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作品中的人物闲适地荡舟于平静溪流上。四周美景环绕,远山近岭位于弥漫的云气间,蜿蜒曲折的溪面,一路伸向白云深处。 画面以线条为主,诚能妙写,流畅自如,空静朗彻,有一种清远雅止静照忘求的境界。画面呈现的是一种放浪于天上人间天人合一的色彩。将青绿山水的艺术因素融进画面,但并不把青绿石色做为画面统摄色彩,而是在蓝、绿的色相上加以丰富变化。加强了色彩对比关系,敢用淡紫,其至大胆使用绿色,使画面整体倾向于暖色调,在对比中求得协调,无轻飘之态。看下面效果图! 此过程分为中景绘制、近景绘制、远景绘制,以及最后的上色,接下来我们一步步看看此作品的创作详细步骤: 中景
中景绘制步骤 1、古人有:“山水以树始”之说,树亦可以作为一幅山水画的起势,统领整幅画的创作。在本幅作品中,我们以中景的松树起势。由上往下的顺序,先勾画出树梢处的松针。 ■注意:勾松针用笔应“虚起实落”,笔尖先落于纸上,笔肚后落,这样画出来的松针前尖后钝,很有力度。 2、顺势勾画出树枝,树枝与树叶的穿插要得体。 ■注意:松枝一般都是从节处向四面八方生长开来的,画时要有取舍,可曲可直、可松可紧、可疏可密;分出方位,该让、该避、该前、该后,形成立体,见到层次。此外还要遵循“根粗梢细”的原则。 3、勾画出主干和旁枝,确定好主树的位置和长势。在丛树中,主树高的,客树低而扶持;主树低的,客树高而揖让;主树在正中,客树环绕而拱卫;主树在边上,客树回头相呼应。 4、穿插辅树,完善树丛。画丛树,不能简单地排列,必须要有变化才有生气,这里所说的变化包括形态和笔墨等全方位的变化。不过“变而无法则乱”,在穿插中要遵循一定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丛树”的基本程式↓↓↓↓↓↓ 画丛树首先要明确宾主关系,先要确定一株或两株主树,然后在主树的四(或高、或低,或前、或后,按照画面的需要而定)添加辅树。主树与辅树之间要顾盼有情,穿插有序,须“令其反正阴阳,各自而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要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杂树宜参差,但须乱而不乱,不齐而又齐,笔应有枯有湿,点须密中求疏,疏中求密”,这样才能达到“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此外,还要注意树梢与树根的排列。树梢的外轮廓线,须高低不平,犹如连绵山岭起伏有势。画树根须参差不齐,低的在前,高的在后,以表示前后不同的空间位置。 近景中景立意,相当于确定了这幅作品的基本走势了。在接下来,将以树丛作为引线,勾画出近处的山石、草木、建筑。近景是作品中的重要陪衬,是主景的点缀,除了填补画面的空白、改善构图之外,还有着形成纵深感的作用。
近景绘制步骤 1、调淡墨,勾皴并举,画出山头。处理好石头和石头之间、石头和树根之间的前后关系。树的长势主要受山势的影响(如挂壁松,枝多向一侧且有悬吊之感,在转折中取得平衡)。那么反过来推敲,山头的走势也应与树木的长势相一致。至此,中景部分的物象已经绘画完毕。 山头画完之后,根据画面的需要,添加一些杂树、杂草和苔点,让画面往近景处自然过渡。画近景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突出中景,近不碍中,中景是画眼。效果如下图所示。 2、于山脚处、湖泊边勾画房舍,勾画出大致轮廓、传递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文人雅趣即可。 远景处的房舍一般都是隔低山或隔江水,小丛树中露屋顶;中景处的房舍一般都是土坡间或山凹小丛林中露半形;近景处的房舍常露在石坡边。 完善近景部分,勾画石头和水纹,增加画面的深度和透视感。近景的物象刻画要具体,笔墨和色彩关系要清晰明确。此外还要注意,近景终归是中景的陪衬,不宜安排过多,效果如下图所示。 远景接下来由近及远,绘画出远景部分的物象。远景是画面的延伸,接连天地之间,给人无限宽广的缥渺之意,在处理上要始终把握一个“虚”字。 远景深化,延伸画面的视觉层次,增加作品传递出来的意境。远景将中景和近景扩展开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远景处理上应惜笔墨,赋彩上以浅色调为主,虚化以衬托中景,使画面的主题鲜明、节奏感强烈、韵律优雅。 远景绘制步骤 1、由近及远地画出远山,远山可勾勒,可点染,也可点染和勾勒交替进行。当近山画得比较具体的时候,则可以用比较整体的远山增加画面的气势;当近山画得比较笼统的时候,远山就要具体一些,给画面留出气孔。 2、丰富远景山头,点出远景树。远景树和中景树是相互对比、相互呼应的,中景树画得较为具体,远景树则尽景往虚里画,点上几个墨点即可成为远树。 墨稿大致定形以后,不要急于上色,先驻足观察一番,对不足之处细心调整,本幅作品的墨稿效果如下图所示。 墨稿效果 上色墨稿已经画完了;待墨色干透之后开始为画面上色。 1、调淡赭石(可以加少是淡墨),水分要充足一些,沿着物象的轮廓线复勾一遍。 用淡赭石沿着墨线复勾一遍,其目的是为了平衡质感的刻露和墨色的燥气,达到既有质感又有光感的韵致,形成逼真的、自然天成的效果。 2、继续用淡赭石染树干、山石。染色时,切忌来回反复地涂抹,这样画面易脏;应达到色墨同处,相融相渗而不相混,色中透墨,墨中含色,虚实浓淡融于一气的效果。 3、上完赭石色之后,趁湿着花青色(可加少跫的胭脂和淡墨),主要染松针、流水和山峰被植被覆盖的地方。染色也应有浓淡之分,中景的物象颜色要重,远景和近景的物象颜色要淡。 4、用石绿加少量的藤黄调合(还可加入少量钛白,因为钛白的覆盖力较强,画面上的颜色更加显眼一些),染山石上的植被,这类色彩在表现夏景中比较常用。 最后为杂树树叶和点景人物上色。在整个画面中这些颜色构成了点的元素,起到点缀的作用,设色时一定要厚重、浓艳。 等画面干透之后,落款钤印,落款不能影响画面美感,书写要和画面风格统一;题在画面需要堵气的地方,不要跑气。完成! 最终效果 小结: 近景、中景和远景三者之间应做到近不碍中、中不遮远。要做到这一点,应选择合适的视角,注重“三远”法运用,充分考虑静和动的关系。重点在于选择最为生动的物象作为中景,中景占画面的比例宜小,重在精致。 虽然山水画教学中有“程式”一说,但是在实践当中并非照搬照套地循规蹈矩,而是要在充分考虑观者的情绪后,任由画者在特定的作画情境中随性而为,不拘一格;千万不能因为“程式化”而抹灭了主观上的精神述求。 |
|
来自: ycsyhrp2018 > 《杂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