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解】 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和伯嚭都是楚国人,后均奉吴王夫差为主而为吴国之臣。伯嚭贪贿反受吴王倚重,伍子胥献忠言却被夫差诛杀,此为品行迥异但同事一主的范例。还有品行相同却所奉君王有差异的,也志得和失意之分,如商汤之臣伊尹和商纣之臣箕子。伊尹、箕子均是良才,然而伊尹尊为宰相,箕子被囚为奴,只因伊尹遇明主成汤,箕子逢恶君纣王。所以,贤臣事奉明君,君主欲图治国,属臣以贤能才智辅佐君主,二者相向而行,贤臣自然会得到赏识和重用。以贤能事奉恶君,恶君不思治国,贤臣虽以忠言直行辅佐,然而二者品行志向相背,当然不会被赏识重用。 古人曾说,成大事者,需得天时、地利、人和。《逢遇》此段说两例以证人和之重要。读古史,伍子胥之被诛,或非只怪夫差信谗言,子胥的刚愎与不自知性格亦是导致其悲剧人生的重要因素。伯嚭虽得吴王之赏,却也未得善终,被越王所杀,皆因其贪且不忠。伊尹得明主成汤赏识而尊为相,实为君臣之共幸。箕子之逢遇暴虐商纣,确属无奈。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作者在著作中以当时少有的唯物主义思想,对皇朝统治集团崇尚的儒学、神学的虚伪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批驳。 《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人生一大乐趣。 |
|
来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王阳明心学等其它哲学派别知识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