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

 百科知识博览 2019-10-11


每一个巨大成功背后,都有痛苦的挣扎,1643年是满清很多人痛苦的一年。

1643年,满清即将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的前一年。英明神武的皇太极同志却意外去逝了,没有任何遗旨。一时间,巨大的阴影笼罩着白山黑水的大地之上。

这位满清基业的奠基人确定了如下三大块。

1、皇太极对于八旗的改革,发挥八旗的军民全作效能,融合满汉族群,确立八旗教育、生产的制度性变革。

2、初步树立了中央集权制,以内阁统摄多尔衮领六部处理国家事务。

3、保留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基础已打好,只就等下一步入主中原了。此时的驾崩,让整个满清国家机器陷入了巨大的纷争。

此时,是向上的腾飞,还是向下的沉沦?

历史在这里打下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

多尔衮的画像

前车之鉴——北方政权的制度缺陷

与汉政权儒家的皇嫡长子继承制不一样,少数民族政权的继承这一块总是有制度缺陷。

金朝一样,金太祖完顔阿骨打一死,继位的金太宗是他弟弟完顔吴乞买,可金太宗死后,金太宗的后继之君却又是完顔阿骨打的儿子金熙宗,转来转云,结果国势日衰,只得与宋室和议。

蒙古人也是如此,容阔台之子贵由汗死后,开始闹,转到了拖雷系的蒙哥汗,蒙哥汗一死,又开始争,最后由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打了二年仗才分出胜负,蒙古帝国从此分裂。

北方政权经常为了皇帝继承一事上杀得血流成河,腥膻无际,四分五裂。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局势就是这么个局势。

现在建州的形式是这样的。中央集权思想下,已倾向于汉人的皇子传承帝位的影响。大清在组织结构、施政程序、政策法令、思想观念上已经明显地汉化了。同时建州又保留着原有的议政王大臣制度。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

八旗

双雄争霸的局面对峙

但努尔哈赤一直传承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却是确立这件大事的惯列安排。现在存在两派势力对峙。

1、多尔衮的实力派。皇太极的弟弟,和硕睿亲王,征朝鲜,平蒙古、三征明朝,献传国玉玺,请皇太极称帝,几乎全由多尔衮一手操办,功勋卓著、雄才大略。。

1)多尔衮作为最重要的亲王,统摄六部,这是深孚众望的。

又是正白、镶白旗旗主,有郡王阿达礼、阿济格、多铎、贝子硕讬等功勋亲贵支持。

2)多尔衮统辖多年,正黄旗、正红旗、正蓝旗也多有亲贵大臣拥护。

3) 多尔衮统辖六部多年,与众汉大臣关系良好,行政能力突出。

4)多尔衮确实在能力与威望上比之皇长子豪格高出甚多。

2、拥皇派的实力,底蕴深厚。

1)皇太极的正黄、镶黄两旗,众多实权人物,如索尼、鳌拜等实力派人物,坚决拥护皇太极皇子继位。

2)大贝勒豪格掌控正蓝旗,豪格为长子自然有部分法定继承权;

3)皇太极时期确立了汉八旗,汉八旗全部属于皇帝直属力量,也是偏向于皇子继位的。

3、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正红旗、镶红旗代善虽倾向于立皇子,但没有明确表示,他们却都是实力派。

这部分实力却极其重要,则他们是双方必须争取的力量,他们在中间则和解的可能性大,而他们偏执于一方,则可能分裂的可能性大。

论能力,多尔衮德高望重,论正统,豪格高出一筹。论实力,难分高下。可是要两边打起来,那可就是清朝的命运都会打没。

满州最生死攸关的时刻来了。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

会议前气氛紧张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储,在皇太极继努尔哈赤位时,已经有过先例。所以此次也仍交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八旗各亲贵召开之前,因两黄旗重臣索尼、鳌拜、图尔格、图赖、锡翰、巩阿岱不能参加会议。

为了表达两黄旗人民对于先帝厚泽深恩的情意与民意,两黄旗在索尼、鳌拜等人带领下把整个皇城都包围了起来。

在开会之前,索尼、鳌拜等又拔剑到会议厅东庑殿大门前,进行了拔剑示威,高喊口号“若不能拥立皇子,我等将追随先帝于九泉”。

所以,一开会,代善作为长子发言,“立肃王(豪格)为帝”,豪格开心了。

多铎、阿济格是战场上爬出来的,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多铎:“不可,无论才德,都应立睿亲王(多尔衮)”

代善好言说道:“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多铎咄咄逼人:“豪格出身低微,才具平庸,岂可当此大任”

代善、豪格不说话了,济尔哈朗也不说话。

多尔衮很想说又不知怎么说,总不能自已说自已想称帝吧,又总不能让豪格称帝吧。

多铎,看多尔衮不表态,又加了一句“睿亲王不想坐,那我多铎坐,我也是在先祖(努尔哈赤)诏书里有名字的”

这一下,大家都怒目相向了。

窗外又传来两黄旗索尼等人的示威声。东庑殿内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与会者个个屏息沉思,寻找解决办法。

王大臣会议定最大和解公约数

多尔衮明白皇帝要当的话,必然会杀个你死我活。在一旁深思了良久。

现在找到说话的机会,领导说话,这个时候就要先从教训自已人开始。

多尔衮喝斥多铎:“此处岂容你胡说”。

你资历即浅,年少无知,当着诸位皇亲勋贵,岂容尔放肆!

多尔衮看到济尔哈朗、代善表情缓和了许多,多铎看看知趣的不说话。

就把自已的刚才构思方案拿出来(其实应该是很沉痛的拿出来),

“不过,多铎所说也不无理,豪格年轻,且出身低微,一则难以服众,二则对于有弊于大清之远略。

济尔哈朗、代善先听着,豪格看叔王如此说话,满脸不开心,但心想两黄旗在,也无所谓。

“历来子以母贵,拥立皇子。宜以皇九子为佳,福临出身高贵,且庄妃为蒙古王亲,更利国家睦邻“。

代善点头称是,豪格却大惊失色。

多尔衮继续说自已的方案,“只是皇子年幼,国事艰危,难堪重任,仍需王大臣辅助,才可为我建州建不世之业”。

济尔哈朗连忙点头,“睿亲王所言极是,主少国疑,历来为国之险事”

多尔衮一看济尔哈朗点头称是,马上抛出第二方案:“鄙人建议两位摄政王辅佑幼主,以效诸葛辅政之贤,各位可好?”

这一下,济尔哈朗就一口赞同,马上建议“睿亲王之意甚好,谋虑深远,本王深为赞同,以睿亲王摄政,必为我大清开伟业之举“

多尔衮一看这钓鱼还钓得不错,先把自已的摄政巩固了,马上谦虚起来。

“本王虽有心王事,但恐独木难支,不妥不妥“

这回代善赶紧出来表态了,刚才反对多尔衮几回了,其实自已与多尔衮关系也不错。

“本王也觉此意甚好,在坐之中唯有睿亲王雄才大略,此摄政王之位非睿亲王不可。郑亲王(济尔哈朗)劳苦功高,朝野共和,不妨也任摄政,可助摄政王一臂之力“

济尔哈朗为表谦逊,先推托一番再说“之后大臣凡事先向睿亲王上报,书名也以睿亲王为先,本王只做附议“

最后,由代善做了会议总结,皇九子福临承继大统,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为摄政王。

会议自此结束,多尔衮命范文程拟旨,召告两宫、八旗及天下。

多尔衮很痛苦,豪格也很痛苦。但两黄旗索尼、鳌拜等人也觉得满意,代善、济尔哈朗也满意。

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

紫禁城

最好的结果是会议妥协

满清从生死攸关之中,又恢复了生机勃勃的状态。

议政王大臣会议,这种会议制集中制民主,相对容易取得最大公约数的保障。既肯定了皇子继位,又稳住了多尔衮这位能力超强的战略家。

结果,而多尔衮通过此次会议获取了摄政王的权位,只有豪格是权力的失落者,但这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使得满清贵族答成了一次重要的共识,避免了一次内部的火拼。

以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等能力卓著者的摄政掌权,为之后图取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军入关,皇太极的制度基础与多尔衮的战略能力

1644年,李自成进京,明思宗煤山殉国。关内大乱,吴三桂请求满清出兵平乱。

此时,独揽大权的多尔衮马上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领十万大军至山海关,迫使吴三桂降清。山海关大战,一举奠定了大清三百年基业。

多尔衮进京,延续了皇太极的政策,并做得更有姿态。

第一步,为明思宗隆重发丧,以示友邦为明朝讨回公义之名。

第二步,严禁抢掠,停止剃发,免除明末额外税饷,稳定关内人心

第三步,明朝各官仍复原职,不予更动。使明朝官僚又旋即归复。

这一下,北京迅速从李自成的混乱状态下稳定下来。

多尔衮问鼎中原

进京后,多尔衮又与范文程商讨,范文程建议:立即入关建都,趁南方势力尚未形成之机,马上南下剿灭各势力,问鼎中原。

多尔衮一听“真伟业也”!

多尔衮当机立断,要求迁都北京。马上派人至关外通知皇室与亲贵,并调遣满汉蒙三旗所有军队至关内,以期图取中原。

但却遭到其弟阿济格、多铎等极力反对:“你不要总是听信汉臣的,我们刚得辽东时,没怎么杀戮汉人,结果我们满人好多都被辽民杀掉了。

所以现在应该趁着兵威,大肆屠戮,留下诸王来镇守北京,主力部队回到盛京,或退保山海关,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多尔衮则反驳阿济格:

“满汉之事,自有解法。

先帝曾有言,一旦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

况且现在人心未定,决不可即回关东,此时只可进取不可反顾,建万年不拔之业正其时也!”

见多尔衮决心如山,又有先帝遗命,众人再无言语,立即倾巢出动。

时局果不出多尔衮所料。

1644年9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到达北京,正式定都北京,一切制度仿制《大明律》。

当月即分兵三路攻打南明、大顺政权。

兵贵神速!

1645年6月,南明政权还没争论好当皇帝的事,就被清军击灭。

李自成大顺政权,兵败如山倒,没有一丝喘息的余地。于1645年5月败亡于湖北通山九宫山。

接下来,豪格进军四川,平定张献忠。

一年多时间,基本大局已定,满清的满蒙汉八旗三军,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奔向全国。

可以说是,二千多年里未有之局!

辽、宋、金、元都未曾做到的事情,元朝打南宋先后还用了47年。清朝却一年多就做到了。

其间可以看出,清廷正是因为有了多尔衮这个雄才大略的战略家,才能迅猛成就大业。

多尔衮的皇帝梦却痛苦的泡汤了

但中国腹地辽阔,地势复杂,人口众多,当八旗入主中原,其二十多万人,如汪洋之一粟。

必须,统一中原是一个长远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虽大局初定,但同志仍须努力。

所以,多尔衮的皇帝梦已越来越远。

虽然,随着多尔衮实力直线上升,先后将济尔哈朗贬斥,害死豪格。此时的多尔衮,在朝中确实一股独大!

然而天下,早已不止是八旗之争。入主中原后,就开始交织着满汉新矛盾、反清新势力、新汉臣人心不稳等因素也摆在眼前。

而且两黄旗势力犹在,济尔哈朗的正蓝旗犹在,吴三桂三军居心不甘,南明势力此起彼伏。在原有势力上,中原的汉臣、汉旗的比例占了一定的话语权,面对庞大儒家思想占主导的汉人。

此时称帝,在国家层面属于篡权谋逆。名不正言不顺,将必然导致国家大乱。

多尔衮毕竟不是洪秀全、杨秀清那种基层混混。而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在满清做出如此大业绩情况下,也不想让自已的宏图伟业崩于一溃。

这个时期的多尔衮虽然一而再,再而三的索要名誉,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甚至于皇帝发布命令的皇帝玺印,也拿到自已家里。

但这些,所谓的逾制,也只是这种痛苦的选择中,让自已过一把权瘾。

然而,多尔衮的心中隐痛,却是满清的巨大成功!

历史的嘅叹

此时,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南明政权。敌人打到眼前来了,还在争谁来当皇帝。后来的永历帝虽立,象郑成功一样地方势力还是拒不听令,各干各的。

全如一盘散沙,不灭反而没有天理。这中间有何其大的反差与慨叹!

有人说,多尔衮为何没有当上皇帝?其实下一句就是,满清为何能够一统中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