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错银铜牛灯:2000年前的环保灯(图)

 zgsc2002 2019-10-12
错银铜牛灯 错银铜牛灯

  前几期我们曾介绍过出土于邗江东汉刘荆墓的广陵王玺,从这座墓葬出土的,还有一件精美绝伦的错银铜牛灯——2000年前的环保灯。它是南京博物院在自己的网站、图书、纪念品甚至手提袋上应用得最多的院藏文物,堪称南博的“吉祥物”。

  错银铜牛灯高46厘米,灯座是一头健硕的牛,牛背上驮着铜灯,牛头上伸出一根弯曲的烟道与灯盖相连。这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时间被定格在牛负重发力的那一瞬间,牛挺胸提臀,四足微微叉开稳稳站立,牛尾蜷曲上翘,刚健有力。更加传神的是头部,牛曲颈低头,两耳直立,双眼圆睁,张大着嘴似乎在低吼,仿佛要使出全身力气。铜牛线条洗练而雄浑,形象威武而机警,虽然表现的是静止的姿态,但却有起步欲行的动感,将引而不发的张力表现得极为传神。这件文物通体饰以精细的错银花纹。当时的工匠将银片敲打进器物表面的花纹图案中,再用错石(打磨用的细石)错平磨光,做出飘逸灵动的流云纹,还有龙、凤、虎、鹿穿行其间,使铜牛灯更加精致、华丽和典雅,显示了汉代实用与装饰合一的时代审美精神。

  无独有偶,南博还藏有一件1975年睢宁刘楼出土的铜牛灯,高度仅有此灯的一半左右,两只牛角向上延伸成两根烟道。刘楼铜牛灯的灯座显然是一只小牛犊,矮墩墩圆滚滚,天真稚气,憨态可掬,相比之下,刘荆墓出土的错银铜牛灯更显威风凛凛,气度不凡。

  当年修复错银铜牛灯的南博研究员王金潮记得,这件文物出土前因墓室坍塌而被砸,烟道断成两截,右前腿“骨折”,一只牛角也缺了一小段,带有菱形网格的灯罩更是碎成了拇指大小的几百片。出土时铜牛灯身上紧紧粘附着厚厚的泥土,看上去就像一头泥牛。为了“唤醒”被尘封的铜牛,他首先用弱酸泡去泥锈,再用细腻得可以做砚台的六朝墓砖细细打磨,使铜牛露出了真面目。断掉的烟道没有焊接,而是用工业塑料管穿在里面加以支撑,使得错银花纹完整无缺,“骨折”的右前腿被小心地扳正,断掉的牛角用铝材补好。最耗时的是将碎掉的两只灯罩一点点拼好,然后照原样打制了一副纯铜灯罩换上。半年后,当修复好的铜牛灯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为其精巧的设计、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造型而惊叹不已——2000年前设计和制造铜牛灯的无名工匠,即使在今天也堪称工艺大师。

  汉代是中国灯具史上的一个高峰,在出土文物中,有豆形灯、鼎形灯、耳杯形灯等器皿类,有羊形灯、雁鱼灯、龙形灯和鹤龟灯等动物类,还有人物类灯,最著名的要数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墓中的长信宫灯,还有各式吊灯和连枝灯。丰富多彩的灯具不仅造型生动,而且功能合理,错银铜牛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汉代宫殿外形庞大,气魄宏伟,因而室内往往光线不足,那时的人席地而坐,错银铜牛灯放在地上正好适合局部照明。书桌一般高三四十厘米,铜牛灯放在书桌上,火焰的高度在70厘米左右,与跪坐的人的眼睛高度接近,当人低头阅读书写时,既可以照亮桌面,又不会刺眼。牛背上的灯托盘可以360度旋转,牛灯两片半圆周形灯罩可以自由开合,既可以挡风,又可以调节灯光亮度和光照方向。

  直到三国时期,中国才有用植物油点灯的记载,汉代油灯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由于没有灯芯,整块油脂直接被点燃时,不仅燃烧速度快而且燃烧不充分,会产生难闻的气味和大量的黑烟,污染室内空气,铜牛灯设计出烟道和中空的牛腹,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灯盘中的燃料点燃后,热空气上升带动烟尘经过灯罩上方的灯盖从导烟管进入牛腹,牛腹中盛上清水,就可以溶解烟炱,减轻室内空气污染,这只错银铜牛灯堪称2000年前的环保灯。而铜牛灯的各个部分可以拆卸,既便于携带又便于清洗,灯罩灯托等易损部位损坏后更换也非常方便。

  这种环保理念,在汉代灯具中得到广泛应用。长信宫灯侍女的衣袖和手臂,凤、雁、鹅等动物灯的长项,都是设计巧妙的烟道。这种环保设计是汉代灯具最先进的发明创造,西方的油灯直到15世纪才由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画家达·芬奇发明出铁皮导烟灯罩,18世纪时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干德进一步用玻璃灯罩代替铁皮灯罩。王宏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