能行的。母亲说这样的泥没有筋骨,要经过好几道工序才行呢。

先是泡土,土的分量和水的分量比例要适当,过干过湿都会影响泥的质量。接着是搅拌,撒下适量的麦糠和麦草,用木榔头反复不停地砸,砸一遍,再砸一遍,让土、水、糠草充分粘合在一起。最后是饧,也就是放置一段时间,让生泥变成熟泥。

用前,再稍稍添加一点水,搅拌一次。古人云“何益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和泥也是这样,没有一点有工匠的精神,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只有下了一番功夫和出的泥,才像饧好的面团,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泥活好了,母亲找来柴草揉成一团,平放在如坻的地上,开始在它的上面糊泥,直至成型,再在上面打上一层泥浆,光滑、古朴、漂亮。成型的灶台状如剖开的半个葫芦,等待晾干后,就可以作为灶的主件使用了。

土灶由三部分构成:中间部分是这灶胎作为主件,弧形朝下,平面在上,中间是空的,便于续柴生火。下面倒安着形如石笋一样的三足构成支架,起支撑的作用。三足之间凿有直径约二至三分的小孔,利于空气流通到灶内,助柴草充分燃烧。上面是一圈环形的锅墙,一方面把铁锅架起,另一方面把明火圈住不让热量白白走掉。锅墙的前面留有灶门,后连着耸起的烟囱,和灶下的底孔珠联璧合,上下呼应,形成了极为科学合理的空气流动系统。

一道道工序,母亲从容做来,做得有板有眼,专注而虔诚,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慢。


当时,对母亲的作法,我甚是不以为然。不就是个煮饭烧水的灶吗,太多的讲究,何苦来着呢?直到经历了人世间的太多的风雨后,重新回忆起母亲一生的处事待人,进而联系到母亲垒灶所做的每一个细节,方才深深领悟到,这其中的每一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实际上应该是母亲的一种生活态度呵——任何时候对人对事不苟且不敷衍的生活态度。不论事大事小,都当做事儿对待。不论逆境还是顺境,都要把日子过下去并且一定要过好的生活态度。
  
自母亲走后,我们害怕父亲孤独,就把父亲接回我们家轮流吃住。从此,母亲用过的灶屋就没再飘起过炊烟。炊烟也有灵性呢,没人续柴了,所以炊烟的魂也就散了。没有元神支撑的灶,渐而变丑变老,最后沦为无人问津的灶土,小小的庭院也随之破败下来,萧索而荒凉。

多少次,静坐在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小院的门槛上,呆呆出神,萧索而荒凉的小院,尤显空空荡荡。凭吊着无人问津的灶土,对于母亲当初地坚持,我也有了新的认识:是的,有灶台的地方,才有炊烟,有炊烟的地方,才有人烟,有人烟的地方,才有热闹的生活。没有灶台的家,必是冷冷清清的家,冷清的家,能算是完整而又温馨幸福的家吗?

不知怎地,现在常常忆起母亲,忆起母亲自然忆起那当时的灶台。


恍惚中,又见母亲的灶屋飘起了炊烟。白发苍苍的母亲续着柴,灶膛里柴火正旺,锅里的沸水翻滚着,泛着水泡,飘着油花,冒着热气,散发着还是小时候品尝过的最原始的味道……
  
醒来,我怅然。

母亲已走,不会归来;炊烟已散。远去的灶魂还会归来吗。
作者简介

百年旧屋。百年者,树人也;旧屋者,老房也。树人不敢,教书尚凑乎一二也。前后的意思合起来,即教书匠老房是也。

品读好诗词

品读经典 品读好诗词

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

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