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桥梁出现开始,自杀的方式就多了一种——跳桥。 自然的桥梁界也出现了很多“自杀胜地”,比如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从1937年通车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人在这里跳桥自杀。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相当于每个月有一到两个人在这里自杀。 有人就会非常疑惑,为什么就不装个护栏呢?很多大桥为了防止自行车被汽车撞倒,专门花几百万装个自行车隔离栏,但是自行车被汽车撞倒的概率几乎木有。 而每个月就有1-2个人自杀这么高的概率,竟然没人想到去装个护栏? 当然有,金门大桥去年,也就是2018年才装的护栏,之前没装是因为人们觉得没意义,毕竟如果一个人想要自杀,你阻止了他跳桥,他还能开枪,还能开煤气,还能上吊,还能跳楼等等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自杀倾向往往来自于个人的决定,来自于自己的决策,只要死志明了,怎么拦也拦不住,除非我们能打开对方的心结。 那真的是这样么? 金门大桥还有一项数据,从通车开始除了有1500人自杀身亡以外,还有至少515个人被拦下来了,有一个心理学家对这515个人进行了长期的跟踪,发现只有25人选择了其他方法自杀,剩下的490人干脆放弃了自杀。 如果说需要劝解、开导才能放弃自杀,那么不可能这么多人都被成功开导,所以唯一的解释是绝大多数人在金门大桥自杀,是只想在这座桥上自杀。 如果没有这座桥,他们根本就不会自杀——他们自杀的决策,是他们这个人和金门大桥这个环境耦合的结果。 再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普及开来的煤气,在短短的时间内也迅速成为了最流行的自杀方式,因为煤气里的一氧化碳既没有任何味道,又足以致命(中国的煤气味,就是加进去,方便发现泄漏),所以使用煤气自杀没有痛苦、死的干净不会弄脏房间,而且还不会毁容。 我们以往觉得煤气只是自杀的一个形式,就算没有这个方法,想要自杀的人还有其他手段。 但是四十年后,也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把煤气换成了天然气,天然气没有一氧化碳,没啥子生命危险,英国的自杀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从二十年代煤气普及以来直线上升的自杀率,到六十年代开始直线下降了近一半,而且有更详细的研究表明,在天然气替换煤气的十年期间,自杀率和替换速度成一条明显线性关联曲线。 也就是说有一半本来想要自杀的人,因为没有了煤气就不自杀了。 当然想自杀是真的,毕竟这么多人失去了生命,但是放弃了自杀也是真的,因为当前没有了令他满意的自杀方法。 像导致自杀的最大原因之一抑郁症,它的确会让人有自杀的冲动,毕竟了解这个疾病的人应该理解,他们时时刻刻都沉浸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刻,而且无法逃脱。 如果你无法理解,那就把你人生中最绝望的时刻找出来,然后想象一下,因为你的大脑出现了问题,你情不自禁的记忆都会沉浸到那个时刻,每几秒都循环一次,你永远逃离不出那个情绪的感受,每一天,每一时刻。 但是抑郁症并不足以让人自杀,是抑郁症加上一个临时出现的刺激——比如天气不好——再加上一种方便合适的自杀方式,才让人下定决心。 抑郁症+临时刺激+方便合适的自杀方式=自杀冲动,也就是说自杀这件事需要三者藕合,才有可能发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金门大桥被劝下来的515个人,有490个人都放弃了自杀。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标题里说,遇到他人自杀一定要去劝阻,因为绝大部分自杀,都是环境藕合的结果。 前一段时间在关注未成年人的自杀Q群,在那个不断分享自杀信息,美化自杀结果的Q群里,一群人刻意营造出了这么一个耦合的环境,而且相互约定塑造了契机,提供了自杀的方法,让一大群祖国的大好少年选择了自杀,选择了结束生命。 这件事给我非常大的触动,那一群在Q群里不自觉的发布绝望的信息的人,他们就是在杀人。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其实只要有人去打断这个藕合,也许他们就可以走出来,就算暂时走不出来,只要生命还在,未来就有希望。 但是失去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 现在心里疗愈市场也越来越发达,抑郁症的各种疗法也越来越多,生命的精彩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只要我们在发现的时候,去阻止一下。 真的。在这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一个月后的今天,我想真心去呼吁,大家遇到自杀一定要去阻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