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5后的一批年轻人陆续进入职场,相比60后、70后,90后这代人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90后大多是独身子女,也是生长在互联网之下的一代人,热衷于网络社交和网络消费,关注网络文化,在90后身上,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我们追求时尚潮流,敢于接受新生事物,更加的自我和张扬。 甚至在90后和95后身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别。90年的人今年已经27岁,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开始探讨中年危机;而95后刚进入社会,带着迷茫和美好的幻想。 90后的择业观最显著的一点是:相比薪资待遇,更注重自身成长 有数据调查发现,30%的90/95后毕业后没有直接进入企业或政府机关,而是选择间隔年、自由职业者或自主创业,这样的就业方式往往在短期内没有稳定的收入保障。 在选择工作时,我们会关注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工作氛围、发展前景、工作环境,包括工作有没意思、领导有没意思等因素。 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已经不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社交网络也满足了90后的社会需求,我们更加看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得到尊重和认可,获得学习提升的机会。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90后难以管理,动不动就跳槽,其实背后的原因更多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无法满足。 吴晓波有一期节目,主题是《95后来了,雇我你怕了吗?》,谈到90后会因为 电脑速度慢、卫生间不够干净、老板办公桌上很乱这些奇葩的原因辞职,作为一名95年的年轻人,我感觉有点夸张了,我所看到的大部分90后在职场中是兢兢业业工作的。 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喜欢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讨厌被约束,不愿意委屈自己,希望选择自己喜欢、兴趣相关的工作。 有人说大部分90后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基本没有生活压力,工作时要看心情,没有太强的职场意识。 事实上,我们也很焦虑和着急,工资只能勉强养护自己,高消费和不断攀升的房价都是巨大的压力,即使我们很努力,可能这辈子都买不起一套房。 所以有些年轻人弱化了自己对成功的欲望和目标感,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过在我看来,身边很多90后都有危机意识和上进心,会思考未来和自己人生的方向。虽然买房很难,还是要有这种想法去奋斗,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身上,试图依靠另外一半或是父母,房子就是一个人的资本和底气,另一半买了房你没有地位,父母买房会对你有所要求,自身的独立才是最大的保障,让你无所畏惧。 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普遍迷茫,对现实生活反抗 大学过于轻松的环境,让很多人懈怠,产生了“刻苦学习了这么多年,终于解放了”的误解,加上学校学的大多是理论知识,缺乏自律性自学专业知识,毕业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知,以及接踵而至的残酷现实,让走出象牙塔的我们无所适从。 毕业一年,对我们这些刚毕业的职场新人来说,可以利用好刚走出校园的两年,尽可能多的去尝试不同的可能性。身边有一些朋友,尝试了不同的行业,还在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思考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但又何妨呢,人生总是走一步看一步,只有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才能找到你最想要的。 下面,我也谈谈自己走入社会,工作几年的感受。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在实习期有一段在网销公司工作两周裸辞的经历,现在和朋友们说起都心有余悸。 辞职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长期加班到深夜、宿舍环境设施差、同事虚伪又凶狠、工资待遇不好,关键是接受不了公司骗人赚钱,我会良心不安。 当时我写下了《学会爱自己,才会懂得爱这个世界》这篇文章。
我甚至不敢想象,如果我在那家公司呆了几个月会是什么样子,长期在那样压抑的环境被洗脑,恐怕对我的三观都会造成影响。 同时也是这段经历,让我清楚的意识到,我要选择一份各方面满意的工作,避开那些不正规的骗子公司,也不能出卖廉价的劳动力,要满足生存的要求;辞职回家后我找了大半年的工作,从年前找到了年后,终于遇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虽然过在工作一年后因为发展受限离开了,但还算可以。 这两份工作经历都让我思考了很多,也渐渐找到自己的方向。现在我和家人一起从事自由职业,业余的时间坚持写作和烘焙的爱好,同时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也很庆幸我在20几岁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会在30几岁的时候还担忧未来,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在我们的上一辈人,很多60后、70后一辈子都在做一份工作,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可怕的事情,我不想过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更不想打一辈子工,想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最后分享几条自己慢慢悟出的道理。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做一份错误的工作比没工作更糟糕。 年轻的时候比赚钱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 选择工作是为了收获乐趣,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长期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是浪费时间,也是对自己的折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