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子慎术:太多人被自己的职业毁掉

 摩诃般若波羅蜜 2019-10-09

来源:单非的专栏/专注传统智慧的高品质原创公号。

君子慎术:太多人被自己的职业毁掉

人活在世间,不能不谋生,要谋生就得有职业。职业是人一生投入时间精力最多的部分之一,是重中之重的人生道场,因此关于职业的很多东西,特别是深层的东西,就不能不注意和审视。而多数人其实都未审视过,这是人一生混沌的很大一个原因。

所以孟子说:“术不可不慎。”“术”即谋生之术,也就是职业。关键是这个“慎”,意思也如同俗话所说的“男怕入错行”,但这只是表面,孟子关注的则是更深层的东西,关乎人根本的东西。有了这个东西,人在职业中才算有了一种“自觉”,职业才成其为道场,工作才成其为修行。

孟子这句结论的前面,就是举例:“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意思是以造弓箭为职业的人比起以造铠甲为职业的人,是不仁的。因为造弓箭的人唯恐弓箭不够劲力锋利,不能杀死人;而造铠甲的人则唯恐铠甲不能够抵御刀剑箭矢,不能救人。医生和棺材匠也是如此,医生唯恐不能救活人,棺材匠则唯恐不死人、棺材卖不出去。

举例的背后,则就是普遍现象所在——世间所有的职业,无非就是两种:救人的与害人的。任何职业都必会带有救人或害人的道德属性,因为牵涉利益、关乎人心,便必会有直接的体现或间接的衍生,只有大小深浅的区别。所谓救人的,就是确确实实对人有益、满足人真正的需要、提供人真正的方便的职业,老师、医生等自不必说,油盐酱醋、衣食住行等很多产品也是。而害人的职业,则绝不只是黄赌毒、骗盗抢之类,更包括很多人们以为天经地义的职业。

梁冬就曾说到自己很多年前采访过四位中国的顶级广告人,问过他们同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广告人,你们忽悠人家买了那么多不需要的东西,不会忏悔吗?”结果答案出人意料,四个广告界大牛竟然异口同声地告诉他:“会!”因为他们都意识到自己这辈子做的最错误的事,就是制造了太多没有必要的欲望。而这道出的就是关键所在——所谓害人的职业,广义上就是指那些激发和鼓动人欲望的职业,而远不只是违法之事。

“需要”和“欲望”是不同的,人要吃饭这是需要,非要吃山珍海味这就是欲望;人要穿衣这是需要,非要穿绫罗绸缎、顶级名牌就是欲望。中医徐文兵提到自己吃斋念佛的母亲,曾对他说过一句最是平实却至为深刻的话:“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多。”想要就是欲望,这句话最好地点明了需要和欲望的界限。而很多职业就是鼓动人们“想要”,把人心往欲望上引,让人更深地沉沦于欲海之中,这不是害人又是什么?按照佛教的标准,做这样的职业就不只是造业,更是罪孽。孟子所谓不仁,即使你不自知,可是因果已生,最终都会返给自己。

所以职业的救人和害人往往不是截然两分的,往往混杂在一起,同一个职业,常常是超过了那个儒家最为关注的合适之度,就成为害人职业,不超过便是救人职业。但不管怎么说,利害的界限总是泾渭分明的。

而“制造欲望”,这不就是如今的商业很大比重的实质吗?所以人们总以为商业是天经地义的,是社会繁荣不可或缺的部分,还需要看到另一面——一切职业多属商业,商业的实质,很大程度上就是恶的,是一个欲望共同体下的互害模式,佛家所谓“共业”。种种恶的行径就是在这个模式中诞生,便是那些层出不穷、花样百出的欺诈等行为,皆是欲望的变现。这点有几人注意、正视和反思过?都是在这个局内考量,考量自己怎样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还自以为上进有追求,不过是堕落向更深处去。只以成败论英雄而毫不关心正义与否的社会价值取向,便是这么来的。这是人为的灾祸,商业本来的实质就是简单的供需,是被人搞成了这个样子,是被欲望改造成了这个样子。

《大明王朝1566》里,胡宗宪对他口称为善实则作恶、以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为口号的部下,义正言辞地解释这句话的真义是:“做事情,不问能不能做成,要问应不应该做。”这一点,在今天应该尤其地提起来。

肯定有人会问:那么很多职业就不应该存在了吗?比如孟子说的造弓箭的,没有造弓箭刀剑的又何来造铠甲的?还有造棺材的,人死了有副棺材,这不也是帮人吗?那些鼓荡人欲望的职业,不也在社会繁荣、社会财富积累上居功至伟、占了很大比重吗?诚然是这样,但我们要注意孟子说这些,重心是落在哪里:“仁”还是“不仁”。人心,这才是根子所在。

禅宗有句话说:“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事情只是事情,本无是非善恶,是人心决定了其性质,佛家所谓性、相之别。性质变了,事情便跟着改变。譬如奢侈品,其实也是艺术品,卖奢侈品不止可以是贩卖身份地位也可以是贩卖艺术,买奢侈品不止可以是买身份地位也可以是艺术品味的追求,条件允许可以买,没有条件也不强求。谁能说两者是一样的?谁说奢侈品行业不应该存在?随着人心的扭转和性质向好的改变,变化会浓缩于三点:从产品到作品,从工人到匠人,从职业到事业。生产是如此,消费也可以转成如此。一切全无改变,一切已经不同。故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从总体来说是如此,从个体来说也是如此——你的职业会对你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会对你造成根本性的改造,所以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比如你是造铠甲的人,生怕铠甲不能保护人;你是医生,生怕不能救治人;这涵养的是什么?是你的慈悲仁爱之心,关系的是你内心的善良、安宁、光明、平和、快乐,综合为你生命的品质,人生的品质。反过来,你是做刀剑箭矢的人,生怕杀不死人;你是做棺材的人,生怕不死人;你是鼓荡人欲望的人,生怕鼓荡不起来;这涵养的又是什么?是恶毒、戾气、阴暗,也综合为你生命和人生的品质。一个是成就人,一个则是毁灭人,你说严重不严重?直接关系人的身心健康和本性安在。佛家所谓“熏修”,多数人心性的自觉是不够的,一辈子可能也没有多少主动的心性用功,职业上的慎重选择便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加持。

能选择可以成就自己的职业固然是好,但毕竟什么职业都需要人来做,在那些不能成就人的职业上又要怎么办?孟子给出的办法是“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虽是做弓箭职业的人,却以此为耻,有一份耻感。虽然在做,但这是环境与生存之现实的不得已,毕竟是让人羞耻的。人这一生,保持耻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多数人在无能为力时都是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去了,一辈子也就这么完了。而保持耻感等于保持清醒,有这份耻感心才不会麻木,才能始终不甘心,才有对解脱机会的敏感,才有突破出去的可能。故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但这还是“心随物转”,还是局内视角,只是前提和起步。到底还是要“物随心转”,要看到全局,实现根本的安身立命。这全局在世事常常是无能为力,在人常常是无可奈何,便只能内求,改变不了现实也要改变在自己这里的性质。前面说性质变事情跟着变,终是有限度的,因为自己这里变了,别人未必变,你提供的是艺术和品味,别人购买的可能还是身份和地位,没办法的事。但话说回来,假如人人都能变,整体也就变了,圣人行教化,正是抱着这样的希冀。故孟子言“如耻之,莫如为仁”,还是要往仁上下工夫,也就是往心性上用功,孟子最后的话正是“反求诸己”。庄子也说:“托不得已以养中。”

心性,这是人内在的职业,事上的职业只是外在职业。“术不可不慎”,术是分外术和内术的,内术即是心性的内在职业,即是道术之道。分清这点很重要,内在职业才是根本所在。做救人职业的人,没有救人的心也是白搭;做害人职业的人,有向善的意也是无碍;总归还是要靠那份人人本有的善意,职业只是条件,有这个修炼自己的意才是关键。你是做刀剑箭矢的,心可以落在保家卫国,而不是杀人;你是卖棺材的,心可以落在使逝者入土为安,而不是盼人死;你是做超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心可以落在艺术性和品味,而不是迎合人的欲望。好的职业当然可以成就人,坏的职业若能有定力和善意,便能对人有更大的锻炼。一切在人,一切在心。

多少人都是被自己的职业毁了,或注定被自己的职业所毁,却不自知。就像人心的功利和冷漠,回头想想,大比重不就是在害人的职业中,却反遭反噬吗?

君子慎术,如何慎之,我的建议便是:如果你是内心比较脆弱、有些阴暗、不太有主见的人,最好还是选择那些救人的职业,以滋养自己;而如果你是正直、理性、独立、有主见的人,则不妨选择另外的职业,为转变其性质尽一份力,最终成就的还是自己。

《黄帝内经》中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话落在今天的主题上,什么是法于阴阳?职业分阴阳两种,一切职业中皆有阴阳两面,看你是选择阴气森森还是阳明正大。什么是和于术数?要在自己的职业中,去实现自心中的那个“和”,而不是冲突、挣扎和暴戾。

这样的人,就是知“道”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