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托孤遗言有何深意警示诸葛亮不要夺权,还是一心让贤

 数字人生6688 2019-10-10
刘备是一个非常有梦想、又非常有毅力的人。他的一生致力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可是夷陵之战后,霸业成空。在白帝城越想越恼悔的刘备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开始了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的处理,这件大事就是托孤。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 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把诸葛亮和曹丕做比较,之后又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就是事实上把蜀汉权柄给他了,比嘴上叮嘱实在多了。行动最真诚。意图警示诸葛亮?呵呵。
刘备托孤之前,诸葛亮以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又领司隶校尉。但那时他没开府呢。刘备死后,诸葛亮得以开府。刘备和刘禅如果要警示他,忌惮他,给他恁大权力干什么?非把他从成都召来嘱托后事干什么?如果真忌惮他,那干嘛不把他扔在成都就行了?还怕他权力不够大?
曹丕死前,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被托孤。刘备如果有心计,干嘛不多找几个人合伙牵制诸葛亮?孙盛的评点很到位: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
简单说吧,有人认为刘备这里耍了心机。但仔细想想:如果所托的野心家,你这么说徒然给他造反的灵感而已。托孤本来就不用诡伪之词。刘备这么说,是因为刘禅恰好不是猜忌之人,诸葛亮又足以压服各类问题。
至于拿李严制约诸葛亮说事的,注意下细节: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李严是本来就在永安。诸葛亮是刘备特意从成都召来的。两人这才一起受诏。然后诸葛亮开府,以及录尚书事。这两个权柄,李严没有。
李严是到建兴元年才假节,诸葛亮则是刘备一登基就假节了。认为刘备把李严推到跟诸葛亮一个地位用来牵制的,考虑一下假节的先后、录尚书事和开府权的有无再说吧。顺便去查一查整本《三国志》,“录尚书事”和“开府”意味着什么。更进一步。刘备历史上,是乱世一群臭流氓里面比较善良的。陈寿写《三国志》是给晋主看的,没必要夸蜀汉,但还是说: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陈寿和孙盛离刘备时代更近,知道的底细更多,还认为这里刘备和诸葛亮“心神无二”。人家颠沛流离如鱼得水生死伙伴一路战斗过来的,当然知道政权的存续比血脉的存续更重要。
后代人隔了一千八百年,反而觉得自己是刘备肚子里的蛔虫,编些阴谋论刀斧手出来,把雄视天下的政治家当小孩过家家抢糖吃,嘿嘿,比陈寿和孙盛都要厉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