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画库 | 曾杲:一位刀锋野狂的艺术家

 lj0279 2019-10-10

艺术简历

曾杲 ,生于1969年。西泠印社社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画师、四川省新联会书画院常务副院长,西蜀印社社长,《印·道》主编。

钟馗宝相镇宅赐福 尺寸 34cm X 34cm 材质 纸本水墨 2017年

从精神的维度看,曾杲实质上是符合现实主义的。其篆刻作品,气韵浩阔,刀锋野狂,字体取法秦汉碑帖,游走于篆书隶书之间,边款常有古宋体彰显,藏金石之犀利,透苍茫之独见,散漫里涵自由,无意中有严谨。他在雕刻中把精神的实质不自觉地融化到篆刻里,内心的自我观照在最后呈现的作品中被充分显现出来,契合无间,残缺完满。

白云千里万里2.7 X 2.7 X 2.6cm 纯银铸造 127.3g

曾杲,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员。

佛肖像2.7 X 2.7 X 1.9cm 纯银铸造 110.1g

认识曾杲,时间并不长。两三年前,成都浣花溪,一群艺术家雅集,其中就有曾杲。当时的他,圆脸,富态,朝气,身材胖乎乎的充满喜悦,我以为他只有三十八九岁。分别时,他送我一套由西泠印社出版装帧沉稳厚重的篆刻作品集《旧时月光》。这套书因为全部刊登的是他突破篆刻常规材质,采用纯银材质铸造而成的系列篆刻作品集,而令我倍感新奇,并成为这一两年来写作疲惫之余,时常会去翻阅品读的一套书。

何事秋风悲画扇3.2 X 2.5 X 3.6cm 纯银铸造 118.2g

两年后的前几日,在保利中心的风亭再见到他,人瘦了,却精神焕发,五官褪去圆润而立体起来,显得阳光俊朗,很有些帅哥的影子。他说自己近期一直坚持健身,一周两三次,人终于轻松起来。他送我一本由他撰写的新近出版的散文随笔《通往未来的列车》。封面由莫言先生题词,阿来、伍立扬先生作序。翻看阅读他文章里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文字,清新自然,况味天存,感觉眼前的曾杲带着精神的富足,活得充实而饱满。

将就  巴适得板1.4 X 1.4 X 1.6cm  2.7 X 2.7 X 2.9cm

纯银铸造 121.5g

曾杲历经岁月的艺术积淀,对艺术的判断力在其知解力与理性之间带着精神的自由与自我情感,赋予其作品苍劲圆转而不失英迈的独特个人符号。1904年,西泠印社在杭州创立,由浙派篆刻家王福庵、丁辅之、叶为铭、吴石潜四人在西泠桥畔创立,故取名“西泠印社”。一百多年来,西泠印社对考入的社员书法篆刻水平要求极高,至今仅有在世会员490人,成都仅仅只有五位,曾杲以篆刻艺术位列其中,可见其艺术水平如淮北春天树,诗书气自华。 

那些花儿2.7 X 2.7 X 2.8cm 纯银铸造 124.1g

曾杲的篆刻,乾坤内藏。

人生太短故事太长2.6 X 2.6 X 2.7cm 纯银铸造 120.2g

他的身上蕴藏深厚的文人气质,感性,散漫,随和,天趣。但是,一旦投入艺术创作就不可自拔。他有一方纯银印章,内容为:欢喜。两个字是白文篆刻,在朱色的底色上跳跃着中国篆刻的稳健却又充满自由。边款的“曾杲印造”,四个字深刻苍劲,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的另外一方纯银印章:万里桥西草堂。白文朱印,字体具有魏晋的高古苍茫,带着细细浅浅的痕迹,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印章:得意忘形。字体的排列在错落有致中充满散漫的无意,却在无意中,让人窥见其篆刻艺术的炉火纯青,以及严谨自我。作为中国一位优秀的篆刻家,曾杲透过岁月的磨砺,历经曲折坚守初心,即使终有不愿回望的烟水苍茫,但是对篆刻的痴情,早在孩提时代就于冥冥之中根植于他的骨髓,刻刀触石,微弄凉月。

视听之余且慢1.9 X 1.9 X 2.3cm 纯银铸造 60g

曾杲说,自己更愿意带着愉悦的心情来进行艺术创作。他的话简短透彻。他长期创作的时间很奇特,与常人不太一样,往往从午夜开始直到第二天凌晨的三、四点。月黑风高,万籁俱静,曾杲的思维才开始活跃,也是属于他进行深度思考以及创作的静谧时刻。篆书,隶书,古宋体,三维结构在他的脑海里如音乐般游走,他的精神归属于黑夜。他坦承艺术有阴柔与阳刚,传统与现代之分,但他只有在整个城市都熟睡之后,自身的艺术思考才刚刚苏醒。“每一个寂静之夜,我都期待自己能雕刻出一方方个性非凡的作品来。”人生往往给人们提供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即日常的世界,另一个则是艺术的世界。

贤者虚怀与竹同2.6 X 2.6 X 1.9cm 纯银铸造 111.1g

曾杲其实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但从哲学意义上来解读他的精神气象,他又是一位典型的浪漫主义者。童年的曾杲发现这两个世界是相互并存的,艺术世界被植入日常世界里,影响着他的视觉与灵魂。尽管因为年幼,在思维的领域里他还茫然懵懂,但物质的存在形式已经在他心底暗暗燃烧。云来去,数枝雪,每一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仿佛都在幼小时期就被淡淡的艺术况韵所笼罩,这是艺术的天赋,如荷叶上滚动的水珠,也如月亮爬上树梢,于静谧中悄然沁润入心;更是恍若某一种观念隐藏于事物中而暗藏玄机。

怡然自得

有的时候,读曾杲的篆刻,感觉他的篆刻作品充满叠峰起伏独特野狂的气息,这些气息究竟根源何处?曾杲出生于四川西昌。他出生的那个遥远年代,西昌还是一个隐匿于大山深处的僻静孤烟之地。他的父亲,因为爱情,放弃成都的工作,离开成都追随爱人下乡来到离西昌市区三十公里之外的一个小村庄——李家坎。1969年,曾杲就出生于这个叫做李家坎的地方。五六岁时,因为要上学,曾杲终于从李家坎回到成都,与爷爷住在老宅染靛街,就是成都今日的“万里桥”附近。

钟馗镇宅赐福尺寸 70cm X 34.5cm 材质 纸本水墨 2017年

曾杲的记忆里,爷爷逼着他每天放学后要写两篇毛笔字,只有写完了才能让他出去玩。尽管调皮捣蛋的曾杲时常坐不住,但是碍于爷爷的严厉管教,他不得不从。“七八岁时,我在我家附近看见一个人画画,他大我十岁,叫林茂森,我很好奇,也学他画画,发现人家画面最后有印章,我没有,于是我在爷爷的抽屉里乱翻,终于找出一方印章。”七八岁的曾杲,突然发现爷爷的抽屉里藏有一方印章,于是偷偷拿出来,用石头把刻在上面的字磨掉,然后自己再在上面刻字。曾杲刻了后磨掉,磨掉再刻,直到一枚长长的印章最后变得很短很短。“现在想起来,那一方印章应该是一方很有些年代的老印章,可惜被我毁掉了。”值得寻味的是,曾杲的爷爷看见印章被毁掉后,并未责怪曾杲,反而还亲自用锯片磨了一把刻刀送给曾杲,让曾杲继续篆刻。爷爷的这一举动,无疑给了童年时期的曾杲对金石篆刻的信心与后来痴迷。因而从九岁开始,曾杲就开始刻章,乱刻,没有章法,自己琢磨,刻完自己留着。这样刻到初中二年级大约13岁的时候,曾杲决定给《成都环卫报》投稿。他把自己刻的一方印章邮寄到报社,居然刊登了。没有多久,曾杲收到人生里的第一笔稿费:两元人民币。乐滋滋的曾杲揣着两元稿费立刻去书店买了人生的第一本印谱《赵之谦印谱》。“我至今记得,印谱花了一元四毛钱,从此,为了赚取稿费,我开始到处投稿,陆续收到稿费四元、八元不等,我的学生时代就靠投稿印章赚取稿费过日子。”

坐观众妙2.6 X 2.6 X 2.8cm 纯银铸造 119.4g

17岁时,曾杲拜师西师中文系教授徐无闻先生为师,系统研习篆刻与书法。因为徐无闻教授身在重庆教书,于是他对曾杲说:“除了寒暑假,我平时少有回到成都,你刻了章,就拿给我爸爸看吧,让他给你指点。”于是,每次曾杲刻完印章后,就跑去拿给徐无闻的父亲徐益生老先生指教。徐益生老先生是从民国时期走过来的一位老篆刻家。两位先生给予曾杲的篆刻指教,让曾杲终身受益,至今难忘。“我从小一直生活在万里桥附近,这是一座古桥,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名臣费出使东吴。后来我家从染靛街搬到玉林时,著名画家苏国超先生就住在我家的对面,著名画家赵蕴玉先生也住在我家附近,所以我经常去赵蕴玉老师家,看他画画,他曾经还亲自写了一封推介信,让我去拜见一位篆刻家,但那时候,我年轻,耍心大,没去。”但是,曾杲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位艺术家,尽管在当时这个梦想在他看来遥不可及,他的本真缱绻于他的勤奋与坚持中。有一次,西安举办于右任书法篆刻大赛,十八岁的曾杲前往参赛。当时的评委都是中国泰斗级的人物,但是,十八岁的曾杲凭借自己独特的篆刻艺术,荣获全国银奖。“我因为当时刻错了一个字,错失金奖,非常遗憾。”这是曾杲第一次出川领奖,“我记得奖金是三百元,交税六十元,剩下240元。” 曾杲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写论文,十八岁时,他发表在《中国书画报》的一篇论文《谈当代篆刻艺术的破损》,在当时篆刻界引起很大反响。2012年,曾杲考西泠印社差三票落选。2014年,曾杲最终以杰出的篆刻艺术成就加入闻名中外的西泠印社,成为中国著名的金石篆刻家队伍中的一员。

一日看尽长安花2.3 X 2.3 X 2.5cm 纯银铸造 85.1g

 “我始终不喜欢平淡,如果眼前一方章,一方工稳,一方新意,我一定选择有新意的那方。”他在篆刻上的基本认知与经验在两个共识层面上相融,他对中国金石篆刻艺术的深层认知则归于一种时间结构。他在探索与思考中不断转换,既紧密相连,又包涵对一般化的克服与突破。“破损”,在曾杲的眼里,是一种残缺美,他个人并不欣赏那种十全十美规整、工稳的刻法。“早期的我,在篆刻中,也追求工稳规整之美,但我发现,如果篆刻中有一点自然而然的变化,有一点破损感,这枚印章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视觉感。” 他始终注重视觉感染力,在篆刻中,他排列篆字,却又制造矛盾,解决矛盾。“在创作上,我喜欢否定,有时候,全盘否定,会让我在构成上能够刻出更好的印章。” 对艺术的反思与突破,是曾杲永不停息追求的目标。

生活在别处2.4 X 2.4 X 2.5cm 纯银铸造 95.2g

 “一个人,不管如何变,但精神是不变的。”曾杲的兴趣很广泛,除了篆刻、绘画、写作,他还涉猎收藏、摄影、旅行、健身等等。很有趣的是,他还戏谑地自嘲:“我也喜欢打麻将,很多人称呼我是西泠第一麻将。” 曾杲的篆刻,从早期的工稳走向近期的自在狂放,从规整走向野逸,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实,他看似散淡随意的性格,实则为人处世踏实严谨,细腻而温暖。曾杲目前被誉为篆刻界的“快刀手”。但是他强调自己其实在拿刀之前,脑海里已经有了思考与布局。他熟知所有石头的密度与特质,这样,刀刻在石头上,用多大的力量他都有把握与分寸。他的敏感与过人之处还在于,如果走过一条街,他会把所有目光扫过的招牌都过滤后在脑海里组成印章。他喜欢用古宋体来刻边款,单刀古宋体边款就是他在篆刻艺术上独特的创新。现在的曾杲,喜欢将石头拿在手上刻。手的灵活,触摸,是不断注入到每一刀的情感释放。他更喜欢在深夜静静读书,读余华的书,读钱钟书的书,读贾平凹、陈忠实。“有一次,读鲁迅的书,我从此爱上了鲁迅的文集。”曾杲言:“有些树,有分叉,无论主干还是枝干,但是并不影响它的生长高度。我更愿意自己有一种高度,即使没有生长在主干上,但也要具有独特的味道。”

编辑:魏文红

校对:魏文红

责编:杜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