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十年,再次来到十字路口

 明哥聊事 2019-10-09
如果从内测算起,微博从2009年开始,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在这十年间,微博的出现使中国社会真正出现了一个公共舆论空间,同时,微博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传媒生态。

如果从内测算起,微博从2009年开始,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在这十年间,微博的出现使中国社会真正出现了一个公共舆论空间,同时,微博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中国传媒生态,围绕着微博,新闻、广告、公关、传媒理论等都发生了巨变。这些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微博更是具有十足的代表性,从其十年间的起起落落中,似乎可以管窥中国社交媒体的变迁。

在十一过后,微博有一次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波。这一次,处在舆论场核心位置的变成了微博CEO @来去之间,他因为在十一期间公开力挺@姚晨,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这件舆情事件不仅对@来去之间 本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微博也堪称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为此,需要回顾一下微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微博登场伊始,复制的是原来新浪博客的竞争策略,明星带动,草根参与。在内容方面,偏重于时政议题,这也是与新浪的“新闻”基因相连的。普通的微博用户就是捧个“人场”,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却是一大堆的营销号。作为平台,微博对营销号的态度十分暧昧。因为营销号虽然会使社交媒体平台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但是,这毕竟也是一种“繁荣”啊。于是在站方的不置可否下,营销号野蛮生长。微博没有像后来的头条系那样,将流量抓在自己手里,也就只能落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结局。流量增长乏力,盈利更是一个难题。更严重的是,随着竞争对手的崛起,微博面临的形势越发严峻。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个阶段,微博呈现出的几个特点,对其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官方监管体系对微博的特性,越来越熟悉,这不仅体现在知道怎么“管”,而且也体现在官方知道怎么“用”。这一点,从微博十一期间的国庆氛围营造中可见一斑,在最近几年的重大热点社会时政事件中,也都能够找到清晰的宣传脉络。

第二,动辄“炸号”,让众多大V牢骚满腹,也让很多小用户无所适从。特别是,审核标准飘忽不定,监管的主体到底是相关管理部门,还是微博站方,用户都只能是靠猜测。在不知不觉中,监管的不同主体面目逐渐模糊,甚至主体的界限也变得不那么清晰。

第三,用户纷纷找到了微博的玩法,典型的就是明星的粉丝们。看看后来的粉丝群体在微博打榜、刷热搜。积淀下来的用户,也为后来的二次崛起奠定了基础。当然,对于各路利益主体来说,通过微博引爆热点事件,也就成为了首选。

第四,既然微博选择了准新闻的路数,轻社交、重媒体,自然也就无法回避新闻的重要属性——意识形态性。这种特性使微博容易成为争议的焦点。特别是站方有意向时政大V倾斜的流量塑造了第一批“公知”,而这个背景也就孕育了@姚晨 这个“微博女王”。一个演员突然靠微博这个产品就能够获得巨大的话语权,如此小的成本却有如此大的“收益”。她本人在当时也留下了诸多有争议的言辞,并在今年国庆期间彻底爆发。

第二阶段

随着微信、头条系等其他社交媒体的崛起,竞品的出色让微博缺少了辗转腾挪的空间。而生存空间又由于监管的加强,进一步被压缩。同时,众多时政类大V也陆续被清理出微博,这一方面体现了监管的尺度在收紧,另一方面,也与微博的战略调整有关。

在市场与监管的双重压力下,微博夹缝生存,却活出了别样的精彩。2014年,@来去之间出任微博CEO,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并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这个阶段,微博避开了在一线市场的正面争夺,转而采取下沉策略,深耕二三线市场,并大力拓展垂直领域,实现了华丽转身。微博的各项数据开始异军突起,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于社交媒体市场。毫不夸张地说,微博是中国互联网产品中,唯一一个能够二次崛起的。其他互联网产品则从来没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

2015年至今,微博一直处在不断向上攀升的过程。虽然遇到了很多对手的挑战,但是,却没有谁能够真正动摇微博的地位,原因也很简单,同类产品没有能够取代微博的。

但是,微博也依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真正对微博构成挑战的是短视频。短视频更加具有现场感,也更具新闻基因,这对微博才是釜底抽薪的。在现在的这个景观社会中,短视频凭借着自身的“短平快”,已经成为新闻,特别是突发式社会新闻的主要媒介形态。微博虽然也和秒拍、一直播等形成了战略合作,但是,却一直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更是远远被抖音、快手等甩在身后。而且,微博所面对的监管风险,无论是来自官方的,还是来自民间的,都一样存在。这是微博作为一个准公共产品,无法逃避的。

在这一刻,微博再次走在了十字路口。微博选择的几条路,

第一,2019年10月1日开始,微博向全体用户开放了“广告共享计划”,也就是每条博文都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收益。这是头条系最拿手的,直接给创作者以利润,吸引内容创作者加入。但是,头条系给的是文章和视频创作者补贴,因为这类创作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更大,并没有给微头条什么补贴。可是微博这是向所有博文开放共享收益,试图靠短内容来获得内容创作者的青睐。看似异曲同工,实则南辕北辙。

第二,微博推出了“绿洲”这一新款APP。这款产品更像是一款防御性产品。试图模仿INS,以更加个人化生活场景的展露作为核心卖点,避免了众多时政议题。并且,从本就显出颓势的微博流量中分出一块蛋糕,给了这款新孵化出的产品。目前,还无法预测这款产品的成败。

微博面对的困境,看来微博站方也是非常清楚的。微博CEO个人的言论引发争议,只是表象,实则是多年运营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都积累到了这个节点。

这一次微博到底将走向何方,还需要静静等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