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苏剑林 单位丨追一科技 研究方向丨NLP,神经网络 个人主页丨kexue.fm 今天我们继续来深挖 Keras,再次体验 Keras 那无与伦比的优雅设计。这一次我们的焦点是“重用”,主要是层与模型的重复使用。 所谓重用,一般就是奔着两个目标去:一是为了共享权重,也就是说要两个层不仅作用一样,还要共享权重,同步更新;二是避免重写代码,比如我们已经搭建好了一个模型,然后我们想拆解这个模型,构建一些子模型等。 基础事实上,Keras 已经为我们考虑好了很多,所以很多情况下,掌握好基本用法,就已经能满足我们很多需求了。 层的重用 层的重用是最简单的,将层初始化好,存起来,然后反复调用即可: x_in = Input(shape=(784,)) 要注意的是,必须先初始化好一个层,存为一个变量好再调用,才能保证重复调用的层是共享权重的。反之,如果是下述形式的代码,则是非共享权重的:
模型重用 Keras 的模型有着类似层的表现,在调用时可以用跟层一样的方式,比如: x_in = Input(shape=(784,)) 读过 Keras 源码的朋友就会明白,之所以可以将模型当层那样用,是因为 Model 本身就是继承 Layer 类来写的,所以模型自然也包含了层的一些相同特性。 模型克隆 模型克隆跟模型重用类似,只不过得到的新模型跟原模型不共享权重了,也就是说,仅仅保留完全一样的模型结构,两个模型之间的更新是独立的。Keras 提供了模型可用专用的函数,直接调用即可:
注意,clone_model 完全复制了原模型模型的结构,并重新构建了一个模型,但没有复制原模型的权重的值。也就是说,对于同样的输入,model1.predict 和 model2.predict 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要把权重也搬过来,需要手动 set_weights 一下: model2.set_weights(K.batch_get_value(model1.weights)) 进阶上述谈到的是原封不等的调用原来的层或模型,所以比较简单,Keras 都准备好了。下面介绍一些复杂一些的例子。 交叉引用 这里的交叉引用是指在定义一个新层的时候,沿用已有的某个层的权重,注意这个自定义层可能跟旧层的功能完全不一样,它们之间纯粹是共享了某个权重而已。比如,Bert 在训练 MLM 的时候,最后预测字词概率的全连接层,权重就是跟 Embedding 层共享的。 参考写法如下:
提取中间层 有时候我们需要从搭建好的模型中提取中间层的特征,并且构建一个新模型,在 Keras 中这同样是很简单的操作: from keras.applications.resnet50 import ResNet50 从中间拆开 最后,来到本文最有难度的地方了,我们要将模型从中间拆开,搞懂之后也可以实现往已有模型插入或替换新层的操作。这个需求看上去比较奇葩,但是还别说,stackoverflow 上面还有人提问过,说明这确实是有价值的。 https:///questions/49492255/how-to-replace-or-insert-intermediate-layer-in-keras-model 假设我们有一个现成的模型,它可以分解为: 那可能我们需要将 h2 替换成一个新的输入,然后接上后面的层,来构建一个新模型,即新模型的功能是: 如果是 Sequential 类模型,那比较简单,直接把 model.layers 都遍历一边,就可以构建新模型了:
但是,如果模型是比较复杂的结构,比如残差结构这种不是一条路走到底的,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事实上,这个需求本来没什么难度,该写的 Keras 本身已经写好了,只不过没有提供现成的接口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通过 model(x) 这样的代码调用已有模型的时候, 实际上 Keras 就相当于把这个已有的这个 model 从头到尾重新搭建了一遍,既然可以重建整个模型,那搭建“半个”模型原则上也是没有任技术难度的,只不过没有现成的接口。具体可以参考 Keras 源码的 keras/engine/network.py 的 run_internal_graph 函数: 完整重建一个模型的逻辑在 run_internal_graph 函数里边,并且可以看到它还不算简单,所以如无必要我们最好不要重写这个代码。但如果不重写这个代码,又想调用这个代码,实现从中间层拆解模型的功能,唯一的办法是“移花接木”了:通过修改已有模型的一些属性,欺骗一下 run_internal_graph 函数,使得它以为模型的输入层是中间层,而不是原始的输入层。有了这个思想,再认真读读 run_internal_graph 函数的代码,就不难得到下述参考代码: def get_outputs_of(model, start_tensors, input_layers=None): 用法:
代码有点长,但其实逻辑很简单,真正核心的代码只有三行: model.inputs = start_tensors 也就是覆盖模型的 model.inputs 和 model._input_layers 就可以实现欺骗模型从中间层开始构建的效果了,其余的多数是适配工作,不是技术上的,而 model._layers = layers 这一句是只保留了从中间层开始所用到的层,只是为了统计模型参数量的准确性,如果去掉这一部分,模型的参数量依然是原来整个 model 那么多。 小结Keras 是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深度学习框架,至少到目前为止,就模型代码的可读性而言,没有之一。可能读者会提到 PyTorch,诚然 PyTorch 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但就可读性而言,我认为是比不上 Keras 的。 在深究 Keras 的过程中,我不仅惊叹于 Keras 作者们的深厚而优雅的编程功底,甚至感觉自己的编程技能也提高了不少。不错,我的很多 Python 编程技巧,都是从读 Keras 源码中学习到的。 点击以下标题查看作者其他文章: #投 稿 通 道# 让你的论文被更多人看到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优质内容以更短路径到达读者群体,缩短读者寻找优质内容的成本呢?答案就是:你不认识的人。 总有一些你不认识的人,知道你想知道的东西。PaperWeekly 或许可以成为一座桥梁,促使不同背景、不同方向的学者和学术灵感相互碰撞,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 PaperWeekly 鼓励高校实验室或个人,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各类优质内容,可以是最新论文解读,也可以是学习心得或技术干货。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 来稿标准: · 稿件确系个人原创作品,来稿需注明作者个人信息(姓名+学校/工作单位+学历/职位+研究方向) · 如果文章并非首发,请在投稿时提醒并附上所有已发布链接 · PaperWeekly 默认每篇文章都是首发,均会添加“原创”标志 |
|
来自: LibraryPKU > 《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