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再现新中国成立盛况

 云中公子 2019-10-12

  • 董希文所绘巨幅油画《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毛泽东按动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从此,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董希文所绘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那一时刻的盛况。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幅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8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董希文1914年6月27日生于浙江绍兴县柯桥区,先后就读于杭州芝江大学、苏州美专、上海美专、杭州国立艺专以及越南河内巴黎美专分校等艺术院校。1946年开始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创作水粉画《北平入城式》,7月参加绘制第一幅天安门上的毛泽东画像,并参加了开国大典,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美术界已是声誉日隆,担此重任可谓当之无愧。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从北京郊区土改工作队回到北京城,开始对开国大典的影视、图片资料进行研究。他经过反复推敲,决定打破油画写实的限制,采用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大胆艺术处理手法,进行画面构图。当时,他身上经常怀揣着一张明信片一般大小的重磅卡片纸画稿,凡遇到美术界和文艺界人士,便拿出画稿征求大家的意见。同行们对董希文的构图设想表示赞赏,并提出不少建议。为更好地突出天安门广场开阔的画面,他决定去掉天安门城楼上的一根立柱,为此专门向著名建筑学家请教。梁思成说:“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董希文搬到亲戚家的一间小屋里开始创作。由于房间太小,画幅上挨房顶,下贴地板,作画时,他不时爬上房顶,不时躺在地上。两个月后,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创作完成。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油画《开国大典》,这幅油画大批量出版后又被印制为年画发售,并进入中小学课本。
  油画《开国大典》气势恢宏,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基调,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将天安门城楼的内景和天安门广场的外景浑然相连,视野宽广深远。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站在麦克风前的毛泽东主席和身后的其他中央领导及民主人士神采奕栾,红光满面,脸上荡漾着胜利的微笑,以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人民领袖和开国元勋的精神风采,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城楼上红毯铺地,立柱红艳,红彤彤的宫灯高悬,增添了热烈喜庆的气氛;菊花怒放,使人立即想到金秋十月;汉白玉栏杆白里泛黄,让人感到中华民族的沧桑历史和革命斗争的峥嵘岁月。广场上空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白鸽翱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让人感觉到祖国的和平发展、繁荣昌盛;远处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标志着古老的华夏民族已经获得新生,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世界东方;红旗如海,人流如潮,欢呼的海洋,沸腾的海洋,作者以写意的笔法,描绘出万众欢腾,人民欢欣鼓舞的热烈气氛,创造出舒朗明快的意境,让人读后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由此看到了当家作主的人民豪情满怀,意气风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的雄心壮志。在用色上,董希文将中国工笔重彩和敦煌壁画的用色特点融入油画色感,同时以新年画的装饰性贯通全局,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整幅画大气磅礴,宏伟壮丽,色泽明亮,气度雍容,体现了新中国的开国气象与大国风范,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毛泽东看过这幅油画后,非常高兴,连声称赞:“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艾中信评价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