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高山仙人掌 2019-10-11

2019\10\10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 古诗词赏析

初到黄州

宋·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七律《初到黄州》,根据题目我们可知,是苏轼初贬黄州之作,表现了其豁达乐观的人生心态。苏轼之所以被贬黄州,当然是因为“乌台诗案”。每当提到苏轼,“乌台诗案”都是永远无法绕过的一道坎,而且我们在多篇赏析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乌台诗案”,但是“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从词义上来看,“乌台诗案”,“乌台”就是指御史台,御史台和后来的督察院一样,大概都相当于今天的纪委监察部门。为什么叫御史台“乌台”呢?因为御史台院里多种柏树,而柏树上有乌鸦栖息,故称。苏轼的这桩案子就跟他的诗文有关。

元丰二年,苏轼由徐州升任至湖州,按惯例,他写了一篇谢表,叫做《湖州谢上表》。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其实这句话很好理解,大概是谦虚说自己愚钝、德才疏浅等等。但是,大家注意了,这里有几个词需要格外留意,一个是“新进”,一个是“生事”。这个时候的皇帝是谁呢?对,就是那个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宋神宗。当时保守和变法两派斗争得非常厉害,我们都知道,保守派的领袖是司马光,变法派的领袖是王安石。司马光曾公开称王安石变法是“生事”,对此,王安石还写了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来反驳。“生事”成了保守派攻击变法派的专用词。不仅如此,我们也知道,苏轼本身也反对变法,他曾经给神宗皇帝上书,写了一篇《上神宗皇帝》,说王安石“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近来朴拙之人愈少,而巧进之士益多”。宋神宗那可是全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在谢表书里用出了这样敏感的词,到底是不是他的原意,我们暂不说。单就从影响来说,那确实是非常不好的,苏轼可是当时的“名士”,如果事情传出去,对原本就步履维艰的变法大大不利。而且在新旧两派斗得这么厉害的节骨眼上,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对方的攻击。

恰巧这时苏轼出版了自己的一部文集,更是给了留下了把柄人。御史台有个叫舒亶的,花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来研究这部文集,挑出了几首诗,并与新法一一对应,终于有了重大发现,原来这个苏轼,果然是包藏祸心,反对新法,讽刺圣上。于是弹劾苏轼,呈于神宗。都有哪些诗呢?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讥讽青苗法;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讥讽新法数例;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讥讽农田水利法;

“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讥讽市易法……

苏轼写这些诗,本来是诉百姓之苦,但是还别说,真能跟新法一条条都对上,也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随即,国子监博士李宜之和御史中丞李定同时上奏弹劾苏轼,说苏轼沽名钓誉,讥讽新法,藐视圣上,应该斩首示众。神宗看了这些奏章,说得有凭有据,本来新法推行就很困难,窝了一肚子气,偏偏苏轼又往枪眼上撞,就要拿苏轼。

亏得苏轼平常人脉不错,有个驸马叫王诜,立即偷偷给正在南京当差的苏辙传信,苏辙又赶紧派人报信给苏轼。所以,神宗派的人还没到,苏轼就知道要有人来抓自己了。等上面的人到了,苏轼吓得不敢出来。最后得知,神宗派发的公文是诗文诽谤、传京待命时,只得跟着上路。路上经过太湖、长江之时,苏轼打算跳水自尽,但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罪名,又怕连累亲朋好友,只能忍下,另一面,家里忙着销毁自己的诗信和文件。

到京之后,苏轼就被关押在御史台,御史官每天每夜不停地审查拷问,儿子苏迈每天给他送饭送菜。由于不知外界情况,苏轼和苏迈暗中约好,每天只送普通的饭菜,如果判下来是死罪,就送鱼肉。恰有一天,苏迈钱财用尽,出去筹借,让一个亲友代去送饭,又忘了说约定之事,亲友糊里糊涂地就送了一条鱼。苏轼见着鱼肉,大吃一惊,随即黯然神伤,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写下了两首绝命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给苏辙的一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审判如何呢?面对御史们的弹劾审问,耿直的苏轼一一承认,说诗句确实讽刺了青苗法和盐法,但都是就事论事。御史中丞李定向神宗汇报结果,神宗大怒,本着对苏轼的偏爱和人品的信任,神宗怕苏轼是受了刑或者替朋友揽罪才服罪的。于是问李定是不是用了刑,李定故意说,苏轼是名士,不敢用刑,怕人说闲话。神宗更加生气,责李定一定要把背后的人全查出来。苏轼背后能有哪些人呢?无非就是几个写诗唱和的好友。御史又查了他往来的书信和唱和的诗文,苏轼本来就不喜欢官场上的势力小人,写了很多讥讽他们的诗信,这就更加激怒了新旧两派很多人,更多的人要致他于死地。因为此事,受到连累的达几十人之多。

最后定罪之时,很多人向苏轼求情,比如曹太后,不顾当时身患重病,拿宋仁宗的话劝诫神宗,说: “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

宰相吴充也进言说:“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

就连被苏轼多次讥讽的当时已经罢相的王安石都出来劝谏,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此外,苏辙愿意贬为庶人为兄长赎罪,遭到降职。驸马王诜因为偷偷报信被削去一切官爵,王巩(北宋著名诗人、画家)也被发配。平素和苏轼唱和的那些个人,鲜有替苏轼说情的;反而为其求情者变法派的居多。由此人心可见一般。

最终,苏轼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但无任何实质权利,也不能离开黄州。

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

简单说一下这首诗吧。了解了苏轼被贬黄州的背景,我们再读这首诗,才更能体会到苏轼那种来源于骨子里的乐天精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苏轼好吃,尤其爱吃猪肉,这是人尽皆知,还发明了一种自己的吃法,后世美其名曰“东坡肉”。他自嘲道:如今老了事业不行了,只能满足满足这张嘴巴了。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长江里的肥鱼,山上的竹笋,都是苏轼爱吃的美味。有读者要说了,苏轼不是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吗?别忘了,苏轼还写过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逐客”,作者自称,也就是贬谪之人,“员外置”,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个编外人员。“水曹郎”,一个水部官名,唐朝的张水部张籍也是。这两句是说自己如今的卑微身份。“不妨”“例作”,表现出了内心的豁达与随意。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只惭”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些许的失落,如今已对国家无益了,只能白白地吃喝浪费国家的钱财,豁达之中带有一丝的悲哀,一丝的遗憾。

“乌台诗案”算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此后,苏轼的性情为之一变,作品也更加精粹天成,很多传世名作,即诞生于这个时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