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六壬之美

 邱至简 2019-10-10

勿释古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成型并不理想,可以说中国想弘扬的传统文化,目前只接触到了表皮,社会文化更是一种肤浅、走样、缺乏文化之本源神性灵性的文化,因此社会文化是一种低端、粗俗、做作的文化,与一个几千年文明古国的璀璨文化史及其本来面目极不相匹配。搞艺术的不从古典中获取真性灵,学易的人不研究古籍易理,学内修灵修功法的人不究古丹经,学太极拳的人不读古拳谱,那叫啥学习、修炼,只是做点皮毛功夫的样子而已。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读古文经典自然是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总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与观念去学古人,须用古人日用的文字文言文。现在国内恢复中国传统文化,不少曾经少有阅读古文者,在学习传统文化中必须得多多少少开始接触古人经典。然而,今天一些好译古之人也蜂拥而上,大量翻译、注解古文,并乐此不彼写书谋财,还引以为自豪。

表面上看,注释者把古文句译成现代白话文,有助于不熟悉古文的人理解古文句,可注释者真正是帮了倒忙。难道现代人要明白古人文句,非得需要人来解释、翻译吗?我的经验回答:绝对不是!为什么?注释翻译古文句,怂恿了读者贪便宜、不经思索地去获得古文的意思,跳跃、省去了读者理解文言文句的初识、习得转换,不利于文言的真正理解和提高,且注释者的翻译、解读,难其真也, 恃才妄释,往往偏离了古人本意。这些好译古之人在解读老子、庄子及易经的古籍文句时,更是因其自身经历和专业水平的欠缺,经常把古人的本意給翻译、注释错了。比如随便拿起一本现在人注释的《道德经》,就没有找不出理解与翻译存在根本性错误的版本!这是由于注释者不懂道学,没有易道及其术数的修炼、体悟,自然不能触及古人的本意。再拿我常读的易经类文言书籍来说,像世面上号称易学专家注解的《壬归》、《壬占汇选》、《御定六壬直指》,不但注释、翻译中有偏离古人原意和用意的地方,而且注释人还不时“抱怨”古人“没有说清楚”、“古人理解有误”、“令人十分费解”等,可实际上是注释人自己都没搞懂古人的意思!他们的注释、翻译,把活生生寓意深刻、韵味十足的古文,直接加工成了意思扭曲、干煸乏味的世俗垃圾文字。这些注释人所翻译的文字编成书,使短小精炼的古书徒长厚度,读起来累人已甚,全再无心情去品味中国古智慧的美感。


于是,我常奉劝习读古文者不要读现代好释古之人的注释、翻译的,他们会毁了你。古人出于对天地与人之间关系的高瞻视野,在纯自然与心灵、习性方面的悟性与理解高湛无比,他们所作的文章,内容贴切、丰富,文句是极其精炼、传神的,不像今人思想贫乏,追风飘摇无定见,语言低级而庸俗,废话连篇。特别是研究易道的古人,不对一事一物有居于自然法则和易理的透彻把握和实践,是不会放黄腔的。

那么,今之读古书者,既不能理解古文句,又不应当去读现代好事出书留名者的注释、翻译,又该如何明白古人说的话呢?

答案与方法都是—— 直接读古文言文。

这不是矛盾吗?!本来就不懂文言文,怎么还要直接读古文?

这就是中国现代教育给人造成的思维病毒和认知假象,觉得凡事要经历系统、章法和按部就班的知识学习,从来忽略人的灵性,以为一文一句不通不懂就非得翻译不可,如中国的外语教育教人应用外语,普遍效果极差就是一例。习读古文,原汁原味是关键!直接读古文言文与不能理解古文之间,不但不矛盾,非但不影响你的古文习读效果,还将径直把你带入古人传神的高境界。尽管刚开始你会有古文言文理解难度,然而你需要坚持,借助《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书籍,坚持阅读几个月,坚持一年两年乃至多年,你对古文言的习惯自然养成,文言阅读水平自然显现。难道原汁原味不美吗?难度直接与古人思想连接不好吗?难度即时与古人交心不妙吗?作为中国人,去理解自己祖先的文字,还是属于同类文字语系,并非一门外语,无非年代久远了些,一些文字的古今对应有变而已,句式表达方式有异而已。熟悉这些方式,无非假以时日,古文言的神韵、风格自然会传入你的心灵世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阅读古文言文,能领悟、掌握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认识自己祖宗的文字与寓意,还称得上弘扬传统文化吗?

研习易经、道学和一切古代技艺,不研读古籍,都没搞懂真正的易道境界,今日的井底之蛙能不号称大师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