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佩戴的眼镜有颗螺丝掉了,便去之前购买的眼镜店去维修,到了却发现店门口写着硕大的”转让“二字。问了老板, 老板说这几年生意不景气,越来越差,准备关门结业了.看来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传统零售行业确实不景气了。以前俗称”三不倒“的店:药店、眼镜店、五金店,现在也没有以前那么风光了。 曾几何时,眼镜店一直以“高利润”“暴利”著称。据一位多年在眼镜店工作的老师傅透露,一般眼镜店的利润是300%,最高利润可达800%以上。一款普通的玻璃镜片,进价在10元钱以内,它的售价为15元-60元之间。而国产树脂片的进价一般为每副15元-20元,进口树脂片的最低进价为30元-80元,但通常要卖到60元-800元。而镜架的利润更高。在中国眼镜之乡丹阳,“记忆合金架”每副11元,“时尚合金架”每副16元。“板材架”每副16元,其中最贵的是纯钛制眼镜架,每副也只是60元。但一进销售门店,这些眼镜框架身价暴涨,翻了10倍,甚至50倍。 传统几十块成本的眼镜为什么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变成了几百甚至几千块的“天价”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信息不对称,行业高度不透明 大多数消费者对眼镜只有一个模糊的认知,对眼镜的质量和品牌不怎么了解,也不知道怎么去讨价还价,常常是店员推荐什么,他就买什么。而且现在一般眼镜店都是免费验光,消费者对什么瞳距,散光,屈光等专业术语也不是很懂,只能选择去相信验光师的专业性,而被动的去接受店员的推荐。就这一点来讲,产品本身的优劣和价格的关系,消费者是搞不清楚的,也就是信息不对称的。 第二,眼镜行业属于低频次消费品类,隐性成本高企 一般眼镜店都开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商业地带。这些地段都有一个特色,铺租贵。而相比其它店铺而言,眼镜店的人流量可谓“门可罗雀”。眼镜属于慢销品,一般消费者几年换一次眼镜,那商家肯定要一次性就把几年的钱赚到手。再者,消费者对于几年才更换一次的产品价格敏感度都很低,而且又是关于眼睛的重要物品,即使卖得再贵,咬咬牙也能接受。 而商家的隐性成本高企。根据公开数据,国内唯一的眼镜上市公司,”眼镜第一股“博士眼镜的公开财报显示:2018年博士眼镜的总体毛利率约为74.12% 。相当于卖1000元人民币的眼镜要成本才260元左右,加价率超过285%。 这么高的毛利润,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2018年博士眼镜在营收5.66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扣除所有费用成本后,净利润仅有0.59亿元,净利率仅为10.5%。而在其所有成本中,租金、工资、物业及水电的占比超过88%,可以说几乎覆盖了所有成本。 这样可以推测,眼镜行业过半的利润,都流向了地产物业。 电商的崛起,线上线下的结合,有望终结眼镜行业的”假性暴利“今年9月15日,小米眼镜开通了官方微博@小米眼镜。 此次开通 @小米眼镜 的官博,也被业界认为是将进军近视眼镜行业。对于这一消息,网友纷纷表示期待小米眼镜的低价能改变眼镜行业价格偏高的现状。目前推出一款防蓝光护目镜,度数介于50-1000之间,售价199元起,1000度内最高价格为619元。只需要提供眼睛的验光数据,价格也相对的亲民。 另外,随着三亿人都在用的电商平台某多的强势崛起,几十块甚至十多块钱能包邮的低价眼镜杀入市场。看着里面多达几十万的销量和好评,让人觉得眼镜不再是那么” 高不可攀“。 在人们对其产品普遍的山寨和水货的质疑声中,笔者也于前段时间,专门去网购体验了一把。在平台上购买了一副500度的防蓝光的近视眼镜,价格才28元。 在外观上和笔者在实体店买的500多块的眼镜也没多大差别,戴了几天后也没有任何不适感。 当然,购买之前也是要提供验光数据的。笔者是拿之前在眼镜店的验光数据购买的,建议大家还是尽量到专业的机构找验光师去验光,如眼科医院,正规眼镜店等。不然验光数据不准确,佩戴不合适的眼镜可能会给眼睛造成伤害。 现在也有很多眼镜企业如博士眼镜也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可以线下验光,线上购买 ,方便了消费者。
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高度快捷,信息不对称也渐渐成为历史。眼镜价格也越来越透明,而摆在消费者面前的,除了价格,还有专业的服务。而在解决了验光难这个长期桎梏眼镜电商发展的因素后,传统的眼镜行业或许会被颠覆。眼镜行业的暴利也会被终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