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僧写了两句诗,皇帝听到后对出后两句,竟成一首大气磅礴的名篇

 古稀老人赵 2019-10-11

有一种诗,说得好听点叫做“合诗”,说得不好听就是: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最后被别人拿去写完了。文坛有几次经典的合诗事件,让我们一一回顾一下。

当年朱元璋带着几个大臣微服出巡,吟了句“微微细雨洒斑竹,阵阵清风吹落花”后就卡壳了。幸好有个秀才路过接了句“独倚阑干闲眺望,乾坤都属帝王家”,为他成功解围,后来这个秀才自然是被封了官。

高僧写了两句诗,皇帝听到后对出后两句,竟成一首大气磅礴的名篇

明代大才子王阳明当年鄱阳湖边吟了句“安仁铺内倚阑干,遥望孤牛俯在山”后,也接不下去了,正好旁边花轿里有位新娘子听到了,帮他添了句“任是牧童鞭不起,田画荒尽至今闲”。王阳明是欣喜不已,亲赐嫁妆。

而本期这首合诗,则是由一位唐代高僧和一个皇帝合写。当年唐宣宗李忱在香严寺遁迹,与寺中的香严闲禅师为好友。一日禅师对李忱诉苦,说自己写了两句诗但是却对不出后句。于是李忱听完前两句后,随口便吟出了共14个字的后两句,4句诗合起来后竟成了一首大气磅礴的名篇,诗名《瀑布联句》。让我们来读读看:

高僧写了两句诗,皇帝听到后对出后两句,竟成一首大气磅礴的名篇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涛。

这是一首咏瀑布诗,前两句出自香严闲禅师之手。“千岩万壑不辞劳”写的是瀑布的源头,它本是千岩万壑中渗出的细流,但却积少成多,慢慢汇聚,到了崖前就形成了一条壮观的瀑布。第二句“远看方知出处高”是写瀑布之高。一般人只看见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却不曾细想它更高更远的源头,这是此诗别具一格之处。

高僧写了两句诗,皇帝听到后对出后两句,竟成一首大气磅礴的名篇

高僧用“不辞劳”将瀑布拟人化,称颂它的坚韧和顽强,也写出了成事往往要历经艰难险阻,树人则常常要千锤百炼的道理。

从前两句来看,高僧之句其实是写得不错的。那为什么他很难接出下句呢?原因就在于起句太高。不少名家写诗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最后往往写成了一首高起低落的“烂尾诗”。而李忱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便不再写瀑布的形,而是写它的归处,这就相当高明了。

高僧写了两句诗,皇帝听到后对出后两句,竟成一首大气磅礴的名篇

细流历经千辛万苦,汇聚成瀑布,它的志向绝不是在溪涧中,而是要涌入大海,化成滚滚波涛。在这两句中,李忱用“岂能”和“终归”来加强语气,再用“留”和“归”两个拟人化的动词,令全诗大气磅礴,意境全出。

高僧写了两句诗,皇帝听到后对出后两句,竟成一首大气磅礴的名篇

纵观这首名作,最高明的地方其实是在于前后的无缝连接。虽出自两人之手,但读来却并不觉得转接生硬。因为从诗意上来看,前两句写的是瀑布的来源和出处,后两句写的是瀑布的归处,浑然一体;而从意境上来看,起得高落得也不低,前后的格调都是颇有气势的。这就是此诗能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这次合诗大家觉得写得如何?欢迎讨论一、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