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架”,“玫瑰”,“鲜血”以及“无尽的黑暗”,相信绝大多数人对于哥特文化的认识,都来源于上述几个关键词汇。 然而回顾《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科学怪人》、《精灵旅社》、《剪刀手爱德华》...似乎我们身边充斥着哥特式的文化元素与畅想。 这些远居森林古堡,长相新奇的怪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上了人类的文学宝座,疯狂吸食着作家们的创作灵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哥特文化?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本文将对哥特文化与宗教的关系,以及哥特文化特有的元素进行解析,最最重要的是,我会在文章的第三个章节详细阐述“吸血鬼”文化的历史,大家一定不要错过。 首先,哥特艺术就是哥特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深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哥特式艺术是中世纪艺术的一种风格,最早于12世纪出现在法国的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 Abbey Church of St Denis 尖耸的塔楼、高高的拱门、落地大窗户以及绘有圣经故事的玻璃——这种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随着西多会和迦太基的扩张,迅速从建筑领域扩张到了欧洲文化的各个层面。
不过,尽管哥特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遭到了人们的鄙视,但是它的巨大影响力是不可否认的,尤其体现在宗教艺术上——世俗哥特式艺术的数量早已远超过今天人们的想象,而且,在借助宗教力量的帮助下,绝大多数哥特艺术品得以留存至今。 而且,哥特式艺术在本质上其实是宗教“预表”的一种表现。 那啥是“预表”呢?
预表 简单来说就是,哥特式艺术巧妙地将《旧约》和《新约》的冲突化解了,并通过教堂装饰等形式展现了出来。 而且,哥特文化恰逢玛丽安宗教信仰的复兴时期,视觉艺术被当时的人们极为推崇。圣母玛利亚的图像从拜占庭式的象形文字发展到圣母加冕礼,再到更多“与人亲近”的艺术图案,经历了复杂的思想变化。 Giotto di Bondone作品 在这一时期,意大利的乔托、弗拉·安吉利科和皮特罗·洛伦塞蒂等创作家,以及早期的荷兰绘画家,都为艺术带来了现实主义和更自然的人性。他们对创新出来的肖像画作相当自信,并且展现出了更多的创意和灵感。 但肖像画还是受到了神学思想的影响,它们逐渐开始强调人类的痛苦和脆弱性,这也是哥特式文化一直以“暗黑风格”而创作的根基。 在14世纪后期,哥特式的复杂宫廷风格发展了起来,并延续到了15世纪晚期。 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在德国,晚期哥特式艺术一直坚挺到了16世纪中叶,最终正式被艺术家们“极不情愿地”纳入到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形式中。(没办法,那个时候的艺术家就是觉得哥特文化特别“非主流”,所以很不待见它。) 哥特式画作 后来,随着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建立、以及贸易的增加、欧洲人以金钱为基础创造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他们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了艺术领域,导致绘画泛滥,所以世俗艺术也应运而生。 当然,识字率的提高和白话文学的增多也促进了世俗艺术的发展,哥特式文化所特有的“孤独”,“忧郁”,“黑暗”以及“绝望”的属性在文学大师的加持下,迅速在民间引起轰动。 不过,如果说哥特文化在12-16世纪还处于一个造人唾弃和受鄙视的尴尬阶段,那么到了18世纪,“卧薪尝胆”的哥特文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艺术巅峰。
在这一时期,哥特式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像《奥蓝托城堡》(TheCastleofOtranto)、《奥多芙的神秘》(TheMysteriesofUdolpho)以及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等。 科学怪人《弗兰克斯坦》 这些作品融合了大量的哥特式元素,它们将黑暗,鲜血,激情以及超自然的恐怖汇集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以古堡或者修道院为主”的黑色文学。 小说中常常描绘了青年男女在遇到恶魔以后的情爱故事,这段时期的作品充满了人类的欲望和恐惧。 哥特的吸血鬼文化之所以把“吸血鬼”单独拿出来讨论,是因为它确实在哥特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吸血鬼本是邪恶的神话生物,他们会在夜间漫游,寻找赖以生存的血液。尽管布拉姆·斯托克在1897年出版的史诗小说《德古拉》中首次将吸血鬼的面貌展现给了世人,但其实,吸血鬼的传说早在斯托克出生之前就开始了。 什么是吸血鬼?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吸血鬼的特征几乎和吸血鬼传说一样多...但是最经典的特征是他们“喝人血。” 这些怪物通常会用尖牙吸干受害者的血液,然后再把他们变成和自己一样的吸血鬼。 一般来说,吸血鬼只在夜间狩猎,因为阳光会削弱他们的能力。在一些传说当中,有些吸血鬼会拥有变成蝙蝠或者狼的能力。(就像《精灵旅社》里的德古拉那样) 此外,吸血鬼还具有着超强的力量,能对受害者产生催眠和感官攻击。而且人们无法通过镜子看到他们的映像,也不会在地上捕捉到他们的影子。(所以《英雄联盟》里的弗拉基米尔技能有误...) 吸血鬼的历史原型:弗拉德·德古拉 人们认为布拉姆·斯托克就是以弗拉德·德古拉(vlad dracula)的名字为德古拉伯爵(count dracula)命名的。弗拉德·德古拉出生于罗马尼亚的特兰西瓦尼亚,从1456年到1462年,他断断续续地统治着罗马尼亚的一个小公国。 历史学家常把弗拉德·德古拉描述成一个残酷的统治者——尽管他曾勇敢地战胜了奥斯曼帝国,但是他喜欢把敌人钉死在木桩上的做法却招致了人们的不满和恐惧。 据传说,弗拉德·德古拉喜欢和垂死的受害者一起吃饭,然后用面包蘸着他们的血液吃。 所以有许多人相信,正是这些血淋淋的故事才激发了斯托克的想象力,创造了小说中的德古拉伯爵:因为它也来自特兰西瓦尼亚,同样喜爱吸走受害者的血液。 吸血鬼是真的吗? 当然不是,至少在科学界还没有明确关于吸血鬼的论证。 之所以吸血鬼迷信会在中世纪盛行,其中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瘟疫的盛行。 因为有些不可治愈的疾病往往会给受害者身体留下出血口,无助的百姓只能将这些症状归于“吸血鬼作怪”。 所以,在黑暗时代,一些身体出现异样的人会立即被贴上“吸血鬼”的标签,而他们最终会被十字架刺死或者直接被烧死。 此外,研究人员还指出,中世纪出现的“卟啉症”可能也与吸血鬼文化有关。因为它是一种血液疾病,病人的皮肤只要暴露在阳光下就会立即起水泡,不过奇怪的是,一些卟啉症的患者可以通过吸食血液缓解症状。——这也被认为是吸血鬼文化的重要题材。 吸血鬼的文化有什么发展? 不同于早期布拉姆·斯托克笔下的吸血鬼,20世纪文学将其来了个全套“整容”——吸血鬼摆脱了以前那种光头、丑陋、黑暗的形象。 1976年,美国作家安妮·莱斯发表了《夜访吸血鬼》,吸血鬼的形象变得更加鬼魅和迷人,他们不再惧怕大蒜和十字架,也不会再被木桩钉死了。 后来,随着吸血鬼题材的发酵以及哥特文学的发展,2005年《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成功地将狼人、人类以及吸血鬼的爱恨情仇编织在了一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更多元,更帅气的吸血鬼形象。 从此以后,像《黑夜传说》以及《妖女迷行》等一系列哥特-吸血鬼影视作品就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不过,除了上述的哥特文学作品,在欧洲青年中还催生了一种亚哥特文化,它是一种极具个人特色和主张的生活方式。
亚哥特文化是一种极具黑色情调的文化主义,充斥着死亡、情爱和叛逆,主要表现在服饰和音乐上。 热衷于哥特亚文化的人们通常只穿着黑色的衣服,听一种偏离正常轨道、背离传统的音乐。 哥特亚文化中的男女们 究竟这种文化方式如何,我在网络上找到了这样一段话:
我想,这也就是许多人为此趋之若鹜的原因吧。 好了,本期文章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今天,我们通过哥特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以及哥特文化的独特元素,对其进行了剖析和解读,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最后别忘了点击【关注】哟! |
|
来自: Ztiger1980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