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气质好,就是淡化了红尘味

 哑斋火土 2019-10-10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鲁迅《世故三昧》

有的人气质好,不是生活没有烦恼,而是将一地鸡毛的苟且,压缩在可控的范围内,不困于内心,不显于人前,不会扰了日常的美好。

长此以往的沉淀、升华,一切皆可举重若轻,这种淡化的红尘味,让人清新脱俗,没有油腻感,反而有几分仙气,这份飘逸,很稀有、很夺人。

宋代禅宗大师靖居和尚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只有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

出走半生,归来之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

周国平说:“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宋哲宗元符二年,苏轼由惠州再贬海南,此时他已64岁,病魔缠身,在“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中,他写下这样的诗: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哪知是酒红。

一个人未经世故,容易在逆境中沉沦,也容易苛以待人,而饱经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见过生活凌厉,依然内心向暖。

苏轼深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道理,将人生中的不如意,付之一笑,更显得曲折幽凄,豁达风趣。

真正的人生,不是为了走向复杂,而是为了抵达天真;不是为了逃离红尘,而是在心里修篱种菊。

知世故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用内心的广阔去淡化红尘味。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好好地去生活,用尽你的全力,去过好这一生。

愿你明白许多道理之后,仍能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愿你看透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末俗以繁华相尚

终觉冷淡处趣味弥长

惜吾不及古人

吾谁与玩此芳草

抱蒲堂主人

堂主微信号:bptzr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