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福寺碑》,于公元721年(开元九年),由王羲之行书刻成,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碑林。 唐代,继僧人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圣教序'后,开元九年,僧人大雅又集王羲之行书刻成'兴福寺碑'。此碑又称《吴文碑》或《镇国大将军吴文碑》。高80厘米,宽103厘米。721年(开元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菩提像一铺为居士张爱造。 明万历年间于西安南城濠出土。王尧惠见之,语郡守移至西安泮宫,始显扬于世。此碑存35行,残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 碑身两侧浮雕阴文花朵,一凤立于花叶,叶两边各立一人,下一佛骑兽也立于花叶。左侧佛向后,右侧向前,刻艺精湛。但仅存下截三十余行七百多字,故俗称'半截碑'。 清代杨宾谓唐代集王书者有十八家,推'圣教'为第一,'兴福寺'仅次于'圣教'。此碑虽与'圣教'相差较远,但字行流畅,颇具古淡之趣,因而被历代书家推重。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作权人所有,转载仅供参考,如涉版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小编处理。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
|
来自: 昵称4004403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