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与知青互助养老

 乐康居 2019-10-12

简介

张承永

天津知青之家创始人

2015爱故乡年度人物

张承永,天津人,曾经有9年的知青生涯,2001年内退后再次下乡,2002年出任天津蓟县下营镇大平安村总策划,推动大平安村以养生休闲乡村旅游为主线的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帮助山里发展,引导村民致富;2007年创办了天津知青之家、乐活大院,探索知青互助养老发展模式。

他提出了乐活这种自然、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创出了一条“老知青与农民”、“城市人与山里人”相结合,共谋发展的和谐之路,续写了一曲“老知青再下乡更有作为”的新乐章。

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老年家庭面临空巢问题时,他让知青这群有着共同时代经历和特质的人,在山村田野中开启了一种新的养老生活。

我心底有一种“恋农”情结,再加上国家近年来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于是在年近五十的时候选择了再下乡。我东奔西跑考察过好多地方,最后终于选定了离天津市100多公里的蓟县山区的下营镇大平安村。

地理位置

中国人比较相信风水,我一看大平安村前面有一条河,后面有一个高峰,我说这是好地方,而且名字最棒,大平安村,是明朝天启皇帝给它起的名。大平安村是一个千年古村,90多户300来人,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离“黄崖关”等旅游景点很近。


▲黄崖关

若站在村边的双乳峰上,望着延绵起伏的山峦、呼吸着沁人心脾的山涧空气、环顾山脚下花草树木萦绕着的炊烟人家,确实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大平安村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幽静自然的田园风光,让我意识到,在这里打造农家院,发展旅游、休闲、养生、养老产业,一定大有前途。

当时大平安村还很穷,既没有旅游景点又没有资源,人均收入只有几千元。虽然村里也想发展旅游,建了几座农家院,但由于找不到突破口,一年下来基本没什么游客,一直没搞起来。他们正打算到城里聘请一位顾问来指点指点。

发展方向

村干部们刚开始对我不太信任,在我与他们进行了五个多小时的“隆中对”之后,双方都有相见恨晚之感。我和村官们精心策划,提出大平安发展方向是文化兴村、养生定位、城乡互补、和谐发展,打造文化特色村,传统文化、耕读文化、养生文化、田园养老、生态调理。

我们成立了两个组织,一个是大平安发展顾问委员会,当时叫新农村,后来叫美丽乡村,现在叫乡村振兴。让能帮着做实事的人进入顾问委员会,由他们担任名誉村长,名誉村长有十几位,其中职位最高的是国家副部长级的。另一个是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成员能成为名义村民,一年可以来一两次。

经过几年的努力,城里人与山里人相互学习和互动,走亲戚、交朋友,打造了亮丽的充满活力的城乡一体化。大平安新农村创新了一种思路与实践:“山里人城里人一家人”。大平安村从干部到群众,从事业到理念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旅游专业户由开始的12户,两三年内发展到30多户,年接待游客达两万多人次;

2、2005年被县里评为“文明生态示范村”。

3、2006年,大平安村又迎来了一个“福”“喜”双收的好年景:这个仅有90户人家,309口人的“百米小村”,光旅游一项收入就达上百万元;同时又被评为“农家旅游专业村”。县委书记慈树成还亲自为该村题写了“平安农家”以示鼓励。

4、2014714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带领市县干部亲临大平安视察,村干部与村民深受鼓舞。北京中华新闻报整版以“探秘和谐平安第一村”的文章对大平安作了全面报道。

引进人才

除了考虑大平安如何再发展、再提升的问题外,我还想为村里继续引进人才,因为市场的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希望那些和我有着同样经历、对“三农”有着同样情感的老知青朋友,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以这样的模式:带着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积累、带着市场经济的理念和现代文明的视野,再次融入那些需要帮助、自己也有能力帮助的农村山区,和乡亲们一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尽一份力。

我力劝老知青他们来的时候,最高峰一天来了700人,我搞了五省市的知青大联谊,我告诉他们:“当你们每一个人拿到这份钱的时候,你们就叫帮民致富。”这些知青有天津的,有北京的,他们在我院子里免费吃住,因为他们是先遣部队。把那些老知青分到各个农家的时候,农家挣了一份钱。这是我在农村帮民致富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乐活大院

最近几年,我开始思考后知青时代,老知青退休以后的养老问题。我把“天津知青之家”扩建装修,2012518日,它以“乐活大院”的面目重新“开业”了。

乐活大院内设有多功能会议室、展览厅、健康工作室、艺术工作室、DV工作室、阳光养生房、茶道房、观光厅等。木质的建筑,通透的结构,精心的摆设,大院内装修布置的每一个细节无处不在向知青朋友们倡导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

乐活就是一种积极向上、有着深广意义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贴近生活本源的自然、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的知青都步入了退休年龄。我发现,大家聚会时谈到最多的话题就是养老。很多老知青在外面搞联谊活动时热热闹闹,回到家却冷冷清清。知青子女大多不在身边,知青家庭的空巢现象十分普遍。

60多岁的老知青朱姐每年都会带着80多岁的老母亲,约上几个知青同学去乡下住上几个月,享受别样的生活。这些老知青的例子给了我启发,我想发展一种后知青时代知青们的互助养老模式。经过扩建装修后的“乐活大院”正是这一想法的体现。

在乐活大院,不时会有城里的知青团体或个人来这里聚会、小住,在此寻找归属感。老知青们还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艺术、茶道、太极等几个兴趣小组。在这里,老知青们协作互助,还可以贡献自己的技能。朱姐因为通晓保健养生知识,便成了乐活大院里的营养管家。

一代知青,因为曾经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现在退休后的养老需求,在后知青时代,他们相互搀扶着,来到这里成为了“乐活知青”。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空巢问题时,这群有着共同时代经历的人,却在这片山村田野中,开启了一种新的养老生活。

2016年我应邀参加了两个会议,一个是在海南海口市召开的“海南老年大学城”的落成仪式,主要参加人员都是老知青。另一个是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知青文化产业联合会”的成立会议,也是全国知青的代表参加。两个会议都有一个主题:养老。

知青一代人都已经步入老年,抓紧有限的时间多干一些有利于知青一代人的事,多干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多干一些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事,归根结底也是有利于全体知青有一个健康快乐的老年生活的大事。

2017年我推出并践行了一个城乡互动的养老模式:“休闲老年公寓”。由城市老年公寓与乡村老年之家互相换着住,时间长短不限,是家庭生活式,介于旅游与养老之间的形式。

2018年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建立网上“休闲老年公寓”论坛,方便喜欢“抱团养老”的人士沟通交流,为参加线下体验“休闲养老”做准备。一个是与全国各地的知青养老组织建立互动机制,把休闲式的感情培育养老落实好。

再下乡,是一条有方向的路,其乐无穷。有方向,在路上,人生一步一个脚印,不走弯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