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历经160多年的沧桑变化,一项从清朝皇宫流传到海兴县赵毛陶镇的手工技艺盒子灯,一直都在民间手手相传地传承着。从1980年起,盒子灯在中断了25年的制作和燃放后,终于再放光芒。2011年,作为一项民间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传承的手工技艺,它正式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宫廷手工技艺海兴扎根 一提起宫廷盒子灯,海兴县赵毛陶镇的人们特别熟悉,曾经在2005年元宵节,中断了25年的宫廷盒子灯再次在赵毛陶镇燃放时,一度吸引了来自海兴及沧州市区、盐山、黄骅等地的3万余人观看。“那场面真是太壮观了!”宫廷盒子灯主要传承人、清朝帝师孙葆元的后人、现年54岁的赵毛陶村村民孙海生兴奋地回忆说,“当时我们制作的是6层盒子灯,一层燃烧五六分钟,足足燃放了半个多小时才结束,人们可大饱了眼福,拍手叫好的声音此起彼伏。” 宫廷盒子灯诞生于清朝咸丰年间,外形酷似中国传统的多层“食盒”,燃放时火花四溅,绚烂多姿,故在当时被称作盒子花。皇宫内每到元宵节,就会制作和燃放盒子花,颇得大家喜爱。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距今160年),帝师孙葆元回老家海兴县赵毛陶镇探亲时,从宫里带回了一位特别擅长制作盒子花、名叫张洪的工匠。从那以后,盒子花开始在赵毛陶镇流传。 “听祖辈人讲,那时候,我们祖上年年正月十六都会燃放盒子花。”孙海生说,“这很有讲究,它不仅是一项供大家欣赏和游玩的娱乐项目,也有欢迎出嫁的女儿们回来赏灯的意思,寓意她们能多回家看看,不要忘记爹娘对她们的关爱和期盼。” 张洪老了之后,将这门手艺传给了孙氏后人孙毓凯,若干年后,孙毓凯又把手艺传给了儿子孙桂馨。那时,孙海生作为孙桂馨的孙子,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孙桂馨为了培养继承人,每到制作盒子花时,便把孙海生带在身边,一边让他帮工、观摩,一边传授技艺。孙桂馨临终时,把孙海生叫到身边告诫说:“这门手艺得来的相当不易,你们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千万不能扔了、荒废了!” 盒子花起源于宫廷娱乐,燃放时,它璀璨亮丽,火花四溅,恰似闪烁晶亮的霓虹灯,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称呼它为宫廷盒子灯。随着孙桂馨、孙海生等老艺人对宫廷盒子灯的改进和传承,久而久之,这个名称便被固定下来,一直叫到现在。 中断25年的盒子灯再被制作 时间进入21世纪,大家生活普遍富裕了起来,2003年、2004年,镇上的人们纷纷集资,请求孙海生再次组织人手,制作盒子灯在元宵节燃放。 “其实,盒子灯停了这么些年,我也早有了制作、燃放的想法,可毕竟20多年没做了,手艺又很复杂,我们现在还能做好吗?”孙海生感觉有点怵头。他找到叔叔辈、70多岁的老艺人孙振庄、王秀文、孙骝树、孙竹华商量。老人们很高兴,异口同声地说:“过了这么些年,孩子们都不知道盒子灯是啥样的了,要是能买到制作材料,咱们就整下看看。” 说干就干。首先是购买原料,对此,孙海生可下了一番功夫,足足用时20天才办成。这些原料包括:竹皮、竹架、连丝纸、毛头纸、信子纸、潮脑(即樟脑,富于油性,易长时间燃烧)、火药、颜料、装饰花和小布孩等等,尤其是购买信子纸,可费了很大劲儿。 信子纸很有韧性,用途特殊,市面上少有卖的。四处买不到,这让孙海生犯了难。经过详细打听,才知道廊坊市某村有这种纸,孙海生立刻马不停蹄地赶了过去。到了那儿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不管孙海生如何软磨硬泡,人家不是说没有,就是不卖。孙海生待了一天,愣没看到一张信子纸。第二天,孙海生想了个办法,他买了两瓶酒,跟一位老人聊天套近乎。当老人听说他买纸是为了制作失传已久的宫廷盒子灯后,连钱也没要,就送给了孙海生半袋信子纸。 原料备齐后,2004年12月,距离农历2005年春节还有一个月时间,这些老艺人便着手忙活起来。他们聚集在镇上一家工厂的库房里,那里场地大、宽敞明亮,适合制作盒子灯。当时天气已经很冷,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便于制作,他们在库房烧起了两个煤炉子。之后,便开始了长达40天的盒子灯的制作工作。 从制作到燃放处处都有技巧 盒子灯制作工艺复杂,不仅是个集体活儿,更是个细活儿,通常需要五六个人,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就像现在,孙海生组织制作盒子灯时,一定会把其他传承人如孙振庄、孙骝树、孙金录、孙竹华以及画工王秀文、张兰羲等人都叫上,大伙儿互相配合,一起琢磨、工作,才能最终完成手艺制作。 最开始,他们制作了一个铁皮的八角盒。这个八角盒高50厘米,直径120厘米,届时,制作完成的一层又一层的“内瓤”盒子灯,便会被折叠、按次序放置在里面。2005年那次制作的盒子灯,他们总共做了6层,每层都各具特色,有8个花盘争奇斗艳的,有祝福五谷丰登的,还有布质小孩子站在军舰上撒尿的情景…… 制作每层盒子灯都要讲究扎、烤、糊、画。扎,就是先扎一个竹制的主架出来,扎好后,再拿到火炉上慢慢地煨烤。扎、烤是一体的,中间不能耽搁。煨是个技术活儿,要认真仔细,找准尺寸不能急,稍微煨得不好,不是断了,就是尺寸不合适了,常常需要返工重烤。像这次扎、烤8个花盆为一层的主架时,他们整整重做了四次才成功。 糊就是把纸用浆糊沾到竖着的纸绳上。浆糊由面和水搅拌而成,糊纸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浆糊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放多了,纸容易被沤烂;放少了,又沾不上。况且又是在寒冷的冬天制作,屋里就必须点着煤炉子,用火烤着才能干得快些。 糊的纸干了,剩下的就是画各种图案。今年78岁的王秀文老艺人,是大家公认的画师。他从20岁起就开始画盒子灯图案,一直坚持到现在,花鸟虫鱼、山水景物,他经常是信手拈来。画讲究细和快,细就是要求画面逼真,快就是下笔要准,不能拖沓。纸特别能吸水,速度稍微一慢,纸就会被湿透,很容易产生烂纸现象。 连接着一层又一层盒子灯的纸绳,就是用信子纸和火药制成的信子灯。做纸绳时,首先把信子纸搓成筒状,然后把配置好的火药倒进去,就成了信子灯。火药配置也很有讲究,里面添加的铁粉铝屑等金属元素,在增加亮度同时,又不能“亮花”下面指挥燃放的人。所以,火药经常要经过多次试验,达到效果后,才最终确定火药、金属元素的配置比例。 整整用时40天,恰好赶在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他们才完成了两个6层盒子灯的全部制作。制作期间,市、县媒体给予了报道,本报也以“沉睡多年的宫廷盒子灯将在海兴赵毛陶再次燃放”为题做了详细报道。正月十六那天,得知消息的我市3万余人纷纷聚拢到赵毛陶镇,观看盒子灯燃放。 燃放盒子灯也有很大技巧。盒子灯被高高地挂在露天木杆或铁杆上,像这次燃放,就挂在了路边铁杆上。燃放时,通常是着完一层,然后再从铁质八角盒里再自动放出一层继续燃放。在第二层放出之前,下面拿长棍掌控的人,必须把已经烧断了纸绳但仍在燃放的这一层盒子灯挑到一旁,充分燃烧完成后,才能把第二层放出来。所以,燃放的时候,通常需要5个人在盒子灯下拿长棍做辅助工作。 6层盒子灯层层内容都不同。有花盆、宝塔、八角亭,还有荷花池、量米斗,其中他们着力制作的一层小孩站在军舰上撒尿的盒子灯尤为叫好。在燃放到这层时,只见用信子灯制作的小孩尿“金花四溅”,特别逼真;用竹筒制成的军舰火炮,更被安放了6发类似“钻天猴”的小炮弹,小孩撒尿的同时,炮弹也一发又一发地斜着打到百多米远的空中,然后绚丽绽放开来,着实好看。这个创意也成了当时人们开口闭口称赞的生动案例。 传统技艺亟待传承和保护 多年来,海兴一直都在致力于对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海兴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郭维东告诉记者:“截至到现在,海兴已经有7个项目成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宫廷盒子灯在2011年被正式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宫廷盒子灯是个好文化项目。”孙海生说,“这么些年来,一代又一代艺人,在继承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着。”在这方面,孙海生特别积极。他不仅在样式上有很大创新,灯型设计方面更是广开思路。他从生活中寻求灵感,制作出的花鸟鱼虫灵动溢彩,人物、静物形象逼真,飞机、大炮、轮船生动传神,盒子灯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如今,他能制作出花卉、军舰、飞机、灯笼、鱼虫等20余个不同样式的盒子灯。 盒子灯虽好,却很难形成经济效益。制作一次不仅周期长,而且各项开销也很大,不算人工费,光原料成本就有3000余元。前两年,有位江苏商人曾经邀请孙海生和他的伙伴去江苏制作和燃放盒子灯,费用他全部承担,可最后都因为时间、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没有成行。“盒子灯不能长久保存,必须现做现放,这个缺点也成了制约它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孙海生说。 如今,这些老艺人都已经上了岁数,像画工王秀文已经78岁,最年轻的孙海生也已54岁。“这门手艺得来的相当不易,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千万不能扔了、荒废了!” 从2012年起,孙海生就开始重点培养自己的两个孩子,每当空闲之余,就给他们讲解盒子灯的制作技术,有时还会特意拿出纸张,手把手地传授。“不仅我要收徒弟,其他老艺人也要抓紧时间培养传承人。”正是在孙海生的建议和催促下,王秀生、孙骝树等老艺人都开始了收徒授艺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