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陸豐地情|陸豐八景

 风吟楼 2019-10-11

陸豐八景

篇講述陸豐的八景,分別是:圖嶺斜暉、洛洲芳草、龍山煙樹、仙橋夜月、烏𡑒歸帆、法岫停雲、碣臺觀海、甲石吞潮。

1

圖嶺斜暉

tou5

niann2

sia5

hui1

嶺起平地中,橫亘面海,天然開邑治屏障。每當落暉返照,晚翠暄妍,含映亭亭,比朝霞更勝。石巖上鐫有「夕陽高臥」四字。在邑北七里。

——《陸豐縣誌·疆域誌·八景》

河圖嶺(ho5-thau5-niann2)

圖嶺即河圖嶺,又名河頭嶺,位於陸豐市東海鎮北部,深汕高速公路北側。據《陸豐縣誌·疆域誌·邑中諸山》載:「河頭嶺,一名河圖嶺,在邑北七里。邑北諸山由旗頭嶂發脈,或起或伏,絡繹不斷。惟離縣治十里皆平林坦地,至此突起峻嶺,爲邑屏障,若天然位置者。山下舊有曲水流觴臺,今廢。圖嶺斜暉爲八景之一。」

從龍山上望河圖嶺

(照片正中方向)

螺河在烏樹附近分出支流東河,向東受河圖嶺阻擋,進而環繞河圖嶺南下穿越陸豐市區(東海鎮)。筆者認爲,河頭嶺一名應由此而來,河圖嶺實爲雅化之名。

河圖嶺海拔雖然不高,但由於市區往北皆爲平地,到此處時獨坐一嶺,顯得尤爲突出。黃昏時分,夕陽斜照,別有一番美景。古人在山上刻有「夕陽高臥」四字。另據《陸豐縣誌·疆域誌·古蹟》記載:「曲水流觴臺,在河圖嶺,俯臨江邊。傳近山鄭姓創設者。山腰石壁鐫四大字曰『夕陽高臥』」。今天已經無法尋覓石刻和曲水流觴臺的蹤跡,留下的只有八景之首風雅之地其名。

2

洛洲芳草

lak4

tsiu1

huang1

tshau2

洲乃洛洲漲成,遠托圖嶺。春時新緑平鋪,錦茵一片,有滿目蘼蕪、草香晴蝶之趣。在邑西三里。

——《陸豐縣誌·疆域誌·八景》

洛洲埔(lak4-tsiu1-pou1)

洛洲,位於陸豐市東海鎮西部,即市區西郊,其所在村落的平坦土地稱為洛洲埔,螺河在其西部自北向南流過。行政區劃上屬陸豐市東海鎮炎龍村。

洛洲埔今貌

舊時洛洲埔為縣城西郊的田野荒地,每當春風吹拂之時,綠草平鋪、蝶舞花間,一片生機盎然。此等風景乃是近郊閒遊的好去處。

今天的洛洲埔已與往昔不同。隨著時代變化,西郊的平坦土地成了陸豐城市化進程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農田之間矗立起的高樓房宇越來越多,而「洛洲芳草」也難尋往日景象。

3

龍山煙樹

leng5

suann1

iang1

tshiu7

山爲邑治左翰,上建院宇,周回嘉樹羅植。在邑東二里。

——《陸豐縣誌·疆域誌·八景》

龍山(leng5-suann1)

龍山,全名金龍山,舊稱雞籠山,位於陸豐市東海鎮,處於市區中心。古早時候,與陸豐縣城(即東海滘寨城)隔東河相望。據《陸豐縣誌·疆域誌·邑中諸山》載:「金龍山,在邑東南二里,即俗名雞籠山,上建文昌官書院,遍山皆新植松柏。龍山煙樹爲八景之一。」

龍山

中學

坐落於龍山之陽的陸豐市龍山中學,前身系1742年設立的金龍書院,即龍山書院,迄今已有275年的歷史。校園內除書院舊址外,還有張威烈士紀念亭。

龍山上的鳳凰花、桃李園、山頂小徑和電視塔

位於市區中心的龍山,今名乃舊名「雞籠山」之雅化,在上個世紀文革期間,曾被更名作「紅山」。儘管只有幾十米的海拔,但仍舊是一塊難得的清靜之地。山上的龍山中學孕育著眾多學子;陸豐廣播電視塔佇立于山巔;東北側是厚葬了許多抗日烈士的陸豐烈士陵園。

舊時山上還沒有那麼多的建築,樹林密佈,時常有煙霞籠罩于山頂,美不勝收,此即「龍山煙樹」。至於煙是哪種煙,一說是自然形成的雲霧;一說是山下人家的炊煙。今天的龍山雖然看不到這種場景了,不過仍舊有其美麗獨特的一面。春季的木棉花和夏季的鳳凰花,在龍山隨處可見,將整片植被點綴得十分火紅。

4

仙橋夜月

siang1

kio5

ia7

gueh8

長虹飛臥,右障回瀾。風靜夜沉之際,水月空明。在邑南門外。

——《陸豐縣誌·疆域誌·八景》

迎仙橋(ging5-siang1-kio5)

仙橋即迎仙橋,位於陸豐市東海鎮,處於市中心,橫跨東河兩岸。據《陸豐縣誌·水利誌·橋樑》記載:「迎仙橋,邑南門外,當新舊兩墟間,長一十三洞,宋寶佑甲寅知縣肖泰夫建。康熙初年,為蘇逆焚毀,后總兵苗之秀修復。雍正四年,又被洪流沖壞,邑眾捐資修築,兩傍翼以石欄行者便之。」

最古老的橋之一

迎仙橋,陸豐

千年風雨的洗刷和人間戰火,迎仙橋已歷經多次損毀重建,直到上個世紀末至今,才有了今天的樣子。

橫跨東河的迎仙橋,自古以來就是連通南北兩岸新舊墟的交通要道,時至今日,它仍舊是人們出行經常經過的地方。橋北連接著迎仙街和北堤路,是舊墟所在;橋南連著這大街和南堤路,是新墟所在。

每當夜色降臨,一輪明月升起時,平靜的東河河面倒映著月光,波光粼粼,一派寧靜祥和的小鎮氣息迎面而來。而到了元宵和中秋等重大節日,迎仙橋更是張燈結彩,夜晚出來的民眾數不勝數,陸城熱情澎湃的一面就由此而體現。

5

烏𡑒歸帆

ou1

kham3

𡑒

kui1

phang5

𡑒爲海口,巨艦舴艋大小咸集,在邑南十里。

——《陸豐縣誌·疆域誌·八景》

烏𡑒(ou1-kham3)

烏𡑒位於陸豐市東海鎮南部濱海,屬陸豐市東海鎮烏坎村,是陸豐五大港口之一(其它四個分別是金廂、碣石、湖東和甲子)。烏𡑒是原來的寫法,後來轉寫作烏坎,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寫法,為了方便解釋讀音來源,本文以「烏𡑒」為準。

虎 頭

山 下

海 上

夕 陽

「烏𡑒」之𡑒讀kham3,海口之義,轉寫作「坎」應是民間俗用。這一地名轉寫在許多地方都有體現,如汕尾坎下城。

烏𡑒地處東河出海口附近,隔著一道狹窄的海港,對面便是虎頭山以及山下平坦長伸的虎舌灘。舊時海口在西面的上海仔附近,後來在烏𡑒南部的虎舌灘開出新的海口,而原先的海口已淤積為鹽堿地和沙灘。

烏𡑒港目前是國家二類口岸,在滿清時曾經是粵海關七大總口之一,因此往來貿易船隻較多。夕陽西下之時,歸帆點點,映襯著海面金黃色的波浪緩緩而來,「烏𡑒歸帆」即由此而來。今天的烏𡑒港也是陸豐本地有名的漁港。

6

法岫停雲

huap4

liu5

theng5

hung5

山頂多煙雲繚繞,並有石室,寬數丈。石上遺迹掌痕分明。在邑西十里。

——《陸豐縣誌·疆域誌·八景》

法留山(huap4-liu5-suann1)

法岫即法留山,位於陸豐市潭西鎮北部,國道324線北側。據《陸豐縣誌·疆域誌·邑中諸山》載:「法留山,在邑西二十里。高埒云表,巉石巖立,上有石室寬數丈。唐元和時僧大顛居之,前為放生池,宋邑人林雷煥建書院於上,今廢。山腰有石足蹟,長二尺許,掌痕分明。去山數里又有石矻立道旁,掌蹟長短如之,俗謂仙人踏石。山中舊有燈光寺,今圮。法岫停雲為八景之一。」

不同角度、天氣下的法留山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法留山是陸豐西部一座外形比較顯眼的山,如果是站在山的東邊看過去,輪廓會很明顯,好像整座山有很多缺口。筆者曾從長輩那裡聽過關於法留山的民間傳說:法留山在很早的時候比它旁邊的烏面嶺還要高,後來天上的神仙覺得不滿,於是踩了法留山三腳讓它變矮,於是就有了今天看起來像被踩過的樣子。這個傳說算是先人對法留山形狀的腦洞大開吧。

唐代元和年間的僧人大顛,曾在此路過并居住在山上的大顛巖,後來宋代本縣人林雷煥在山上建了法留山書院。據《陸豐縣誌·疆域誌·古蹟》載:「大顛巖,在法留山巔,有巖如屋,唐大顛常居之,有放生池。宋寶佑丁丑(注疑丁巳),邑人林雷煥建書院,刻石誌其事,今廢。」一年中經常能看到雲霧拂過山巔,「法岫停雲」由此而來。

7

碣臺觀海

kik4

thai5

kuang1

hai2

臺結山半,西連三臺,俯視蒼茫。在邑東五十里。

——《陸豐縣誌·疆域誌·八景》

福星塔(hok4-tshenn1-thah4)

碣臺一般認為是福星塔所在,位於陸豐市碣石鎮玄武山內,其旁邊有三臺石。塔始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

玄武山

陸豐享譽盛名的宗教場所

八景之一的「碣臺觀海」就位於玄武山內。

玄武山在碣石鎮內,是國家AAAA級景區,其主建築元山寺建於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明萬曆五年(1577年)擴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是粵東地區揚名海內外的名寺。

三臺石是三塊東西向的大石。據《陸豐縣誌·疆域誌·古蹟》載:「三臺石,在碣石衛。舊有讖云:『一拳打破三臺石,三歲孩兒也沒頭。』明提舉司王一權大書『三臺石』三字於上,厥後海寇破滅殺戮之慘,果與讖語符應云。」今天的三臺石與福星塔是重建的,其前身均毀於文革。舊時能在此處登高望海,不過現在已被碣石鱗次櫛比的高樓擋住視線,難以再望海。

8

甲石吞潮

kah4

tsioh8

thung1

tio5

石立港口,應六十甲子之數。每當潮水瀠洄,若吞若吐之勝。在邑東一百里。

——《陸豐縣誌·疆域誌·八景》

甲子石(kah4-tsi2-tsioh8)

甲石即甲子石,位於陸豐市甲子鎮甲子港港口。據《陸豐縣誌·疆域誌·古蹟》載:「甲子石,在甲子港口。參差巑列,點數六十,適符甲子之目,故名。」今已不復存。

甲子港

甲子舊名甲子門,因港口有甲子石六十塊,剛好合干支六十甲子,甲子之名由此而來。此地是瀛江入海口,臨近入海口的西面就是待渡山。相傳南宋末年,趙氏皇族曾逃至此駐扎,在海陸豐一帶留下了不少故事。

雖然甲子石已不在,但甲子門海湧波瀾壯闊的景色仍舊可以一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