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攸聊故宫”的第二个系列:每周一天,透过故宫藏品的身影,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博物馆最近有一个文物展,是今年,不,应该说是最近好几年,最最值得去看的一个展,叫做《回归之路》。顾名思义,正是曾经流失海外的国宝,被一件件找回来后,一起展出。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截图 600多件国宝里,有两件是不允许拍照并且要排队观看的,那就是来自故宫博物馆的两件国宝——《伯远帖》和《五牛图》。 《伯远帖》的故事在年初就已经写过(两岸分离难聚首),这里就不再重复,只说一说《五牛图》的珍贵与传奇。 01 (图片来源 | 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卷,唐,韩滉作,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本图无作者款印,本幅及尾纸上有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十四家题记。 在故宫的官方说明中,就提到了《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 这是唐代画家韩滉的作品。 韩滉,在唐玄宗治下的盛世年间出生,见过盛唐的气魄,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时代剧变。 公元723年,也就是开元十一年,天下太平,长安城里一派歌舞升平。因为天下久治,玄宗甚至在8月下了一道敕令,称:“今天下大同,宜各从所乐,令所在州县安集,遂其生业。”没错,从古至今最难解决的户口问题,在盛唐都不成问题了。正是在这样的光景下,韩滉在长安城里出生了。 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韩滉自然也是要出仕的。可惜的是,在他正当盛年时,大唐的运势已经急转直下。他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等几个不同的时代,一度官拜尚书右丞,最后被封为晋国公,从一品大员,并兼任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 《五牛图》局部(图片来源 | 故宫博物院) 韩滉既是重要官员,也是著名画家,据传丹青之下多有田园风光。这卷《五牛图》便是佐证。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了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 在故宫博物院对《五牛图》的介绍中有这么几句话: “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更是笔笔入微。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通过对眼神的着力刻画,将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极为传神。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 说实话,我因为不懂画,所以每每在画册上看到《五牛图》时,总是无法体会到上面这一段描述的精髓。但在展览中,当我看到真迹的第一眼时,就叹服了,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这是传世之宝。 《五牛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的惊叹度,还有它在流传过程中承载的家国情怀。 02 作为韩滉的传世孤本,又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五牛图》在历代都为文人所珍爱。 据传,韩滉有36件作品被宋徽宗珍藏,珍藏之一的《五牛图》上原本有宋徽宗的题跋和印章,但后来被人割去,至今杳无音讯。而另外35幅作品,如今均已散失。 从北宋到南宋,《五牛图》一直被皇家收藏。直到临安城破,皇室南逃,《五牛图》流出宫廷,被大书法家、大画家赵孟頫所得。他在图卷上留下了“神气磊落,稀世名笔”的题跋。此后的几百年间,《五牛图》又在宫里宫外辗转,时而被皇室收入囊中,时而流入民间。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