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偏安皇帝赵构的《章草洛神赋》卷

 罗宋汤的味道 2019-10-11

作者:冯海啸(博物馆有得聊资深文化艺术讲师)

宋高宗赵构书写的《章草洛神赋》卷是非常精湛的作品。所谓章草,就是对隶书的草写,每个字都是草书,字与字不相连。章草是“今草”的前身。

偏安皇帝赵构的《章草洛神赋》卷
偏安皇帝赵构的《章草洛神赋》卷
偏安皇帝赵构的《章草洛神赋》卷

草洛神赋(局部) (宋)赵构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洛神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曹魏时候的才子曹植,他在这篇文章里记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黄初三年,曹植从京师洛阳朝觐回来的途中,路过洛水之滨,奇迹出现了:一个风姿卓越的女神站立在对面的山崖上。这使作者惊愕万分。作者猜测:这个女神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两人一见倾心,曹植仪表堂堂,洛神又有美丽的容貌、得体的举止、天人的气质,二人相会、交谈。但天色渐晚,女神要回水府,曹植依依不舍……这一段人神相爱的情感虽然最后没有结果,却是那样哀婉动人。曹植以优美的笔调,和骈散结合的语句写出的这篇《洛神赋》,后来被昭明太子萧统收入他编纂的《昭明文选》,从此脍炙人口。

偏安皇帝赵构的《章草洛神赋》卷

北宋 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中的洛神是以三国时候的美女甄氏为原型的。甄氏具体叫什么名字历史上没有记载。甄氏是中山无极人,她的父亲甄逸曾经作过上蔡地区的行政长官上蔡令。建安年间,甄逸把女儿嫁给了袁绍的儿子袁熙。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氏就留在袁熙的家中侍奉婆婆。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冀州邺城被曹操攻破,甄氏被曹操之子曹丕娶为妻子,也就是后来的文昭皇后。这个时候年轻的曹植也一直暗恋着甄氏。后来曹丕和甄氏感情不和,甄氏被赐死,死的时候很惨,以发掩面。曹植知道后非常痛心,但是他又不能直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就创作了这篇《感甄赋》,也称《洛神赋》寄托自己的爱慕之情。在这篇文章中,他把这位自己心目中的美女描写成洛水之神宓妃,实际上当时曹植才13岁。

在以往我们看过的展览中,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在2017年9月举办的《赵孟頫书画特展》,其中便有很赵孟頫书写的以《洛神赋》为题材的书法作品,还比如在辽宁省博物馆《中国画艺术展》中也有传为顾恺之画的《洛神赋图》卷。《洛神赋》题材很受后来人的欢迎,其实还不仅仅是这些,很多魏晋时期的典故。一直被后来的艺术家进行二度创作,成为他们书画创作的主题。比如传东晋顾恺之画过《洛神赋图》,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姜妙香二先生还编演了京剧《洛神》,也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

偏安皇帝赵构的《章草洛神赋》卷

50年代梅兰芳先生出演京剧电影《洛神》的剧照

赵构书写的《章草洛神赋》很精彩,虽然字与字之间不连,但是草法严谨,而且又各自成形,圆润浑厚,书姿优美,这是他书法的特点,实际上还是出于二王。赵构练习书法非常勤奋,赵构自己曾经说,“余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意思是说,我50年间如果不是有特别大的事情妨碍我,每天我都要写书法,没有一天离开笔墨的,可见他书学之勤。赵构的艺术才能与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当然不能比,但是就这个勤奋劲儿让我们感到惊讶。他的书法成就也比较高,还影响了后来入仕元朝的大书画家赵孟頫。

赵构是南宋第一位皇帝,他曾经也想恢复失地,否则的话南宋的首都不会叫临安。临安,意指临时安定一下。就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时候,赵构还说“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从一个角度说,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书法。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政治和艺术之间,赵构还是很难摆平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专制社会,还能有什么事比力图收复失地更紧迫呢?

作为一国之君的赵构,抄写曹植的名篇《洛神赋》,我们又当如何看待呢?要说这个问题呢,我还要提到另一个展览,就是故宫博物院在今年四五月间举办的《予所收蓄 永存吾土——张伯驹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其间展出了传赵构书马和之画《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辽宁省博物馆还收藏有马和之画《诗经·唐风图》《诗经·陈风图》《诗经·周颂·清庙之什图》《诗经·鲁颂三篇图》。我们现在能够发现的类似的宋高宗抄写诗经文字,马和之画画的手卷,有多少呢?一共16种,22卷之多。这样的作品不一定完全是皇帝的亲笔所书,也有宫廷摹本,但是量这么大,我们可以把这些画作、书作和我们今天要讲的《章草洛神赋》综合起来看。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在两宋期间,南北政权割据、对峙,北方是金朝,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南方是南宋,农耕汉民族为主的政权。宋高宗在临安建立政权以后,除了政治上要声明自己的正统,同时在文化上,他也要和北方入侵的草原民族文化相抗衡,所以在宫廷内部就对像《诗经》、《洛神赋》这些汉民族的经典作品进行再度艺术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南方宫廷内部也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复兴。赵构抄录以《毛诗》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也是在宣示自己政权的正统,当然在帝王这样的文化举措下,就必然会出现很多的宫廷摹本以便于赏赐,形成一种文化氛围。

另外一点,自从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融合的局面出现以后,很多的艺术家都以魏晋题材作为艺术创作的母题,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以《洛神赋》题材、以陶渊明及陶诗为题材、以二王及《兰亭》为题材等等。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民国及至今天。

为什么人们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所创造出的文化如此热衷?其中呈现出怎样的创作现象?实际上,这种创作现象表明了:在魏晋这个大融合、大分裂的历史时代创造了中国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在这以前书法、文学、绘画、宗教等的成就都是“散点式”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的兴起使得这些汉民族的经典文化形成了一个初步的体系和构架,如:顾恺之提出的绘画理论;宗炳提出的艺术欣赏的理论;刘勰、钟嵘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文心雕龙》、《诗品》)等。再比如,在山水地理上的成就有郦道元《水经注》,在哲学上有魏晋玄学等。这个架构被后人所继承,尤其是在异族统治的时候,无论是在南北方政权割据的时候,还是到元朝汉族被彻底入侵、同化的时候,可以说这个“文化血脉”源远流长。使其长流不断的原因是与历朝帝王的提倡,以及文人的保持与传承有很大的关系。当然高宗赵构抄写《洛神赋》也起到了这个作用,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种文化基因被沉淀下来。

偏安皇帝赵构的《章草洛神赋》卷

卷尾的“德寿殿书”四字及“皇姊图书”印章

这幅作品的卷尾有赵构“德寿殿书”四字,并钤有元朝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皇姊图书”收藏印,说明了这件作品是赵构以后退居德寿殿作太上皇时书写,到元朝又经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