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篆刻》第4期 名家访谈——吕少华

 攸州刀郎 2019-10-10

吕少华

号默庵(厂),别署寄静斋,1960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东阳,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海上印社社员。篆刻师承江成之先生。

作品先后在《文汇报》《书法报》《西泠艺丛》《书法》《新民晚报》《青少年书法》《青少年书法报》上发表。作品参加了国际书法展、国际书法临展、西泠印社篆刻评展、上海大阪篆刻交流展、中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篆刻艺术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日本第七届产经新闻国际书法展等。
 

曾获奖项:

全国青少年篆刻大赛  一等奖

第一届西泠印社篆刻评展  优秀奖

第二届西泠印社篆刻评展  优秀奖

第三届西泠印社篆刻评展  优秀奖

上海首届青年艺术节篆刻  优秀奖

《书法报》书法大赛  三等奖

日本产经新闻国际书法展  国际奖

西泠印社第二届印文化艺术休闲博览艺术创意大赛  银奖


敲金戛石艺无涯
——吕少华先生访谈
受访人:吕少华
采访人:袁卫民

袁卫民(以下简称袁):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篆刻的?

吕少华(以下简称吕):喜欢上篆刻是在我初中时,看到班主任用橡皮刻上“语文”“数学”等字敲在作业本上,觉得好玩,就参加了学校的兴趣小组,启蒙学习篆刻。

袁:促使您学习篆刻的原因是什么?

吕:随着自己的学习不断深入,经常去参观书法篆刻展。有一次沪东工人文化宫举办书法篆刻联展,有上钢三厂篆刻组的作品,第一次见到了老师的作品,觉得老师的用刀与众不同,便暗下决心要认真专业学习篆刻。

袁:身边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历代篆刻家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其中简单原由?

吕:在书法篆刻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我的老师江成之先生,不管是我开始系统学习篆刻,还是后来学习的不断深入,老师都给予巨大、无私的帮助。
在浙派印章的探索中,我受益最大的还是赵次闲,从一开始简单的临摹,到最后自己的创作,从刀法的运用到篆法推敲,逐步融会贯通为自己所用,在浙派印章的创作上受益匪浅。

袁:您的篆刻是怎么形成如今面目的?

吕:从刚开始的勾摹汉印,到临刻汉印,再到自己仿汉创作,再由开阔眼界,学习浙皖各家,发现自己还是喜欢浙派印章,在浙派印章上下苦工,才形成如今以浙派为主的面目。

袁:书法篆刻占据您多少业余时间?

吕:基本我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书法篆刻上,篆刻不仅仅是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写字,当然是以篆书为主。

说到业余爱好,我平时喜欢喝茶,喝茶过程中慢慢对茶器有了解,到喜欢上紫砂壶,最后自己动手参与刻绘紫砂壶,对紫砂壶入迷。我多次到丁山选壶,跟一些工艺师探讨合作,让我的创作跟壶艺更合拍,也是我最喜欢的业余生活之一了。

袁:可否谈谈对您影响最大的几本书或字帖?

吕:有代表性一点说呢,就是《王福庵书说文部目》和《十钟山房印举》。其实作为一个印人不可能单单沉醉在一两本书法、篆刻书籍中,一定是对一大批专业的篆刻、书法书籍上的多年深入研究才有所得。其实我也有不少喜欢的古代碑帖,从我们篆书入门的《泰山刻石》《峄山碑》,到三国的《天发神谶碑》,以及《龙门二十品》的拓片,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拿出来临摹,还时常入印,我前几年有方仿《天发神谶碑》的得意之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连款,图1);读碑帖同时对印谱的研究,使我创作的面目多变,比如“悬针篆”,见我的“富强”(图2)一印;对古玺的研究,也促成了我自己玺印风格的形成,比如“一片冰心在玉壶”(图3)、“吉星高照”(图4);平时我还经常喜欢创作汉朱文印“墨海游龙”(图5),即使少有人关注的宋印我也尝试创作,见“洞庭波涌连天雪”(图6)。

对这些印谱、拓片的研究,不仅仅丰富对印章的创作,对印章边款的创作也起了极大的作用,见我“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连款,图7)一印的边款,我就用了魏碑书法创作,沉着厚重气势雄浑;对各类竹简封泥的关注,边款创作时就可信手拈来,可见“长风破浪会有时”(连款,图8)一印的边款。总之,越是平时积累的丰富,运用在创作之时才不至于面目单一。

袁:父母,爱人或单位领导对您的书法篆刻态度如何?

吕:家里的亲人都默默支持我的创作,我爱人从我们谈对象开始就知道我喜欢篆刻,所以当我在刻印的时候,她养成了做家务都默默无声的习惯,也从来不动我在桌子上的印石、刀具。尤其要说的是1988年我负笈东瀛,多年在国外打拼,我爱人一人在家,我铭记于心,我在日本也坚持篆刻创作,期间两次拜访日本书法篆刻界泰斗小林斗庵,虽因故未能畅谈印艺,但小林斗庵先生赠送给我的他亲笔题签的书法杂志我保存至今,留下了一段“印缘”,也正是当时他的鼓励,在我回国前参加的日本产经新闻国际书法展中获得最高奖国际奖,这也是对我爱人最好的回馈。

袁:您希望对书法的学习是保持怎样个状态好?是业余还是专业状态比较好?

吕:虽然专业的状态更有利于深入系统的研究,能有一定成就,但是有稳定的工作,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积累,也能有不错的成绩。

袁:希望小孩将来学习书法篆刻吗?谈谈理由?

吕:每个小孩都有自己的爱好,如果爱好书法篆刻,就支持他学习,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才会去钻研,不然逼着学习,其实是大人在学习,没有意义。

袁:最推崇的古代书法篆刻家是哪些?

吕:古代的篆刻家喜欢的有很多,文彭、汪关、丁敬、邓石如、陈豫钟、陈曼生、赵次闲、吴让之、徐三庚,都是比较喜欢的,也多多少少摹刻过每位名家,获益匪浅。我的浙派印章,基本是从赵次闲风格里面出来的,比如我的浙派朱文印“与花传神”(图9),浙派白文印“澄怀观道”(连款,图10),不仅仅是四字的,浙派多字印难排,但是排好了确很精彩,我经常喜欢刻浙派多字印,比如“应是绿肥红瘦”(图11)、“高树长松岭翠烟”(连款,图12)、“满眼风光北固楼”(图13)都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也收到了大家的鼓励。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融合我自己的东西,比如我的切玉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图1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图15),也是从浙派的刀法中来的,缺不仅仅是浙派的切刀法。有时遇到实在无法安排妥帖的文字,我也会用邓石如的风格,比如“无有恐怖”(图16)一印婉转流动饶有趣味。

袁:推崇当代的篆刻家有哪些?

吕:篆刻在当代的是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很多名家高手,但是我最推崇的还是王福庵的书法篆刻,也是我获益最多的。福庵老人的铁线印一直以来被印人视为经典,我创作也是心慕手追,如“赏竹草堂”(图17)、“耕云种月”(图18),自认得福老法;福庵老人的多字印更为一绝,后有韩登安先生亦能出彩,我用周敦颐的《爱莲说》句(图19、20)创作了两方多字印,也得到了同道的赞叹。还有一位我很佩服的篆刻家吴朴堂先生,也是我的师伯,在铁线收藏印上,我尤为叹服,由此我给我自己刻了一枚收藏印“东阳默庵珍藏”(图21)。我的白文印章比较喜欢追随叶潞渊以及我的老师江成之先生的风格,比如我的“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连款,图22)、“无欲则刚”(图23)、“涛声依旧”(图24)“瑞雪兆丰年”(图25)。当然,赵叔孺、陈巨来、韩登安等等一大批印人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袁:您对当代印坛有何看法?其中喜欢什么?厌恶什么?

吕:当代尤其最近一二十年,以“书”入印的名家辈出,但是跟我们传统篆刻的工稳印章,差异巨大,不能否认他们的艺术地位,但是,我认为印章还是传统工稳一路的比较合适。

袁:对书法篆刻未来的前途有何看法?

吕:未来书法篆刻还是会百花齐放,每个流派,每个风格都会有自己的追随者,希望每个爱好者、追随者都能深入研究,推陈出新。

袁:对自己的书法篆刻有何评价?希望通过书法篆刻达到什么目的?

吕:我的篆刻主要以浙派印章跟铁线篆为主,工整大方,注重金石味。希望通过书法篆刻结交金石爱好者,交流藏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袁:您身边的书法环境如何?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各忙各的?

吕:身边有很多书法篆刻爱好者,有师门同道,也有书法交流的朋友。

袁:您的生活状态如何?比如说一天时间如何安排?

吕:我的生活跟普通人差不多,稍有不同就是早上早起先是日课写字,白天跟晚上有空余时间就写字刻印,也没有什么特别,只是不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浪费。

袁:您创作的最佳时间是什么?

吕:一般晚上忙完所有的事情,专心致志投入创作的时间是9点左右,也不会太晚。

袁:谈谈您最为得意的一件事(可以不关乎书法篆刻)。

吕:有两件事在我艺术道路上最得意和记忆深刻,一件事是1984年我参加上海“速达杯”篆刻大奖赛,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当时的稀罕物——一台电冰箱,当时跟我爱人俩人高兴了几个星期,这也是对我自己艺术爱好的肯定,记得当时那方“文采风流”(图26)印章我还珍藏着;还有一件事是我当年加入西泠印社,跟老师报喜几天后,老师通知我去他家,平时总要午睡的老师,却端坐沙发上。他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方印章,缓缓地递给我,对我说:“这30年来没给你刻过印,现在刻不好了,这方旧印给你留作纪念。”我接过印章百感交集,回想从艺道路上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是在老师的教导下取得。回家后细看印文“九七回归”,原来老师希望我把工作重心再放到篆刻上来,这不是老师寄予我的厚望么?印石虽小,老师的厚望我感觉到沉甸甸的,一直督促我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