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言“明”句】王阳明:切忌轻自表暴,引惹外人辩论

 大成t1gnmm9n48 2019-10-11

曾经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天道》,商界鬼才丁元英,五台山论道智玄大师评价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不修佛道,却把人性参悟得很透彻,其中有一个片段非常很有意思。

 一天早晨,丁元英出门去吃早餐,走到一个卖混沌的摊子前,随手掏出钱,递给女摊主,吃完之后就准备起身离开,这时女摊主赶忙叫住:“哎,你的饭钱还没付呢?”,丁元英回头一看,脸上并没有什么表情,顿了一下,随后掏出了钱,再次给了那个女摊主,之后离开了。

 其实人生之苦恼,大抵都来自于这个“争”字上。为何要争?如何不争呢?

 为学之要,只在着实操存,密切体认,自己身心上理会。切忌轻自表暴,引惹外人辩论,枉费酬应,分却向里功夫。

——王阳明

 大意是:做学问的要点在于认真学习和实践,切实探求真知,追求切身的素养。切忌轻易炫耀自己的才华,招来外人的争辩,为酬接应付浪费时间,分散自己增进学养的精力。

 一个悟道的人能清醒地判断:什么是重要的或不重要的,什么是有价值的和没价值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有可能把握的和暂时不可能把握的,那都是客观存在的,你或者能看见,或者看不见,用不着争论,如果需要争论,只能说明双方都看不见。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因为各自的立场、身份、家庭背景以及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一件事情,各自的想法会不同,为人处世的方法也不同。这个时候,很容易因为观点不一致而发生争辩,无论你是出于好心想纠正对方的“错误”观点,还是只是受自己的表现欲所驱使,争辩都是一件伤感情的事情。

 在销售领域,有这样的观点:任何人都不愿意被说服,任何人都不愿意被征服。我们要做的一定是:让对方主动地接受。这才是上策,才是长久之道,否则你与客户关系早晚要破裂。不论对方聪明才智如何,你也不可能靠辩论改变任何人的想法。从争论中获胜的唯一秘诀就是避免争论。

 在与人意见不合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想想这样争辩是否有意义。通常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喜欢争论,这是因为他们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才敢相信自己很有本事、有学问,在争论中获胜是他们的获得肯定的一种重要方式。而王阳明深知争论毫无意义,所以他指导学生“切忌轻自表暴,引惹外人辩论。”

 一位西方的哲学家说:“我们不是看到事实,我们只是对看到的东西加以解释并称之为事实。”因为没有人看到事实,所以“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两个以上观点存在”。争论只是浪费时间,一个悟道的人,往往不屑于卷入无聊的争辩中,那只是徒增烦恼罢了。就如王阳明所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老子的《道德经》也提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其实很多时候往往是两个水平都不咋地的人在哪争论,争到最后发现,原来他们说的不是一个话题。真正的懂得人,根本不会跟你争得,因为他觉得真的没必要,浪费口舌罢了,他只是给你说理,你觉得有理了就接受,不接受也不去跟你争,让你自己慢慢悟。

 达摩祖师来到中原少林寺弘扬佛法的时候,一个僧人有些无礼的问道:“听说你精通佛法,那你知道人死了之后,去往哪里?”达摩祖师答道:“不知道”,和尚正想抓住机会取笑一番,达摩又说:“因为我还没有死呢”,说完径自走了,和尚想再去争论也没有机会。

 心体通透之人,往往不争,努力提升自己的维度,当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从二维升到三维,再升到四维,那你的认知眼界绝对是另一番光景,胸中有万物,万物同一体

图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