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交响曲将不断产生谜团”丨​聆听马勒《第六交响曲》

 KobeChao 2019-10-12
    《第六交响曲》是马勒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举世公认的最难演绎的马勒作品。“马六”还有一个名字叫“悲剧”,1904年,马勒的爱妻爱尔玛为他生下了小女儿安娜,不幸的是后来爱女早夭,陷入失女之痛中的马勒将他的新作命名为“悲剧”。1906年5月27日,“马六”在德国首演,指挥时,马勒强烈的肢体动作吓坏了演奏家,却令观众空前兴奋。

       “《第六交响曲》将不断产生谜团。”古斯塔夫·马勒的这句话让后人魂牵梦绕了一百年。
 《第六交响曲》创作于1903年至1904年夏天。 彼时,马勒已是奥地利人尽皆知的知名指挥家,他刚与妻子阿尔玛完婚,徜徉于阿尔卑斯山间,等待着次女的降生,生活幸福而顺利。在如此喜悦的背景下写出“悲剧”,连同前一年创作的《亡儿之歌》,让所有人目瞪口呆。1907年,马勒原本平步青云的生活急转直下,失业、丧女、染上恶疾,三重打击一齐将他击倒在地。人们猛然意识到,三年前的作品或许正是马勒对自我命运的可怕预言,即便不是,也是马勒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彻底解剖,原来身处平静生活状态中的他,早已充满痛苦与挣扎。

△西蒙·拉特指挥《第六交响曲》

 这在乐曲伊始便能找到注脚。一个短促而激烈的引子,把听众一下子拽入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一改自己在前五部交响曲中的做法,马勒在写作“悲剧”时重新回归了古典交响曲的程式。奏鸣曲式的第一乐章经过不同主题的缠绕和挣扎,最后以一个辉煌的胜利主题收尾。但是,短暂的欢愉瞬间被次乐章谐谑曲的开头所消解,代之以一种恐惧感。从这里开始,源于首乐章的“悲剧”元素开始发展,经过整个谐谑曲和行板,来到音乐史上最为宏大也最为难解的、长达30分钟之久的末乐章。至此,马勒的内心之门完全打开了。
 末乐章有着管弦乐史上罕见的骇人开头,但这还不算极端手笔。真正的“绝招”是,马勒破天荒地用纯自然的锤击和钟声,来象征生命中的孤独和失败。钟声是人在攀越高山时所能听到的最后的声音,象征着绝对的孤独;三次突如其来的锤击,三次打碎处于高潮的音乐,象征着奋力向前的英雄在命运的打击下彻底失去希望,甚至象征着日后击倒马勒的三次打击。最后,音乐在渐弱中,精疲力竭地死去。

△夏伊指挥《第六交响曲》

 值得一提的是,在首演之后,马勒删去了最后一次锤击。马勒研究专家拉茨认为,原本的三次锤击是一个完整的死亡而幻灭过程,改为两次之后,死亡不再是毁灭,而是向一个新的领域发展的开始。这样,在自我的彻底独白之外,“悲剧”又带有了另一层更深的哲学内涵。
 马勒本人对“悲剧”珍爱有加,他的两次落泪即可为佐证。马勒的弟子布鲁诺·瓦尔特曾提到,当“悲剧”公演后,原本不屑理会评论界的马勒在听到一个评论家对它的苛评时,不禁潸然泪下。而阿尔玛则回忆道,夫妇两人曾被“悲剧”感动得抱头痛哭:“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没有一部像这部交响曲那样是直接发自他的内心最深处。那天我们俩都流下了眼泪,因为这音乐及其所预示的东西使我们深深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