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了 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九江传统鱼花技艺入选 今天,带你走进 九江这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品读九江水乡故事 领略非遗文化魅力 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质和自然环境,九江鱼花发展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所谓“撇花”,就是师傅根据四大家鱼和其他杂鱼在密集缺氧的状态下,各自因忍耐缺氧能力的不同,而出现先后浮头的特点,创造出的一套“分类”技术。首先,把鱼花搬到“卸花”塘的网池内,让鱼花在池内走水一到两小时,然后分批搬上大竹箩,叫“埋箩”。“埋箩”后开始“撇花”,用木制涂白漆的鱼碟将水轻轻搅动,由于各种鱼类的浮游力不同,师傅眼明手快,把同类的鱼花自上而下撇进网格中,浮于上层的是鳙鱼、鲢鱼,稍下的是草鱼,最下层的是鲮鱼。 每到鱼花季节,各地的渔农来到九江采购。交易时,先将鱼花用麻织网集于一起,然后“数鱼花”,也叫“开则”,即买卖双方经多次抽样估算定则,再按鱼种的大小,用不同的器具和方法点算。鱼花用特制的蚬壳点算,鱼粒、鱼苗则用木质的白鱼碟点算,多以5条为单位累积计算。点算时,师傅高声唱数,要让在场的人都能听见,以示公平、公正。 鱼花运输则分为水路和陆路。距离近的陆路运输用人力肩挑,需用特质担挑,上下抖动双肩,使箩上下颤动,激起浪花给鱼花增氧。距离远的则用汽车(古时用马车),并将大鱼花桶放在车上,途中由专人用手持下部钉有平面小十字交叉木板的木棍不断击水,产生水波增加溶氧量,击水需两人轮流,不能间歇。水路则用特制的船运输鱼苗,船内需置有活水流动的网箱,从而为鱼花增氧。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九江人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装捞鱼花和培育鱼苗的技术。九江鱼苗远销海内外,2011年九江获得首个“全国淡水鱼苗之乡”,成为九江一张闪亮的名片。 九江水产业新发展定位发布仪式 目前,九江镇共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九江传统龙舟、九江双蒸酒酿制技艺、九江煎堆制作技艺、大头佛、九江传统鱼花技艺、九江灯谜、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周家拳。其中,前三者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点击查看大图↑) 寒露已至,秋意渐浓 拂去城市喧嚣,静谧悠然 来探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寻觅岁月长河中的九江之美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