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熟不怕晚(外一篇)

 江山携手 2019-10-10
朱辉

【导读:“让别人觉得舒服,是最好的修养。”这句话放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生活中有许多人却总想靠踩别人去赢得自己的自尊……】

关于徐志摩,一般人印象深刻的无非是其才气和风流,其情商少有人提及。据说当年在上海,某次徐志摩到梁实秋家做客,两人下围棋。下至中盘,徐志摩已胜券在握,却借故离席……经此一事,梁实秋对徐志摩的为人敬佩不已。

“让别人觉得舒服,是最好的修养。”这句话放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生活中有许多人却总想靠踩别人去赢得自己的自尊。有位朋友的儿子进了外企,薪水不菲,每逢亲友聚会,他就会大谈如今物价高,月薪万儿八千的人活得生不如死。接着便掰着手指头,津津有味地计算他儿子扣除五险一金、所得税,还有多少多少。在座的月薪大多不过四五千,都在“生不如死”之列,当然越听越心烦。可那位老兄浑然不觉,依旧不停地“嘚嘚”,可想而知多招人厌。

“他这人,拉的尿也比别人的高一两公分。”我的一位长辈也是这种人,常被人如此形容,但他也从不自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眼里只有自己。

有些人意识到了让别人舒服,别人才愿意帮你,然而对于怎样才能让人舒服却有误解。表哥是个灵光人,平日张口就是过年话,与人聊天总能顺着别人的话说。人家说海景房好,他能附和出一百条好来,还能吟诵几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人家说海景房不好,他能瞬间总结出一百条缺点,什么风大、湿气重……住在里面活不长。

按说这类人应该混得很好,然而现实中往往难有作为。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奉承话在“受众”看来不值钱。《围城》中有个褚慎明,常写信给各国知名哲学家,说自己如何爱读他们的书,把杂志书评栏里赞美他们的话,改头换面算自己的意见。哲学家并非歌星、影星,平日里没什么人“粉”他们,忽然发现在遥远的东方还有自己的忠实粉丝,高兴得险些忘掉了哲学。那些虚荣的老头子拿着信向同行卖弄,不料彼此都收到这样一封信,顿时都扫兴生气了……泛滥的奉承话如同严重超发的货币,一文不值。表哥是经济学硕士,不知道为什么不明白这个道理。也许受市井家庭影响太大,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多少也限制了他的格局。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在与人相处方面似乎也是成熟得越早越好。有个熟人的儿子才10岁,某次绘画课第一个完成作品,原本可以提前放学,却等着同学。还说“我画得快,但不一定有你们画得好……”熟人的父亲身家过亿,她大有赶超其父之势,她儿子看样子将来也会很了得。

成熟得晚有些可悲,但总比拒绝成熟好。比如我,有過喜欢踩人的阶段,也有过盲目羡慕人家会来事的时期,如今慢慢调整,自认为渐渐达到了“徐志摩让棋”的境界。虽然年已半百,看似黄花菜都凉了,但想想我们这代人以后恐怕大多要住养老院,回归集体生活,与人相处的能力决定着人生最后阶段的生存质量,现在成熟也还不晚。

【外一篇】
“井底之蛙”责任在井

陈九

井底之蛙是句家喻户晓的成语,典自《庄子》。

大概是这样,一眼井里的青蛙对海中之鳖说:“哥哥,看我这地界了吗?普天之下皆为我土,高兴可以上蹿,郁闷可以下跳,所有喘气儿的都是我跟班儿,都听我的!”海鳖听罢叹口气说:“老弟弟呀,知道嘛叫海吗?海都不知道你还活嘛劲?千里远不过海,百丈深不过海,甭管天下是旱是涝,大海永远碧波荡漾。海参,鲍翅,老醋蜇头,还有鱼美人,要嘛有嘛吃嘛嘛香。”“还有,美人儿?”“有,有个叫天鹅的,绝色美女,演过嘛来着,嘛月传,嘛琊榜,她现在是我们领导,特有范儿。”

青蛙沉默了,泡天鹅嘛感觉?

后来人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没见过世面却耍小聪明的人。小时候跟同学贪玩儿错过考试。老师审我还编瞎话,给我老舅拿药,心绞痛,一着急把考试给忘了,我们补考行吗?老师说没问题,太行了,你们分开坐,每人把个墙角,别说话,各人写各人的,考题是,去哪家藥房拿的药?还跟我来这套,井底之蛙,见过嘛呀你,你老舅都是我教的。还有今年回国头一次尝试高铁,美国也有快速列车,时速180公里,你再快能快过飞机吗?结果一试方知,原来飞机分天上地下两种,中国高铁就是地上的飞机,我又当了回井底之蛙。

很显然,千百年来井底之蛙不像句好话,重点在蛙,用蛙的狭窄比喻人的短见。我一直也这么想,可现在流行反思,嘛事都得反着琢磨。一反思我又觉得青蛙挺无辜,人家没招谁没惹谁却横遭耻笑,海鳖大老远跑井边来看它,说明青蛙人缘儿好。就算它想泡天鹅女士,有理想是好事啊,凭嘛管人家叫癞蛤蟆,太损了。即便它说过“天有井大”,这有嘛,能赖青蛙吗,谁从井底下往上看天都井大,有错吗?那是井口太小的缘故,要赖该赖井才对,怪人家青蛙干嘛。

换句话说,与其用井底之蛙形容人的短见,不如说该成语倒反衬出一种认知方式甚至生存规律。空间环境不仅决定人们的视野胸怀,以及对自身的评价,也制约着生活方式本身。井得水而蛙,与其说凡有水井处必有柳词,不如说凡有水井处必有青蛙更真实。井大则蛙众,井小则蛙孤,《庄子》所指的那只井蛙肯定守的是一眼小井,井小才容易当老大。

这正像人类社会,井是蛙的生存方式,而江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只要凑一块儿,没江湖也要生出江湖来,否则无法生存。上联如果是一处水井一处蛙,下联必对一方江湖一方人。人类生存之所以需要边界,因为要建立秩序,井蛙如若真听信海鳖的忽悠回归了大海,或许能吃上天鹅肉,但也不排除被大鱼吃掉的可能。孤独孤独一孤就独,与主体分离过久就容易自成体系,此乃本性使然。让井蛙开眼界绝不能指望它去看海,而应让海水涨潮漫过水井,水井没了,井底之蛙自然也就开阔了,这才是江湖之道。

常言道人人都有局限性,不是不想开阔,根本上说是不愿开阔。生存的安全感来源于斯,关起门来自吹自擂的脸面来源于斯,谁不知道开阔往往是以否定自身为代价的,凭嘛呢,就青蛙吧,我是青蛙我怕谁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