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产业扶贫典型范例之 张家口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多数土地贫瘠、降水量少、自然条件恶劣,是环京津深度贫困地区,谷子是本地传统农作物,种植的品种为常规种,其品种混杂,产量低、抗逆性差,在这种情况下,张家口在40多年前启动了杂交谷子的研究,并把追求高产、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作为科研第一目标。 发挥“张杂谷”带贫增收作用 推行“谷草换谷种”新模式,解决贫困户买不起“张杂谷”谷种的问题,春天播种前免费得到优质谷种,到秋天把谷草交回,利用谷草加工成优质颗粒饲料,促进当地养殖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获得种植业、养殖业双项收入。 依托世界500强益海嘉里推广“订单种植、溢价收购、品牌营销、盈利反哺”的扶贫模式,培育“金龙鱼爱心桃花小米”品牌,打造3万亩绿色生产基地。 推广送种子、送化肥、送农药、送除草剂、送小型农机具、保底收购“五送一保”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包括4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达到14323元,人均收入6411元。 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多种扶贫方式,吸纳贫困户参与到“张杂谷”产业发展中来,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促进了当地贫困人口持续增收。 增强“张杂谷”带贫增收竞争力 着眼于“张杂谷”种植的附加值、市场主体的整体效益以及扶贫带贫能力的提升,张家口积极推动“张杂谷”下游产业发展,让贫困户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受益。 深入开发利用“张杂谷”全株,推动了产业链条的不断完善,降低了市场波动,给种植“张杂谷”贫困户稳定增收吃上“定心丸”。 深入挖掘小米营养文化,形成了谷米广场、谷米客栈、大磨房、谷米农家于一体的“谷米文化”新业态,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康养新时尚,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门路。 打造“张杂谷” 援疆扶贫产业 按照“龙头带动、基地示范、辐射农户”的发展思路,2013年,和硕晟合“张杂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当年合作社种植“张杂谷”500亩,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平均亩产360多公斤,最高产量达到460公斤,实现销售额99万元,每亩利润达千元,相继推出了“天山小米”品牌,制定了“张杂谷天山工程”帮扶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出和硕县晟合张杂谷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租用 入股”的模式,当年合作社流转土地6000余亩,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社,又在合作社打工,通过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保证了当地贫困农户增加更多收入。 近年来,在张家口蔚县、涿鹿县、宣化区等9个贫困县区累计推广达200多万亩;在河北其他地市以及山西、内蒙古、新疆等14个省区230多个县区(其中70%是贫困县区),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增粮30亿公斤,增饲300万吨,增收近百亿元,带动40万贫困人口增收;在纳米比亚等非洲10多个国家示范推广“张杂谷”达到3000多亩,成为当地产业扶贫“新秀”。 来源:中国农村网 |
|
来自: 昵称37581541 > 《微观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