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1992年的今天,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为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相关的知识而提出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发起。 如今在很多国家,心理健康的概念已经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在我国精神卫生对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很多人对精神疾病的印象仍然停留在电视剧中出现的“疯子”形象上,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有所顾忌,带着偏见的眼光看待。 这些都源自于对精神卫生领域相关知识的匮乏,事实上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很多人们的日常生活。 据统计,约有1亿中国人在遭受心理问题的折磨,其中有1600万人的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这些人中约有72.3%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出现抑郁、焦虑或其他心理问题。 很多时候,抑郁、焦虑或其他症状会被当成是患者性格的一部分,会被贴上软弱、脆弱、暴躁、叛逆等标签,从而导致患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干预,致使症状愈加严重。 泊恩小编在过去的文章中介绍过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希望能帮助您了解精神卫生相关信息。(更多治疗方法可见推荐阅读栏目) 今天,小编为您介绍3种在国外被大量科研成果和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精神科医生通常会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人症状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下推荐的几种治疗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仅供学习和参考。 如有需要请咨询精神科医生,与医生共同商量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01 循证心理实践中常见的三种疗法 循证心理治疗是指医生遵循最佳证据进行心理治疗。 它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症),寻找所有现存的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证据,按照具体的标准进行评价,找出其中最佳的治疗证据,再按照这一证据所规定的方案来进行心理治疗(杨文登,2012.08) 简单的说,循证心理治疗指的是医生遵循最佳证据进行心理治疗,它能为我们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最有效的建议。 认知行为疗法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认知行为治疗目前是有效并基于实证研究的治疗方式,它能有效干预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 它强调负面思维模式以及人们看待世界和自我时的产生的认知扭曲,可以帮助个体识别扭曲的、负面的思维模式,了解并纠正不合理的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并纠正这样的负面思维和非理性信念,如果能改变患者思考事情的方式,就能从而改变他们的情绪,缓解或消除症状和病因。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用于一对一治疗也可以用于群体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的受众范围很广,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 (Lynch, 2010)。 一些试验调查表明结合药物使用效果会很强,不过它作为独立治疗方式也有很好的疗效 (Tolin, 2010)。认知行为疗法也可以预防一些心理疾病的复发 (Tolin, 2010)。 正念认知疗法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正念是促进对内在体验的意识和注意的有效方式,以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看待自己内在体验的方法(Kabat-Zinn, 2003)。 正念教会患者放弃控制情绪体验或改变想法内容,患者需要学习如何注意自己产生的想法、情绪和感受,而不去评估它们的真实性、重要性或价值,不要尝试去逃避、回避,或者改变它们,可以帮助患者即使在焦虑状态下也能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 正念疗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即对注意力控制能力的发展和对自身内部经验的非批判性关注,特别适用于解决焦虑和抑郁问题。 正念引导使自身只去关注当前事件的发生,反复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感受上。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自身控制和维持注意力的能力也会得到加强,从而使患者可以从引起焦虑的情境中帮助自己走出困境(Lang, 2013)。 辩证行为疗法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辩证行为疗法可以帮助人们学习积极的应对方法。辩证行为疗法已被证明可用于治疗情绪障碍、自杀意念以及行为模式的改变,如自我伤害和药物滥用。 辩证行为疗法通常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和来访者最终将以与哲学辩证相当的方式平衡和综合问题假设和对立的过程,最后融合这些看法。 这种方法旨在通过了解导致来访者反应的触发因素,帮助来访者增加情绪和认知调节的能力,并帮助其评价其自身应用于事件、思想、感受和行为的应对技巧,以帮助来访者应对自身产生的不良反应。 「泊恩声明」 以上是3种常见治疗方法,能适用于一部分疾病,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