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初,各镇节度使相继入京朝觐。隐帝刘承祐趁此良机,将各大战区首脑对调,以防节度使长期屯驻,同地方势力相结合,尾大不掉。 五代间藩镇换防,自来凶险无比。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后唐闵帝改凤翔节度使李从珂为河东节度使,李从珂举兵向阙,闵帝惨遭鸩杀;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后唐末帝调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转任天平军节度使,石敬瑭借兵契丹,末帝自焚殉国。 刚过完20岁生日的刘承祐一口气调动了十多位节度使,除了守卫边疆的几位没动,其余各镇都换了新面孔,居然没有掀起一丝波澜。 唐末纷扰至今,已近百年。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分久必合,人心厌乱。 加上三年前异族入主中原,逼得一向跋扈自雄的武将们大多摒弃了割据执念,而杜重威、李守贞等真正桀骜难驯的主儿都被清除。因此,调动完毕,河清海晏,君臣和乐! 讲真,乱世至此,完全可能划上句号。“五代”称 “三代”即可,若“后汉”国祚绵长,也不用冠以“后”字。为了区别刘邦建都于长安的西汉和刘秀建都于洛阳的东汉,首都定于神州中部汴梁的“后汉”理应被命名为“中汉”。 三藩渐平,契丹已撤,内乱外患齐齐消解后,必是盛世!?可惜,危机一过,后汉也和契丹一样,闹起了“家务事”。 上年契丹入寇,横行河北,各大战区无暇他顾,只能婴城自保。为了整饬边备,增强国防,刘承祐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 有大臣倡言,请新加冕的“战神”郭威出京,坐镇邺都(河北大名),统筹沿边诸镇防务。 这一条,君臣均无异议。后晋抵御契丹入侵,前期靠少帝石重贵御驾亲征,后期组建北面行营应战,都是为统一事权,避免各自为战。郭威前出到邺都,也便于及时响应边境警情,临机处置。 和前两次率军出征不同,郭威这次要长期在外留滞。司空(三公之一)苏逢吉指出,郭威的枢密使(副宰相兼国防部长)一职必须解除。因为自创制枢密使职务以来,从未有官员出镇地方后继续兼任枢密使的。例如,后唐明宗朝的枢密使安重诲和后晋高祖朝的枢密使桑维翰调任外藩后都罢去了枢密使衔。 侍中、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宰相、近卫军总司令)史宏肇却认为,前事不同今日,郭威并非调职,而是以枢密之重出京督师。假如不带使衔,只不过朝廷在邺都增添了一名防守将领而已。怎能使各节度使畏服,号令如何统一,遇到紧急军情岂可便宜行事? 苏逢吉分辨说:“天子设官,以内制外为顺!枢密使远赴邺都,以外制内,恐怕行不通吧!” 双方各执一词,激辩不休。刘承祐权衡再三,还是采纳了史宏肇的意见,任命郭威以枢密使兼任邺都留守(行政长官兼卫戍司令)、天雄军节度使。黄河以北所有的军事调动、人事任免、物资供应都由郭威先行处理,事后再申报朝廷。 第二天下朝后,朝廷贵官齐聚司徒(三公之一)窦贞固的府邸,为郭威饯行。 大家正在欢饮,史宏肇举着个特大号酒杯走到郭威席前,大声说:“昨个早上,有人同我争得不知道多厉害了!今天老弟一定要和我干了这杯!” 意思很明显,苏逢吉不是好人。郭老弟,你要不是得亏我,枢密使这个位子就保不住了! 一旁的右仆射兼枢密使杨邠(杨邠任相后,保留枢密使职务,郭威由枢密副使升任枢密使)瞧出史宏肇已有了几分酒意,怕影响班子团结,赶紧拉着苏逢吉一起端起酒杯,分说道:“咱们都是一心为公,观点有别,不影响兄弟感情,老史你不要介意!” 史宏肇见同是武人出身的杨邠打圆场,不便拂他的面子,郭威自然是“好酒啊好酒哈哈哈”。于是,四位帝国要员各怀心思,同饮了一杯。(待续) 参考书目: 叶隆礼《契丹国志》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