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刚正不阿、一世清风的于谦:誓留清白在人间

 人之意 2019-10-12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不畏强,刚正不阿。编著《于忠肃集》。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明朝诗人于谦年仅12岁时所做的一首名为《石灰吟》的诗歌。

年幼的于谦通过描写石灰石从深山历经千锤百炼挖凿出来,再被烈火终日灼烧仍保持着清白的特点,表明自己做人、为官誓要清白的志向。后来于谦科举高中进士为官,一生廉洁自律,清白奉公,被后世所传颂。

明朝正统年间,由于宦官王振当政,朝野一片黑暗。百官为了避免王振迫害,争先恐后,巴结贿赂。每到朝廷朝会的时候,全国的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大多向王振献金送银。而于谦每次入京奏事,则每次都是两手空空,从不送王振任何东西。有人建议他可以带点土特产什么的给王振,以表“孝敬”之心,但于谦笑着挥挥衣袖,说我“只有两袖清风”,并特意写了首《入京》的诗来表明心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刚正不阿的清廉之气自然引起了王振的不满。一次,于谦向朝廷举荐官员,王振便指使一些迎合他的官员诬陷于谦,说这是因为于谦长期未被朝廷提升而心存不满,想推举他人来代替自己,以表示对朝廷的不满,糊涂的皇帝听信谗言,将于谦判了死刑。

但是百姓深知于谦的廉正和王振的贪赃枉法,所以在于谦下狱期间,百姓联名上奏,要求朝廷无罪释放于谦。由于惧于民愤,王振最后也只能将于谦释放。于谦释放官复原职后,更加励精图治,清廉为官,做了众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政绩突出。他一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精神也被人们所传扬和赞赏。

于谦一生为官做人,就如同自己年幼时所写的《石灰吟》。尽管受到黑暗势力的打压和排挤,在官场起起伏伏,但是无论处于何种困难境地,面对任何黑暗势力,于谦始终不畏强权,秉持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清廉奉公、刚正不阿,誓留清白在人间。

在漫漫人生路上,面对黑暗势力,是惧怕屈服,还是坚持正义,敢于与之搏斗?这是一个关于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追求的问题。它反映出了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对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和品德修养的高低。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应该是清正廉明,将自己贡献于为国家和人民的服务中。

在面对黑暗势力时,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坚持自我的道德标准,要敢于与之斗争,将自我的价值放到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升华。而不是向黑暗势力妥协,迷失人生价值,丧失自我道德。

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应拥有孟子所描述 的“大丈夫”品格的追求,时刻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标准来警醒自己的言行,做到:

不因金钱地位而使自己迷惑腐化;

不因贫穷苦难而改变 自己的志向;

不因权势武力而让自己屈服变节。

从现在社会具体的日常生活工作来看,当我们在面临不良环境影响时,以正确的方式应对不良环境的侵蚀, 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品德修养,对他人的不良行为也能起到纠正的作用,同时改善了品德修养的集体氛围。面对社会上有的不好的现象,首先自身不能受其影响而沾染这些恶习,更要有勇气去制止他人的这些不良行为和嗜好,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这不仅是帮助我们改正了不良行为和嗜好,同时也强化了自身的品德修养,可谓利己利人。

莲花之所以受人喜爱,被人称颂,正是由于它出自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人们喜爱莲花出自污泥却能开出洁白的花朵,更加赞赏莲花不畏丑陋污浊的环 境且能绽放美丽的勇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