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老羊

 恰恰365 2019-10-10

一、导语:《西游记》的主题

今天我们来讲《西游记》中的一个章节——“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吴承恩著,记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西游记》的主旨众说纷纭。比如有“收心说”,认为取经过程象征人的内心由放纵到收敛、由无所拘束到接受社会的规范的过程。再比如“游戏说”,认为《西游记》实际是游戏的笔墨,并无太多深意。甚至还有所谓的“反抗说”,认为这是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作品,等等。

其实,以上每一种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一部伟大的作品往往有其丰富的解读空间,如果某一种说法便能将其完全笼罩,也就不能称其为经典了。所以,关于《西游记》的主旨,不妨见仁见智。

二、析读:不是冤家不聚头

(一)故事梗概

先来了解一下这段故事的梗概。

孙悟空刚刚在乌鸡国降服了青毛狮怪,唐僧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遭遇到《西游记》中年龄最小但本领非凡的妖怪红孩儿。唐僧继续皂白不分上当受骗,被红孩儿一阵风掳去。沙和尚继续看行李,孙悟空继续担负起救师父的责任,猪八戒继续充当大师兄的助手。

第一次营救仅凭的是孙悟空的个人能力,结果失败。第二次营救,孙悟空请龙王做帮手,可龙王却不能浇灭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营救再次失败。第三次营救,继续请帮手,但级别上升。孙悟空请到南海观音,最终降服了红孩儿。

教材没有把上述全部情节都选入,只节选到第一次营救为止。这段故事虽然在情节上还算比较曲折,但是从《西游记》整部书来看,其叙事模式没有任何突破,仍旧是继续着有惊无险的降妖伏魔套路。

但是,这一章节在塑造人物上非常很成功,师徒四人的性格展示得很充分。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

(二)人物形象分析

1. 唐僧


唐僧是“取经四人组”的领导,他有怎样的表现呢?

忽又见一座高山,真个是摩天碍日。三藏马上心惊,急兜缰忙呼行者。行者道:“师父有何吩咐?”三藏道:“你看前面又有大山峻岭,须要仔细堤防,恐一时又有邪物来侵我也。”行者笑道:“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那长老只得宽怀,加鞭策马。

这段话能看出唐僧怎样的性格?

胆小如鼠。

唐僧见了一座高山,马上心惊害怕。唐僧是什么人?得道高僧啊!得道高僧应该如何?定力很强呀!没想到这位唐长老一见环境危险,马上就紧张起来。

见到一座高山便紧张,那听说有妖怪会如何?

坐个雕鞍不稳,扑的跌下马来,挣挫不动。——《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见到妖怪呢?

打了一个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西游记》第二十八回

话说回来,唐僧毕竟不同于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他是肉眼凡胎,害怕妖怪情有可原。但是,唐僧性格中却有着明显的缺点:

长老又怀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正当有妖魔处,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甚妖精。虚多实少,不管轻重,将我着脚,下马来,如今却解说甚么过路的妖精。假若跌伤了我,却也过意不去!这等,这等!”行者道:“师父莫怪,若是跌伤了你的手足,却还好医治;若是被妖精捞了去,却何处跟寻?”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却是沙僧苦劝,只得上马又行。

唐僧的缺点是刚愎自用,滥用师父的职权。

孙悟空说话顽皮是顽皮了些,但却在理。孙悟空有火眼金睛,他能分辨出哪个是妖精,哪个不是。唐僧没有这个能力,却主观臆断,竟认为孙悟空在欺骗自己。作为取经路上的领导,唐僧见事不明,好歹不分,缺乏宽容的胸怀。一旦孙悟空忤逆自己,便滥用紧箍咒惩罚功臣。

人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可这位唐长老一直没有长进,一次又一次陷入绝境,一次又一次靠孙悟空前窜后跳、费九牛二虎之力来救他。

如果再多说一句,唐僧还有爱听奉承话的毛病。猪八戒深谙这位领导的心理,动辄甜言蜜语阿谀奉承。唐僧非常喜欢这位貌似忠良的呆猪,对胸怀坦荡敢于直言的猴子却屡屡打击。

当然,唐僧有缺点,恰恰说明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成功,因为“高大全”式的人物是最苍白的。

2.孙悟空


孙悟空其实是取经路上的主角。他神通广大的特点人所共知,我们还要了解一下他另外的性格特点。

正行时,只听得叫声“救人!”长老大惊道:“徒弟呀,这半山中,是那里甚么人叫?”行者上前道:“师父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唐僧道:“不是扛抬之轿,乃是叫唤之叫。”行者笑道:“我晓得,莫管闲事,且走路。”

红孩儿变化成遇难的小孩,把自己掉在树上大喊救命。唐僧听到后,动了恻隐之心。孙悟空早已知道,有一朵红云落下,定有妖精。但他并不明说,装出毫不知晓的样子,还插科打诨。

怎么个插科打诨法呢?

唐僧说,有什么人在叫,孙悟空用“仿词”的手法,接茬说“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孙悟空非常顽皮,唐僧却毫无幽默感,还木讷地解释“不是扛抬之轿,乃是叫唤之叫”。

这组对比,是用唐僧的木讷来突显孙悟空的幽默感。多数时候,越聪明的人幽默感就越强,愚笨之人则反之。无论大人小孩,看了唐僧都觉得无聊,见了孙悟空都觉得有趣。

孙悟空不但幽默,还最机警。当红孩儿编瞎话痛陈自己悲惨遭遇时,唐僧、八戒早已被蒙骗,孙悟空则机敏异常:

行者在旁,忍不住喝了一声道:“那泼物!有认得你的在这里哩!莫要只管架空捣鬼,说谎哄人!你既家私被劫,父被贼伤,母被人掳,救你去交与谁人?你将何物与我作谢?这谎脱节了耶!”那怪闻言,心中害怕,就知大圣是个能人。

孙悟空这话很有道理。

一个七岁的小孩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这荒郊野岭,而唐僧、八戒却看不穿事情的真相。可是,孙悟空也有自己的问题。他虽然机敏,但是过于刻薄,张嘴就挖苦人。

第一,我们即使救了你,你也没有去处,因为你家人都死绝了。这叫什么话?难道这能成为见死不救的理由?当然,孙悟空心里很清楚,面前分明是个妖精,为戳穿其谎言,刻薄地调侃红孩儿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唐僧却听不出孙悟空的真实意思,反而认为孙悟空见死不救,没有善心。

第二,更让唐僧不能接受的是,孙悟空说不救的理由是没有报酬。明眼人都知道,孙悟空依旧是在调侃。可却引起了唐僧的憎恶,恨他贪恋钱财。

退一步讲,此时孙悟空只需戳穿红孩儿的把戏就可以了,刻薄挖苦的话根本不必说。痛快了嘴,却坏了事。《西游记》中,孙悟空向唐僧说的话几乎全都正确,唐僧却几乎全都不听,原因大多同此。

为什么孙悟空说话有如此风格呢?这倒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下面的一段话,来找找原因。

行者道:“这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我与他父亲相识,若论将起来,还是他老叔哩,他怎敢害我师父?我们趁早去来。”沙和尚笑道:“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

孙悟空的逻辑是,是亲戚就必然有情分在。没想红孩儿非但不认他这个老叔,还差点把他烧死孙悟空判断失误的原因,在于他不谙人情世故。孙悟空无父无母,没有经过复杂社会的历练,总以一颗自然之心来说话做事。可是,残酷的现实给了孙悟空当头一棒。

还是沙僧人情练达,说是亲戚也需要走动来联络感情。沙僧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从出身看,他原本是玉帝的卷帘大将,说白了就是伺候玉帝的侍从,自然明晓人情世故了。

由此可见,孙悟空说话想怎么说便怎么说,初衷与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唐僧唐领导根本就不买他的帐。

综上所述,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敏过人,这是他的优点。说话刻薄,遇事毛躁且任性,是他明显的缺点。从“收心说”的角度,我们对孙悟空的形象再深入挖掘一下:

第一,孙悟空的姓氏。孙悟空姓孙,也就是姓“猢狲”,表明他是个猴子。猴子生性毛躁,心性不定。作者赋予孙悟空猴子的“真身”,也是在否定其性格中的缺陷之处。

第二,孙悟空的名字。悟空,意即“参悟什么是‘空’”,其目的是消除猴子内心的欲望,达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第三,《西游记》全书的结构。前七回,孙悟空由原本无欲无求的猴子逐渐体会到权力、地位等欲望的重要性,欲望膨胀,导致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收服,开始对孙悟空进行改造。先是压了他五百年,后被戴上紧箍咒扶保唐僧西天取经,经历千辛万苦,孙悟空最终成为四大皆空的“佛”。

作者写孙悟空形象前后的变化,是在隐喻人心由放纵到接受社会制约的过程。

当然,上述说法只是吴承恩的创作期待。实际上,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其意义的生成需要读者的参与与再创造。很多读者阅读《西游记》,都会为孙悟空向往自由、反抗约束大鼓其掌,很可能会忽略其意在“收心”的意图。所以,视《西游记》为一部大无畏英雄的战斗史,也未尝不可。

至于如何看待孙悟空与《西游记》的意义,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必强求。

(三)猪八戒


说实话,猪八戒虽然在取经故事中不是主角,但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上说,他可是全书最丰满的一个。猪八戒是食尽人间烟火的“人”的形象,小农思想极浓。限于篇幅,我们只能简单谈谈。

八戒听说,扛住行者道:“哥哥,这等一个小孩子家,你只管盘诘他怎的!他说得是,强盗只打劫他些浮财,莫成连房屋田产也劫得去?若与他亲戚们说了,我们纵有广大食肠,也吃不了他十亩田价。救他下来罢。”

面对红孩儿装可怜,猪八戒说出了救人的两点理由:

第一,孩子可怜。猪八戒可能有恻隐之心,但是这绝不是猪八戒的主要的想法,他说这话是说给领导——师父唐僧——听的。唐僧已经认定了此人必救,猪八戒便非常乖巧地站到领导一边。可见,猪八戒是一个非常油滑的下属。他深知大师兄肯定斗不过师父,所以师父说什么他就顺坡下驴,毫无立场。

猪八戒表面上逢迎唐僧,背地里却并不完全如此。涉及到切身利益时,他甚至诋毁唐僧。《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中,他为了能和菩萨变成的美女成亲,这样说道:

娘,你上覆令爱,不要这等拣汉。想我那唐僧,人才虽俊,其实不中用。……我虽然丑,……家长里短诸般事,踢天弄井我皆能。

第二,救人有饭吃。猪八戒听说红孩儿家财万贯,一下子就来了兴趣。《西游记》中,猪八戒一直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有研究者说,猪八戒这种贪吃的性格,便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事实。

猪八戒不但迎合领导,贪吃,他还贪功。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时:

猪八戒在旁边,看得明白:妖精虽不败降,却只是遮拦隔架,全无攻杀之能;行者纵不赢他,棒法精强,来往只在那妖精头上,不离了左右。八戒暗想道:“不好啊,行者溜撒,一时间丢个破绽,哄那妖魔钻进来,一铁棒打倒,就没了我的功劳。”

打败红孩儿本是孙悟空、猪八戒两人的共同目标,但当孙悟空占了上风时,猪八戒竟然嫉妒起来。上前助战是假,抢功是真,结果孙悟空功亏一篑。其实,猪八戒一直认为孙悟空是压制自己的力量,一有机会他便不顾大局,坏孙悟空的事。气人有笑人无,这是猪八戒所代表的凡夫俗子的普遍心理。

等到唐僧被抓,孙悟空说要散伙时,猪八戒又第一个跳出来附和:

八戒道:“正是,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

猪八戒一直是想着散伙的人,他惦记着高老庄世俗的生活。猪八戒的最高理想就是“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对于美满家庭的向往,一直是猪八戒的最高追求。当然,这也无可厚非。

猪八戒虽有讨厌之处,但他却是观众特别喜欢的角色:

第一,猪八戒虽然也说散伙,但仅限于痛快嘴,没有真正当逃兵。

第二,他虽然也经常拆孙悟空的台,但多数情况下,他与孙悟空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一旦需要合作,他仍然是孙悟空的最好的帮手。

此外,从《西游记》全书来看,猪八戒还比较有男子汉气概。每每被妖怪捉住时,沙僧表情凝重束手无策,唐僧长吁短叹寻死觅活,只有猪八戒从不服软与妖精叫骂。用一句俗话,猪八戒“倒驴不倒架”,死到临头但仍不失英雄气概,是他一直在鼓舞士气。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抚慰唐僧、沙僧尤其是前者的恐慌心理。

(四)沙僧


很多人认为沙僧毫无个性格。的确,沙僧是四人中最没有个性的角色。但恰恰是因他最没个性,才起到了取经路上“黏合剂”的作用。每当师徒发生矛盾时,他都语重心长地劝诫,最大限度地去团结队伍,使得这项艰难的事业最终走向成功。

比如本章孙悟空被斥责时,沙僧苦劝师父不要念紧箍咒,唐僧方才作罢。当孙悟空和猪八戒都要撂挑子散伙时,沙僧说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话:

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等因为前生有罪,感蒙观世音菩萨劝化,与我们摩顶受戒,改换法名,皈依佛果,情愿保护唐僧上西方拜佛求经,将功折罪。今日到此,一旦俱休,说出这等各寻头路的话来,可不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也!

沙僧一席话,情真意切,义正词严。沙僧少言寡语,但只要一开口,必然是深思熟虑的,取经队伍中绝不能少了这个貌似可有可无的老实人。

更重要的是,沙僧这番话境界很高。与两位师兄比起来,他有强烈的道德自觉意识。孙悟空是被紧箍咒胁迫,才肯去西天取经,一路上总不忘显摆自己“齐天大圣”的派头。在某种程度上,战胜妖精也是他满足自己成就感的途径。猪八戒就更不用说,同样是被胁迫而来,还总想散伙。甚至,沙僧比唐僧还虔诚。唐僧的虔诚,很大程度缘于接受了唐王的御旨,实际上是在完成一项政治任务。沙僧却从始至终都是虔诚的宗教徒,有强烈的赎罪意识。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他都能泰然自若,毫无怨言。

以上,我们分析了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这一讲的主要内容就讲完了。当然,这一章节还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比如红孩儿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等等。同学们可以自己探究,这里就不多说了。

三、老羊曰

   为了同一个目标,师徒四人跋山涉水,一路向西。虽然“不是冤家不聚头”,但是四人缺一不可:

少了唐僧,取经事业失去了意义;少了孙悟空,取经事业少了保障;少了猪八戒,取经事业少了笑声;少了沙悟净,取经事业少了凝聚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